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上下楼梯时身体稳定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1-22 09:43
【摘要】:研究目的:对老年人来说,上下楼梯是一项高危险性的活动,在上下楼梯时降低光照强度,或者同时进行认知活动可能会加剧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太极拳运动是一项结合了身体-认知的综合锻炼方式,这种特殊的运动能否提高老年人在楼梯行走时的身体稳定性,目前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将通过两组实验,分别探讨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在实验一:不同光照条件,实验二:不同认知状态上下楼梯时身体稳定性的作用。通过实验一证明太极拳对老年人在不同光照强度上下楼梯时增强身体稳定性的效果,通过实验二来证明太极拳对老年人在不同认知状态上下楼梯时增强身体稳定性的效果,通过两个实验共同探讨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上下楼梯时身体稳定性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实验二来解释实验一产生效果的原理。研究方法:实验一,选取四十五名老年女性分为三组,分别是太极组、快走组与无锻炼组。他们在高/低光照强度分别上下楼梯。在受试者上下楼梯的过程中,使用VICON红外动作测试系统与KISTLER测力台系统采集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实验二,十五名长期、规律练习太极拳的老年受试者,与十五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受试者参与实验。他们在正常状态与认知状态下分别上下楼梯。使用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上楼梯时的运动学数据,使用Kistler测力台采集动力学数据。研究结果:在不同光照强度上楼梯时,与无锻炼组比较,在高光照条件下,太极组的负荷率、足底压力中心在前后方向的位移较大,地面反作用力的制动冲量较小。在低光照条件下,太极组的足底压力中心在前后方向及内外方向的位移较大,地面反作用力制动冲量与外侧冲量较小。相较于高光照,在低光照时,太极组和无锻炼组的质心在内外侧的晃动升高,太极组和快走组的负载率升高,无锻炼组的外侧冲量升高。在低光照强度下,太极组增加了抬脚高度、头部前倾角和足底压力中心的位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楼梯时,太极组与其他两组相比,水平速度、身体重心内外晃动较小,抬脚高度较大;在低光照条件,太极组的水平速度、负荷率、制动冲量、头部和躯干前倾角、身体质心内外晃动以及压力中心位移减小。在不同认知状态上楼梯时,在认知状态下,太极组受试者的头部前倾角、躯干前倾角、髋关节角度、外侧冲量及身体质心-足底压力中心(质心-压心,COM-COP)的前后、内外侧距离较小,踝关节角度、负载率的数值大于对照组;在正常状态下,与对照组相比,太极组受试者的头部前倾角、躯干前倾角较小,踝关节角度、负载率与COM-COP内外侧距离较大。与认知状态相比,太极组受试者在正常状态提高了抬脚高度,对照组增加了外侧冲量及COM-COP内外侧距离。在不同认知状态下楼梯时,在认知状态下,太极组受试者的水平速度、头部前倾角、躯干前倾角、髋关节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内外侧分力峰值、COM-COP内外侧距离小于对照组,而抬脚高度、踝关节角度大于对照组;在正常状态下,与对照组相比,太极组受试者的躯干前倾角、髋关节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前后方向分力峰值、COM-COP前后侧和内外侧的距离较小。与在正常状态相比,太极组在下楼梯时的地面反作用力内外侧分力的峰值增大,COM-COP内外侧距离增大;而对照组的COM-COP内外侧距离增大。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证明了,无论是低光照强度,还是同时执行的认知任务,都会降低老年人上下楼梯时的身体稳定性。无论是在正常条件下、在低光照条件下,还是在同时执行认知任务时,太极拳练习都能够增强老年人楼梯行走时的身体稳定性。我们认为,太极拳对练习者精神状态的强调使得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提高,这也许就是太极拳比快走等锻炼方式更能增强身体稳定性的原因。因此,我们推荐老年人进行规律、长期的太极拳练习,来预防上下楼梯时发生跌倒。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52.1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强;蔡探探;刘海斌;;性别因素对上下楼梯时足底压力特性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7期
2 李宗涛;;预测老年女性跌倒风险的静立平衡COP活动参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常冬梅;林建华;霍明;;老年人的运动认知能力与跌倒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4 徐致一;;太极拳之优点[J];少林与太极;2009年04期
5 张玉;陈蔚;;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09期
6 霍洪峰;林佳龙;赵亮;赵焕彬;;老年人平衡能力特点及评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1期
7 吴方芳;王人成;金德闻;;老年人路况凸凹识别能力的检测与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姚波;金建明;霍文t,
本文编号:2413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41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