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学生敬畏感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3 09:02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进行,社会成员敬畏之心的确立越来越成为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内在保障。然而,敬畏感的缺乏是当下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而言,其敬畏感的欠缺也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敬畏感一直都扮演着个体由他律走向自律的的根基角色,它无论是对个人品格的形成,还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维护都具有十分关键的决定作用。因此,对大学生敬畏感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围绕着大学生敬畏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具体的培育途径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本文认为,敬畏是指主体对具有神圣性或强大力量客体的一种既“尊敬”又“畏惧”的心理态度;敬畏感是指“敬重”与“畏惧”相互夹杂而成的一种复合情感。敬畏感的实质是一定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在情感上的一种体现;大学生敬畏感是指当面对具有神圣性或强大力量的客体时,在大学生内心产生的对崇高的或巨大的价值与意义尊崇并意欲追随、超越自我的崇敬情感,与此同时却也产生了因现实中自我与高尚或强大之间存在差距而形成自惭形秽且害怕自我的不足与缺陷暴露出来的畏惧情感,这两种情感相互夹杂而构成的复合情感。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敬畏感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们对敬畏感内涵的理解更多地是从尊崇、爱这些较为积极、正面的角度予以关注的;事物、生命、精神以及规则这四个方面是能够引发大学生敬畏感的主要客体;大学生敬畏感的积极表现主要体现在:积极的生命敬畏感,健康的道德敬畏感,严肃的法律敬畏感以及亲切的自然敬畏感这几个方面;当下大学生敬畏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敬畏感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对敬畏感的理解有失偏颇,敬畏感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敬畏对象的局限性,外在表现为某种程度的行为失范这四个主要方面;对敬畏感内涵理解的多样性,敬畏对象的多元化,敬畏感的不稳定性,敬畏感内外表现的不一致,敬畏感呈层次性分布这五个方面是当下大学生敬畏感的主要特点。就大学生敬畏感存在问题的原因而言,个体成长的环境、教育的现状以及个人心理缺陷等是大学生生命敬畏感淡漠的主要原因;理想信念的动摇,文化认同的欠缺,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功利主义的蔓延是大学生道德敬畏感匮乏的主要原因;教育的功利化趋势、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不良心理倾向的影响是大学生法律敬畏感弱化的主要原因;未能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教育的薄弱是大学生自然敬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就大学生敬畏感的培育而言,本文从培育目标、原则、内容,以及具体的培育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大学生敬畏感培育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大学生敬畏感培育的原则主要有分层次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以及反馈修正原则;大学生敬畏感培育的主要内容是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包括对道德信念的敬畏感以及对道德规范的敬畏感两个方面)、法律敬畏感以及自然敬畏感;大学生敬畏感培育的途径主要有生命叙事、高峰体验、仪式熏陶以及自然生态状况调查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421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421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