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社会收益率的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8 12:21
本文选题:人力资本 切入点:教育收益 出处:《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方面的竞争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最重要体现,其实质即为人力资本的竞争。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的经济学家指出人力资本在增加个人收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系日益完善,要素禀赋结构日趋优化,知识内生能力及消化吸收能力也得以增强。在融入世界经济的知识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必然迎来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就需要我国释放巨大的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本。 而人力资本开发,知识传播和技术发明创造的最重要形式即教育。教育通过优先开发人力资本,创造先进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和支撑。但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可以带来巨大的私人收益,满足受教育者较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最直接体现在教育带来显著的正外部性。受教育者在获取私人收益的同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收益,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形式外溢到整个社会。正是由于教育外溢性的存在导致教育供给和需求不足。为此就需要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提高政府配置教育资源效率,充分获取教育发展带来的外溢效应。 鉴于此,进行本研究基于两个考虑:首先,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一,具有显著的改善经济表现的作用。若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不同,教育能带来多种外溢效益。正是这种外溢效益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总体品质,同时改善了经济赖以存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其次,尽管众多的研究均指出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有些国家的政府偶尔会将教育投入列入财政预算的削减项目之一。这与之前教育可以带来巨大外溢收益的结论相矛盾的表现,需要从理论上给以讨论。而为了使得此解释得到实证上的支持,本文以Uzawa-Lucas两部门分析范式为基础,综合了菲德模型的分析框架,直接将教育的外溢效益模型化并进行估计。以期为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提供政策建议。基于此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首先对有关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收益的理论就行了梳理和综述。这些理论主要从教育影响经济的传导机制、教育社会收益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教育社会收益的计算方法和变动趋势,及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影响等方面展开。从不同的侧面,多角度的分析了教育社会收益及相关的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制定。但是分析这些理论也会发现其研究大多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而以教育收益为核心的研究越来越向多学科发展,成为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为了避免研究视角过于狭窄,本文接下来的内容从综合了财政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更宽的视角进了研究。 2、出于为下文的实证分析、政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撑的目的,需要从不同侧面,层层深入的剖析教育投入及教育收益。包括育投入及教育财政投入、教育收益的分类、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等方面。本部分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承接上文本论文又分析了中国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分为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几个维度。分析指出,目前我国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有: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占GDP比重较低。这不但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从长远看来,还将影响到教育外溢效应的释放。其次,我国教育投入的结构不合理,教育经费配比、投入的层级及区域都有不均衡不合理的方面,不利于教育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再次就是教育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低,社会收益率低。最后就是在教育财政投入责任分配中,各级政府的财力和责任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教育负担过重,不利于地方教育财政投入的稳定性。本章使用了大量的翔实统计数据进行说明,并与相关理论相结合,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4、为了更加定量化的阐述和度量教育社会收益,在教育社会收益理论及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引入了Uzawa—Lucas两部门分析范式,并以菲德模型为研究范本,旨在推导出适合测定教育社会收益率的模型。为此,首先对两部门模型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以其作为衡量教育社会收益的模型可行且有效。在此,模型的应用需要建立在三个假设基础之上: 1)两部门的产出是分配到该部门的资本和劳动的函数。由于非教育部门的生产水平依赖于教育部门,所以其产出也依赖教育部门的产出。 2)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可知,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不同。 3)教育部门的投入产出具有同期性,无滞后现象。即其产出可以很快的被吸收、传播和应用,中间的时滞可以忽略不计。 接下来,首先对1997-2012年我国31省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口、教育财政投入等数据进行了处理,分别计算了Y/Y、I/Y、L/L、(X|X)(X|Y)、(X/X-X/X·X/Y)等变量,并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基本通过单整检验。同时关于Y/Y和各变量的协整检验,表明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此时,只要计算出(X/X-X/X·X/Y)的系数σ就可以近似的估计出教育的外溢效益,也即教育的社会收益率。 鉴于本文的面板数据截面大于时间,存在异方差和序列自相关问题,为了提高实证结果的显著性,本章选用了PCSE方法,可以对异方差和序列自相关问题进行自动修正。在使用全国数据进行PCSE回归后,得到了σ的估计值为0.213,且T统计量显著。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性特征的存在,又分东部、中部、西部分别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在三个地区,教育的外溢效益都很显著,只是存在着区域差异。其中,在中部地区,教育的外溢效应最大,达到了0.320,而东部最低为0.144,西部次之为0.225。对于此本文给出的解释是,若将教育视作“产品”,则教育投入即为投资,此时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同样会发生作用。在此回归中,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之间的边际生产力差异δ小于0,这与教育部门非生产性的特点是一致的。 为了验证本文实证的稳健性,接下来又分别在0.1、0.2、0.4、0.6、0.8及0.9分位点上进行了分位回归。回归结果与之前的结论基本一致,并且能更直观的显示出,教育外溢效应先升后降特点:在0.8分位点达到最高,之后出现了下降。 本章是承前启后的一章,也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之一。正因为教育发展会带来巨大的外溢效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大投入发展教育。但也正因为教育外溢性的存在,需要教育投入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而非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 5、针对我国目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的政策建议。即首先要科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和重点,以此保证教育财政投入充足,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教育财政投入增长指标,并根据各级教育未来发展对教育资金的需求(即生均教育经费和各级教育发展目标)确定教育投入的合理比重,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增加经费来源。保证了充足的经费投入,就需要对其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并在此过程中优化教育投入的层级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本章的政策建议紧扣第三章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浅出,并有相关的理论和数据支撑,为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投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主张。 本文基于教育社会收益,研究教育财政投入问题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视角,弥补了之前众多研究中,忽视了教育社会收益和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之间关系的不足。同时,与西方国家更多的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筛选功能理论出发,阐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切入点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可以发挥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即可以通过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向,最终实现教育社会收益的最大化。本文以教育社会收益为切入点,落脚点为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和完善,更符合我国国情,更具有可行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12.45;G52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云;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皮拥军;;OECD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典范——韩国和芬兰[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陈晓宇,陈良q,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4 陈良q,鞠高升;教育明瑟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5 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姚先国;黄志岭;;职业分割及其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2002年中国城镇调查队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李玲;中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低贡献水平的成因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8期
9 郑丽琳;;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区域差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2期
10 李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视角[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1629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62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