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已经成为各国继政治、经济、军事竞争之后又一重要的竞争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相继制定了《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关于印发“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2015年)》,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为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体育工作,女性体育获得了法律上、政策上、经济上的保障和支持,女性在体育领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女性的体育参与意识和社会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举国体制”下中国女性在国际竞技体育赛场上,创造了“阴盛阳衰”的格局,女性体育文化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容小觑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我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女性大众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女性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女性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还相当滞后,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等等。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女性体育文化,针对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体育文化政策、措施,建设符合女性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女性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同步推进,促进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大众体育文化的协调发展,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体育文化管理模式。本文运用体育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展开研究,分析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中西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比较,建立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理论体系,探索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的模式和产业管理的模式,对于促进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提升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通过对国内外女性体育文化、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了解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女性体育文化的不同特点,理清了影响女性体育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因素,找到了体育领域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根源,认识到了女性体育文化对促进女性自由解放、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加强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研究的必要性,确立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研究的路线图。(2)界定了女性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用社会性别理论剖析了女性体育文化的实质,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对女性体育文化进行了分类,研究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从竞技、大众、校园体育文化三个方面归纳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社会性别间的不平衡,竞技体育文化与大众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地域、民族之间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三个问题,有效地挖掘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资源。(3)进行了中西女性体育文化比较,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利用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剖析了推动女性体育参与的“三次潮流”和促进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四大支撑”,归纳了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混合管理型三种西方发达国家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了中外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同特点,为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借鉴。(4)对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主体的一元性、客体的特殊性、本体的社会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特点,确立了从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和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存在状态理论研究总揽女性体育文化研究,把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应用于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把S-C-P产业组织管理理论应用于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找到了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路径,建立了中国女性体育管理的理论模型,奠定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5)分析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的现状,介绍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取得的成就,从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体育组织不够健全等三个方面归纳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模式从“无组织”状态、“他组织”状态、“有组织”状态到“自组织”状态的变迁过程,运用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构建了在女性体育文化目标的计划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女性体育文化行为的指挥上坚持政府主导、在女性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坚持精英带动、在女性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控上坚持市场调节的女性体育文化管理新模式,为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6)研究了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的结构层次,阐述了体育文化产业的特性,分析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的管理现状,剖析了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从产业政策法制化、体育竞赛职业化、健身休闲大众化、产品供求个性化、产业服务系统化等5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了政府、企业、行业在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中的不同职能,提出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体系,实施“法规、规划、措施”三位一体的女性体育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健全“产品、品牌、服务”三位一体的女性体育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完善“评价、监督、激励”三位一体的女性体育文化产业支撑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女性体育 体育文化 事业管理 产业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05
【目录】:
- 摘要12-15
- ABSTRACT15-21
- 第一章 导论21-37
- 1.1 研究背景21-23
- 1.1.1 体育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21
- 1.1.2 中国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21-22
- 1.1.3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22-23
- 1.2 研究意义23-26
- 1.2.1 理论意义23-25
- 1.2.2 实践意义25-26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26-31
- 1.3.1 国内女性体育文化研究综述26-28
- 1.3.2 国内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研究综述28-29
- 1.3.3 国外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与管理研究综述29-31
- 1.4 研究思路31-34
- 1.5 研究对象34
- 1.6 研究方法34-35
- 1.7 研究的创新点35-37
- 第二章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37-64
- 2.1 女性体育文化的内涵37-39
- 2.1.1 女性体育文化的特征37-38
- 2.1.2 女性体育文化的分类38-39
- 2.2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历史变迁39-45
- 2.2.1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变迁的基本过程39-44
- 2.2.2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变迁的现实本质44-45
- 2.3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概况45-52
- 2.3.1 举国体制模式下的女性竞技体育文化45-46
- 2.3.2 全民健身带动下的女性大众体育文化46-50
- 2.3.3 全面发展要求下的女性校园体育文化50-52
- 2.4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52-64
- 2.4.1 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性别间的不平衡53-59
- 2.4.2 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女性大众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59-60
- 2.4.3 女性体育文化城乡、地域、民族之间的差异性60-64
- 第三章、中西女性体育文化比较64-87
- 3.1 中西女性体育文化比较的理论依据64-66
- 3.2 西方国家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66-76
- 3.2.1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女性体育参与的“三次潮流”67-72
- 3.2.2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四大支撑”72-76
- 3.3 西方发达国家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模式76-81
- 3.3.1 政府主导型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77-78
- 3.3.2 社会主导型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78-79
- 3.3.3 混合管理型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79-81
- 3.4 中外女性体育文化的不同特点81-87
- 3.4.1 权力本位上的不同的政治观82-83
- 3.4.2 主体本位上的不同的价值观83-84
- 3.4.3 社会本位上的不同的文化观84-85
- 3.4.4 角色本位上的不同的性别观85-87
- 第四章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理论模型87-101
- 4.1 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内涵87-94
- 4.1.1 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概念88-89
- 4.1.2 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分类89-90
- 4.1.3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特点90-94
- 4.2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94-99
- 4.2.1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存在状态的理论94-96
- 4.2.2 组织管理理论96-97
- 4.2.3 S-C-P产业组织理论97-99
- 4.3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模型99-101
- 第五章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101-119
- 5.1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的现状101-111
- 5.1.1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取得的成就102-107
- 5.1.2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107-111
- 5.2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111-115
- 5.2.1 “自然发展”模式112
- 5.2.2 “精英引导”模式112-113
- 5.2.3 政府主导模式113-114
- 5.2.4 市场驱动模式114-115
- 5.3 中国特色女性体育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构建115-119
- 5.3.1 在目标的制定上坚持以人为本115-116
- 5.3.2 在行为的指挥上坚持政府主导116
- 5.3.3 在活动的组织上坚持精英带动116-117
- 5.3.4 在资源的调控上坚持市场调节117-119
- 第六章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119-139
- 6.1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的现状119-126
- 6.1.1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120-123
- 6.1.2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123-126
- 6.2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126-130
- 6.2.1 产业政策法制化126-127
- 6.2.2 体育竞赛职业化127-128
- 6.2.3 健身休闲大众化128-129
- 6.2.4 产品供求个性化129
- 6.2.5 产业服务系统化129-130
- 6.3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的内容130-139
- 6.3.1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的内容131-133
- 6.3.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体育文化产业管理体系133-139
-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139-143
- 7.1 结论139-140
- 7.2 建议140-141
- 7.3 后续研究设想141-143
- 附录:女性群众体育运动调查问卷143-145
- 参考文献145-155
- 致谢155-156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156-157
- 附件1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宁;;对我国女子体育文化历史脉络的回溯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列论文之一[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6期
3 李叔君;;现代性与社会性别理论:一种方法论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4 陈海珊;;女性性别本位观念对女性体育发展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7年03期
5 韩传来;张华莹;;当代体育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对女性体育的影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张玲;王佳;;新时期女性体育文化生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杨柳;;当代中外女性体育文化的差异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7期
8 孙卫卫;秦继茂;;文化模式的历史变迁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先小平;;女性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地位变迁的特征[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颜伟;;从美国知识女性的崛起看妇女要求解放的规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丽珠;当代女性健身观与体育文化产业创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林子江;中美奥运报道的女运动员形象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6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