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

发布时间:2016-12-19 20:02

  本文关键词: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师范大学》 2013年

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

张珊明  

【摘要】:权力刻板印象是人们关于高、低权力个体或群体的属性或特征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权力刻板印象的存在性以及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知觉者的自我卷入以及启动任务对其的影响,以期丰富刻板印象和权力心理研究的内容,为和谐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一采用外显报告法(实验1)和GNAT法(实验2)从外显层面和内隐层面验证权力刻板印象的存在性。结果发现,被试在外显测量中对高权力目标对象能力的评分显著高于对低权力目标对象的评分,而对高权力目标对象热情和亲和的评分显著低于对低权力目标对象的评分;在内隐测量中,被试在“高权力概念+高权力属性,,和“低权力概念+低权力属性”任务条件下的d'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任务条件下的d'。 研究二通过经验启动操纵权力,从外显层面(实验3)和内隐层面(实验4)探讨被试在权力发生变化时权力刻板印象的稳定性。在外显测量中,高权力目标对象和低权力目标对象在能力、才能、热情和亲和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权力特质和权力启动共同影响被试对目标对象能力和才能的评分,低权力启动条件下,低权力特质被试对低权力目标对象能力和才能的评分要显著高于高权力特质被试的评分。在内隐测量中,不同任务条件下d'的差异显著;“低权力概念+低权力属性”任务条件下的d'存在被试权力特质和权力启动差异,低权力特质被试d'显著高于高权力特质被试d',低权力启功组d'显著低于控制组和高权力启动组d'。 研究三则通过情境启动被试不同的自我卷入状态,从外显(实验5)和内隐(实验6)层面探讨自我卷入对权力刻板印象的影响。在外显测量中,不论在高自我卷入还是低自我卷入情境下,被试对高、低权力目标对象的能力和热情评分均差异显著;被试性别和情境启动共同影响亲和的评分,男性被试在高自我卷入情境下对低权力目标对象亲和的评分显著高于低自我卷入情境时的评分,而在高自我卷入情境下对高权力目标对象亲和的评分显著低于低自我卷入情境时的评分。在内隐测量中,“低权力概念+低权力属性”任务条件下d'值存在自我卷入和社会威胁的差异,低自我卷入时d'显著小于高自我卷入时d',低威胁组d'小于高威胁组和控制组d'。自我卷入和社会威胁这两个情境因素共同影响“高权力概念+高权力属性”条件下d',在低威胁条件下,高、低自我卷入者d'差异不显著,而高威胁条件下,低自我卷入条件被试d'显著大于高自我卷入条件下d'。 研究四(实验7)通过内隐和外显相分离的启动范式,探讨启动任务对权力刻板印象的影响。被试对权力刻板信息刺激判断时存在显著的启动任务和启动刺激词方位效应,内隐启动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外显启动的反应时,对正位刺激词的反应时要显著小于对倒位和反位刺激词的反应时;不管是内隐启动任务中,还是外显启动任务中,被试对不同方位启动刺激词判断的反应时均存在差异。 结果表明,第一,权力刻板印象在外显层面和内隐层面都是存在的,呈现出外显和内隐的一致性,并具有混合性的基本特征;人们普遍将高权力者视为高能力、低热情,而将低权力者视为低能力、高热情。第二,权力刻板印象在总体上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受知觉者权力改变的影响,并呈现出外显和内隐的分离:在外显层面,低权力特质的被试在降低权力时,对低权力目标对象“低能力”的刻板印象和对高权力目标对象“低热情”的刻板印象均随之减弱;在内隐层面,低权力特质被试比高权力特质被试对低权力者有更强的刻板印象;无论高或低权力特质的被试,在降低其权力时,对低权力者的刻板印象会随之减弱。第三,权力刻板印象受到知觉者在不同情境背景下自我卷入程度的影响。在外显测量中,自我卷入对权力刻板印象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亲和”方面,这种影响呈现出性别差异,男性被试在高自我卷入条件下显示出更强的“低权力者——高亲和”、“高权力者——低亲和”的刻板印象;在内隐测量中,自我卷入和社会威胁两个情境因素共同影响高权力者刻板印象、分别影响低权力者刻板印象。第四,权力刻板印象受到任务背景的影响。知觉者对权力刻板信息的判断存在启动任务效应和启动刺激词方位效应,并受启动任务和启动刺激词方位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英,高丽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理论分析[J];理论学刊;2005年03期

2 李娟;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文化解析[J];求索;2004年10期

3 宋立民,曹福敬,刘辉;官本位思想与执政为民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3期

4 王沛;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2期

5 罗震雷,张厚粲,黎岳庭;从刻板印象到类属性思维[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6 文萍,李红,彭宇 ,罗卫华;青年学生价值目标结构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7 马芳;梁宁建;;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SEB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8 马芳;梁宁建;;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1期

9 徐大真;张日昇;木村裕;;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10 张庆;王美芳;;社会判断内容的基本维度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远尊;张杰;;传统“官本位”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1期

2 郭保林;潘玉进;马山力;卢倩倩;;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司晓博;;本科院校“90后”大学生学习价值观和人际价值观特点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4 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试[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5 吝毅;王为民;;基于性别歧视角度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6 李凤莲 ,王吟;努力实现档案职业价值的提升[J];档案学通讯;2005年04期

7 黄甜;;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8 徐军;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更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年02期

9 陈丽芳;;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刻板化形象——影像的社会认同[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冯永辉;国内近十年来内隐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广文;董琛;张芳;;大学生对鲁、豫、沪、黑四地人口性格特征刻板印象的内隐观探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张玉柱;金盛华;;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等同性验证[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芦慧;陈红;周肖肖;柯江林;;基于扎根理论的群体断层—绩效模型本土化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力;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的女性管理者职涯阻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庆燕;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莉;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组织结构及其特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聂文娟;历史怨恨情感和规范认同: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周琰;大学生认识信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长城;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胜;从“逃学”到“向学”[D];西南大学;2011年

9 白蓉;回族婚姻价值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庆;特质推理中的内容效应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丽萍;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意义、问题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2 马强;科层制组织层级交往的社会认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龚琛琛;中职生自我刻板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芬;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价值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秀贵;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妮;羞怯的内隐联想测验及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的面孔表情识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勇;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境况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雪峰;社会认同威胁对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成荫;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ERPs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孟根;群体参照效应引发的熟悉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佐斌;温芳芳;;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内隐职业声望偏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3期

3 李红,雷开春;论学校德育中的价值观澄清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4 翟学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赵喜顺;;论青年职业观的引导[J];青年研究;1984年03期

6 楼静波;;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J];青年研究;1990年Z1期

7 张进辅,张昭苑;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李儒林;张进辅;;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特征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徐华春;郑涌;黄希庭;;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辛增友;郑涌;徐华春;彭娟;;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明证;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旭辰;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俞海运;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新丰;特质—角色权力匹配对自我表现及自评—他评一致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艳;丁道群;;人际认知中刻板印象激活和应用的影响因素剖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2 王美丽;;师范院校女研究生成就动机状况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3 刘珍珍;;女性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李宇春现象”看传媒影响下的女性形象[J];民族艺术;2006年02期

4 程慧君;孟红;;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5 马飞;;从几部大片看好莱坞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索向兴;教师必须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殷明;;社会发展与中学生的双性化性度取向[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8 康初莹;;电视广告中人物角色表现的刻板印象调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黄约;;歧视性“性别刻板印象”的伦理探究及干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李芳;贾林祥;;大学生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SEB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孫旻暐;林秀珍;邱敏綺;王瑞興;蘇完女;;華人社會中的刻板印象與接觸假說確定——以臺灣大學生為樣本[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王彭;葛国宏;严建雯;张红;;大学生独生子女刻板印象及其内-外群体效应[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连淑芳;;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沛;;刻板印象与社会情景因果建构的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张陆;佐斌;;IAT在测量刻板印象中的属性类别标签效应[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隋毅;车宏生;陈慧;;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梁嘉歆;严文华;;在华留学生与东道国群体交往对外显与内隐偏见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唐程艳;杜秀芳;王颖霞;;内、外群体刻板印象的选择性加工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沛;杨亚平;;刻板印象表征中的功能性模块[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杨建伟;解丽丽;李寿欣;;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模型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娟 刘明 (本报记者 董娟);[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韩向东;[N];吉林日报;2011年

3 王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朱洁琼;[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胡建辉;[N];法制日报;2002年

6 李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广州体育学院教师 党西民;[N];东莞日报;2010年

8 李巨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9 汤明旺;[N];中国信息报;2006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谢思佳 见习记者 钟啸;[N];南方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珊明;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包蕾萍;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磊;语义刻板印象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4 陈莉;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组织结构及其特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卢长宝;销售促进强度与效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付春江;品牌印象双重表现及其形成和改变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兰继军;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傲;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10 陈静;媒介偏见的社会文化根源与控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磊;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廖礼惠;数学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孙璐;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D];苏州大学;2004年

4 郭冬玲;刻板印象的反叛:评谭恩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艳梅;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干预[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利;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灿华;中国新闻传媒女性报道的失误与矫正[D];广西大学;2004年

8 李晓庆;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付洁;刻板印象的生成与变化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徐伟伟;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0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20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