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方法论探究

发布时间:2019-01-10 11:42
【摘要】:德国教育人类学围绕核心研究对象——“教育中人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论,包括思维方式、学科关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分析单位等,能够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相对单一性提供借鉴与参考,但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独特价值尚未受到中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载体,探究其方法论意义,来弥补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德国缺位”或“德国缺席”。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尝试从方法论切入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在系统梳理德国教育人类学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思想和主要流派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历程中的节点、关键点、转折点,突显其思维方式、学科关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分析单位等方面的独特性,据此本文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对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相关研究等进行陈述,阐发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证本文作为一种过程性研究、学科元研究,在中国和德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所具备的创新意义与独特价值。第二章对德国教育人类学进行总体性论述,对文章叙述主线予以提纲挈领地呈现。在明晰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梳理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学演变的发展脉络,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简要呈现每个阶段的背景特征、研究主题、代表人物和代表成果。第三章到第六章,以时间演进为线索,呈现每一时期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探究其方法论意义。第三章聚焦20世纪60—70年代,首先对该时期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动力和研究对象的重新拟定等予以阐释,重点论述该时期诞生的“经验式的教育人类学”,揭示经验式思维方式暂时取代传统的哲学思辨方式的方法论意义,该时期的研究方法由哲学思辨转向经验研究,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所经历的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还出现了对“教育中人的形象”进行纯粹科学化的研究与描述,如生物人类学。第四章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教育人类学如何通过教育历史人类学实现转向与重建,从追求固定标准的方法论转向关注历史性和变化性的方法论(即“双重历史”),以此探究人类形象的演变过程,转变德国传统教育人类学以固定单一的人类形象作为标准的做法,思考“教育中人的形象”在历史演变和现实中的复杂多样。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教育人类学还出现了另外一种转型,由经验和批判方法论转向解释学方法论,论文第五章主要关注这一种转向,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教育学研究者以教育人类学为先导,倡导精神科学教育学传统的复归,以此重建“教育中人的形象”,尤其是儿童自我形象,重塑“教育中人的形象”与教育过程的描述语言,深化解放教育学思想,以莫伦豪尔的教育人类学思想为代表。第六章关注“双重历史”方法论转向关注复杂性的综合方法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至此,德国教育人类学的思维方式也由简化转向综合,传统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启发。总结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学演进的核心线索一“教育中人的形象”的基本构成与复杂图景,在此基础上对德国教育人类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和方法论总体特征进行概述,并探究其对中国教育人类学和教育学的影响。整体上,围绕“教育中人的形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德国教育人类学经历了哲学思辨方法论、经验方法论、解释学方法论、双重历史方法论、复杂性的综合方法论等的互动与演变,引发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分析单位等方面的相应变化,共同构成了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学的丰富图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51.6


本文编号:2406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406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