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研究
本文选题:延安时期 切入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出处:《西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所在,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哲学理念的发展成熟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峰。中国共产党从理论薄弱走向理论成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下,党的领袖群体和理论工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中国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智慧提升,共同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并将其转化为党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本文通过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相关历史条件进行梳理,提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现实诉求,认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迫切性。客观必然性在于延安时期的时代召唤,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及延安相对稳定的特殊环境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历史条件。主观迫切性有两个:第一,思想战线理论批判需要。通过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旧哲学、国民党党治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等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揭露和批判,解决思想混乱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地位。第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打破教条主义束缚,进行思想建设;摆脱理论贫困,进行理论建设;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文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和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在当时成为必然趋势。理论创新是在对既有优秀理论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逻辑推演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是通过一定的思想平台搭建起来的,具有三个方面的思想渊源: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及列宁等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直接来源。第二,中国传统哲学精华是学脉渊承。中国传统哲学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逻辑和认知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历史观等具体领域具有契合之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批判的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合理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新。第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探索是创新平台。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等早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家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实现由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换,是依靠主体系统的力量推动和完成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主体系统,他们一方面进行深入的学理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进行深化和发展;一方面结合现实,从人民大众的实践经验中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形成新的哲学理念。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核心与引导者,他们通过自身特有的理论创新方式,创造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成果,并在创新过程中呈现出这一主体群的特征;以李达、艾思奇、沈志远、胡绳、陈唯实、张如心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理论创新的骨干力量,他们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和宣传的重任,是学者型与战士型兼备的理论创新主体。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等学理性层面,推进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深度。党的领袖群体领导和规范着理论工作者理论研究与创新活动,理论工作者配合和启迪领袖群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工作在主体的共同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贡献和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哲学、唯物史观等具体领域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辩证唯物论领域创新。对唯物论基本概念与特征作出了深化与发展,确立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第二,唯物辩证法领域创新。一方面从学理上构建唯物辩证法体系、发展了辩证矛盾观;另一方面在对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提升的基础上创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战略、党的建设等中国革命辩证法理论。第三,认识论领域创新。从实践观、真理观等方面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第四,人生价值哲学领域创新。树立了共产主义的新道德观、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的新人生观、人民利益与革命利益相结合的新利益观。其五,唯物史观领域创新。在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社会基本矛盾、群众史观、阶级斗争及国家学说、中国社会革命发展理论等问题的创新与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建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理念成为引领人民大众的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主要经验有:第一,创新道路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二,创新思路上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相结合;第三,创新内核上的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第四,创新方式上的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第五,创新路径上的逻辑型与现实型相结合。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些现实问题和理论困境,同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经验对新时期、新阶段更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第一,重视理论学习建设哲学研究风气;第二,立足现实问题创新哲学理论体系;第三,结合民族特色创新哲学话语形式;第四,主体系统互动构建哲学创新路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31;B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问题意识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07期
2 唐正芒;徐功献;;延安时期中共对传统哲学和伦理道德的改造与利用[J];求索;2015年05期
3 秦位强;;论抗战时期任弼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杨华平;;论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5 蒋明敏;王婷;;论延安时期政治领袖与知识分子的互动关系及其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6 蒋明敏;;论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求实;2014年11期
7 马毓新;;论朱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27期
8 李曙新;;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哲学家队伍的形成及其贡献[J];理论学刊;2014年06期
9 张正光;;抗战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与毛泽东的理论互动[J];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04期
10 胡为雄;;沈志远与中国首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之编著考略[J];哲学动态;201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沈志远: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引入者[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延华;沈志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2 王有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3 焦金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文丹;陈唯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5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华;“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9 曹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彦文;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华林;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刘佳;延安新哲学会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本文编号:1720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72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