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7)
本文选题:民国 + 国立大学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又是最重要的组织基础。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作为大学“基本操作单位”的学科始终处于基础和龙头地位。学科价值取向指的是学科活动的方向,是学科价值主体以自身客观认识能力为依据,在对外部社会历史发展及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判断基础上,在学科建设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性。它是价值主体对学科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它弥散贯通于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现时性上学科价值取向包含理想与现实两个维度。一直以来大学学科建设深陷“非此即彼”的价值困惑,这导致学科社会目标与学术目标的关系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研究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需要借鉴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价值取向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民国时期,在中国财政萧条、政局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国人在大学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近代大学学科制度萌芽于上世纪初清末新政改革之后,诞生于民国前期,发展于民国中期。它历经了三个阶段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完成了近代化学科建设主要阵地的三次转移:一是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时期,在北京大学;二是五四运动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东南大学;三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在中央大学。本文以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发展演变的三个历史时期为经,以“学科知识一学科制度一学科文化”为纬,动态研究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演化的影响因素,追寻其实践效果,并探讨造成学科发展价值理想与实施现状的差距,揭示不同价值取向下学科的真实形态以及构筑这种形态的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以为当前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参照。为此,本文将以跨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论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哲学、高等教育学、社会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观点,对民国以来国立大学学科建设进行系统的价值审视。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现状、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论述了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的历史渊源。把中国古代大学“天人合一”学科价值取向作为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的历史源头,把清末民初“中体西用”学科价值取向的转变作为民国学科价值取向的历史转点。第三四五部分分别论述了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五四运动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期的东南大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中央大学各个历史时期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演变的外部环境及内部逻辑,学科价值取向形成过程及价值实现的表征。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学科价值转型,推动了近代大学学科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的制度转型,北大实现了学科组织重构和学科管理制度重建,正式确立了以教授治校等为具体形式的大学学术权力制度,进而开启了中国大学的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度水平的制约,缺乏外部制度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支持,以及受制于学科主体自身之局限性,此时的学科价值转型,也是仅仅停留在价值文本层面,学科对于社会的影响,也仅是局限在上层思想界,对民众影响并不大。郭秉文时代的东南大学,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建设目标指引下,以美国为蓝本,对当时的大学学科宗旨、学科结构、学科组织与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变革,学科“现代性意识”有所深化。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外界因素的影响,当时学科建设与中国社会相脱节,学科建设难以走向本土化。罗家伦时代的中央大学学科建设走出了学习引进和模仿的阶段,确立了新的学科建设价值观念,学科不断走向成熟,学科建设走出了理想与现实“非此即彼”的价值困惑,回归学科实践本体形态,有效地协调了学科社会目标与学术目标的关系,主动追求多维文化动态平衡。但是,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状况,另外,还有学科主体自身的素养问题,“实践本位”的学科价值目标很难真正实现。第六部分基于对以上三个时期大学学科价值取向的研究结果,揭示其整体流变之态势,对这三个时期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演变的基本内容、演变的原因、学科价值取向演变的实质进行论述分析。第七部分基于历史流变趋势对现实大学学科建设价值取向进行总结和反思。这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建构合理学科价值形态的理论依据——实践价值哲学,并且在实践价值哲学视域下,对大学学科价值实现策略进行具体分析论述。
[Abstract]:The discipline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university ,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world first - class university , the discipline of the basic operation unit of the university is always on the foundation and the leading position .
The second is from May 4th Movement to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value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This part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disciplin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three periods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政治与学术的张力:蔡元培“去行政化”教育管理思想论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周洪宇;刘训华;;论中国现代性大学的起源[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3 马贝贝;韩冬;;民国时期东南大学“三会一体”管理体制述评[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11期
4 张守涛;;民国中央大学党化教育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5年03期
5 孟克;常文磊;;科学名世,鸿声东南——东南大学工科教育研究[J];价值工程;2014年34期
6 许小青;;郭秉文与民国教育界[J];教育学报;2014年05期
7 田正平;张寅;;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厅长群体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9期
8 田正平;张寅;;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省级教育行政与省教育经费独立[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9 牛力;;国家需求与大学治理——论罗家伦的大学理念及其实践[J];江苏高教;2013年02期
10 储朝晖;;民国时期党化教育的牺牲者郭秉文与东南大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许衍琛;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2 夏兰;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陈元;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08年
6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9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婷;郭秉文的高校办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婕;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研究(1912-1937)[D];郑州大学;2012年
3 徐春霞;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农业教育[D];扬州大学;2008年
4 雷婷婷;郭秉文的平衡办学理念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任艳红;民国高等教育立法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1912-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8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80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