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地理教学逻辑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9 21:10
【摘要】:“大气环流”一课作为一面透镜,透视出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教学逻辑偏差。本文旨在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逻辑问题展开研究,试图从地理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的二元视角,提出若干有操作性的教学逻辑假设,以指导初中区域地理、高中自然地理和高中人文地理的课堂教学。关于“教学逻辑”,对已有见解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教学逻辑”,是研究论述的起点。本文提出:教学逻辑是指在教学的动态转换过程中,教师基于对学科内在规律与学生学习规律的认识,而构想、安排与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序列与教学动作序列。合理的教学逻辑既要契合学科的知识与认识逻辑,又要契合而学生的学习逻辑。从这一认识出发,围绕“如何组织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与动作序列教学效果更优?”这个在地理教学一线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提出若干对一线教师有切实指导意义的教学逻辑假设,并通过理论与实证验证,将教学逻辑假设发展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独有的教学规律,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地理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的二元视角,在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方法的高位审视之下,结合对一线地理教师实践智慧的辨识与归纳,在初中区域地理、高中自然地理、高中人文地理三大内容领域,提出了若干教学逻辑假设,又通过准实验法(quasi-experimental method)和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实证验证了这些教学逻辑假设的合理性。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领域,在组织教学活动序列维度,本研究提出:将传统区域地理学中的“描述”与“解释”作为每个教学活动的内隐主题,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用情境主线串联各个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优于常规“导入+承转”式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领域,在组织教学动作序列维度,本研究提出:区域位置类教学动作,在描述区域位置时,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并让学生从距离、方位、可接近性等角度去描述区域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在认识区域位置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不同时段认识区域位置,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区域特征类教学动作,让学生通过“未加工”的地理表象与“深加工”的地理图表两方面入手,将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教学放在优先地位,将区域非主导地理要素的教学与主导要素进行联系,其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区域差异类教学动作,用原始问题导入差异,用抽象且全面的地理信息认识差异,用问题指向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分析差异,其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区域发展类教学动作,需由区域背景介绍切入,且区域背景介绍应尽量详尽、全面,包含区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同时还有尽可能从不同尺度的视角去介绍区域背景;问题链的设计问题指向应指向区域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模式与现象的评价与解释、区域发展措施评价,问题的应答域宜大不宜小;观点的总结抽提,要将学生在分析问题链时中体悟的观念明确化、外显化。按照以上路径组织区域发展类教学动作,教学效果要优于常规教学。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领域,在组织教学活动序列维度,本研究提出:在部门地理的课时教学中,加入一到两个能以“整体性”作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更佳;“递进深入”型的课用科学发现逻辑串联各个教学活动,“平行并列”与“一体多面”型的课用情境主线、情景呼应来串联各个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更佳。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领域,在组织教学动作序列维度,本研究提出:“具象上升为抽象”类教学动作,灵活使用“基于特征提取的演示”和“有方法指向的实验”两类教学动作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更佳;“抽象进一步上升为具象”类教学动作,则要依托具体区域的具体自然地理现象或事物,借助真实而具体的案例,案例一方面要体现出所学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过程的共性与一般性,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案例中所选取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在自身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的个性和特殊性,教学效果更佳。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领域,在组织教学活动序列维度,本研究提出:在相关地理学研究的科研主题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教学处理,将地理学研究的科研主题(或者说地理学家的关注点)合理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学效果更佳;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活动的串联,首先需明确教学案例的使用方式——深入地分析一个较为复杂的完整案例。在此前提下,各教学环节以科研逻辑为线索自然转换,即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领域,在组织教学动作序列维度,本研究提出:遵循“人文地理教学案例或用例应保持一定的复杂性”“人文地理教学案例或用例要依托一个具体区域”“人文地理教学案例或用例要涉及一段连续的时间”的三大原则来组织人文地理教学案例素材,同时注重参考相关地理学研究的常用表达形式,灵活使用地理化的表达方式,教学效果更佳;要从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尚未被分解、简化、抽象的原始问题入手,将问题指向与学科关注点相契合,用“一大多小,一主多从”的形式展开问题链,教学效果更佳。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北半球,讲授法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环流”的教学环节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是“大气环流”一节中最重要也是学生最难理在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合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为学生分别从北半球低同纬度带分别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与原因。案例 3 即”教学实录。3】单纯使用图示法与讲授法的“三圈环流”教学实

模型图,风带,气压,模型


演示风带、气压带的分布及各风带中的风。流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学生完全通过自主学习来推导其完整形成过程难度,将三圈环流模型制作和气压带、风带制作各分小组有时间和能力集中突破难点和重点。同时通过小评。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交流的平台,提高不足之处加以补充,纠正、总结,使活动能达到教自主探究活动和展示的基础上,利用动态课件进行生动,有利于学生突破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难点,掌重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33.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东升;魏冰;;以当代科学实践为情境的科学教学模式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12期

2 朱承熙;徐志梅;;浅谈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情境主线的设计与使用[J];地理教学;2016年11期

3 朱承熙;袁孝亭;;地理核心素养的“变与不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再思考[J];地理教育;2016年01期

4 历晶;郑长龙;;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逻辑——优质课的分析与启示[J];化学教学;2015年10期

5 董静;于海波;;教学逻辑的价值追求与二维结构的运演[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08期

6 朱承熙;;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粗暴决定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15期

7 朱承熙;;描述与解释——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内隐的逻辑线索[J];地理教学;2015年15期

8 朱承熙;;“简单课”讲出“地理味儿”——论人口迁移的教学逻辑[J];地理教学;2015年11期

9 朱承熙;;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逻辑主线探讨[J];地理教学;2015年10期

10 朱承熙;;大气环流的两种教学逻辑辨析[J];地理教学;2015年02期



本文编号:2574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74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f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