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选题:应用型本科院校 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根本目标在于向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从近些年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体系也逐渐完备,但是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高校过度关注专业课程教育,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长远来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造成不利影响。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道德修养与专业技能,为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储备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选取了吉林省9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这些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进行了阐述与总结,对其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在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五个方面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基本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本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理论研究成果,并着重探析了本课题研究的时代价值,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脉络对本课题展开了具体分析。第二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主要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与发展特点,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解析。接着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即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协调与可操作原则、激励与约束性原则、渗透与疏导性原则、教管服相结合原则。最后,从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第三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依据。这章节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中理论依据包括社会需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人的本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隐性教育理论;而现实依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政策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配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提供保障。第四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这部分是论文的重要内容,选取了吉林省9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法等形式,了解这些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状况。具体来说,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实践活动形式多样,课程体系更趋完备、教育效果显著提升,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从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院校忽视思政教育工作、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偏低、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教育方法僵化缺乏新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偏失、教学缺乏针对性、教育教学考评机制欠缺、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失衡以及社会多元复杂环境冲击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为解决对策的提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第五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这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首先,从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即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其次,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方法,即坚持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的相互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方法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课程教育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团干部、辅导员、专业任课教师等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合力效应,为地方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再次,要不断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管理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将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最后,从构建良好学风环境、营造实践育人环境、创新网络育人环境、优化学生社团环境四个方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环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跃宏,王丽红;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艺术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10期
2 宋绍峰;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03期
3 郝贺;正确发挥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05期
4 杨忠革,于冰;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S1期
5 韩映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龙头带动人文教育[J];江苏高教;2000年03期
6 王颖辉;浅谈物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J];教育探索;2000年02期
7 吕绳振;略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方面[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8 姚红光;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6期
9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面对知识经济挑战[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朱勋春;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文泰;姚其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诉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2 陈潜;陈均宝;;对“大学生村官”上任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3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4 周加胜;;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5 张松峰;;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振宣;;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的途径[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熊继文;;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溪沙;王施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芳;程影;;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正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N];广西日报;2005年
2 解放军报记者 董强 本社记者 曹智;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0年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年
4 王天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量[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年
6 张弛 周奔;喜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格局[N];解放军报;2007年
7 陈锐邋特约记者 唐向东;总后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N];解放军报;2007年
8 张瑞霞;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首府召开[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9 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 马奇柯;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张荣邋记者 夏洪青;二炮某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服务[N];解放军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4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蓓蓓;思想政治教育成本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英;解构大众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大学;2008年
2 姜文静;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领域的拓展[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4 郑建松;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志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李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学术性[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巫阳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董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国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马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及其实现[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18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61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