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23:13
本文关键词: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认同”的概念与内涵,一是行为体“自者”与“他者”对彼此的或共有的文化、观念、规范与制度等的认可与赞同与否;二是指行为体“自者”与“他者”关系(朋友、敌人、竞争者与亲属等)的确定,既有认同的一面,也有识异的一面。认同的底基是身份认同,由身份认同可衍生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等不同类型与属性的认同。认同具有“关系性”、“实践性”、“建构性”、“复合性”特征。认同的变量是行为体成员对现实境遇中的“生存感”、“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判定,并以此确定自身的价值归属与价值归趋。行为体成员的生存感、归属感与安全感对不同种类与属性的认同均产生重要影响。安全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安全性”,即客观是否存在威胁;二是“安全感”,即主观上是否存在恐惧;三是“安全化”,即主体间是否存在冲突。“安全感”又包括物质利益诉求的“生存感”、文化心理诉求的“归属感”与荣辱历史记忆的“历史感”。由此可见,认同与安全关系密切,互为影响。首先,安全是一种认同建构,安全的内涵包含三个维度:“客观上没有威胁、主观上没有恐惧、主体间没有冲突”。安全还是一种主体间安全,即使没有客观的威胁与主观的恐惧,主体间的不当互动亦会直接建构出一种新的不安全状态。其次,安全是一种关系,是不同层次的行为体间“自者”与“他者”之间单向的、双向的或多向的对安全内容的“认知”、“判断”、“界定”、“接受”及其“回应”与“商谈”的关系,这种关系交织复合、复杂多样,其中与安全密切相关的不同层次的行为体主要有次国家、国家与超国家。再次,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不同行为体间通过语言和行动建构起“自者”与“他者”间复合的安全关系,建构着安全的互动与共享。最后,安全与“认同危机”密切相关。认同不仅是安全的一个核心要素,往往也是促成危机转型升级与非常态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变量。“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同行为体既是安全威胁的应对者,也可能是安全威胁的制造者。不同层次的“自者”与“他者”认同一方面可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多元共存、和谐共生与共享安全;另一方面,“自者”与“他者”间的认同若发生冲突或产生危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势必会带来安全威胁。认同是安全的核心变量,不同行为体间的“正向认同”有利于维护安全,并能够使得已经发生的危机得以良性转化;反之“负向认同”对安全维护产生消极影响,并能使已经产生的危机继续恶化。中国边疆安全直接威胁与间接威胁并存,显在威胁与潜在威胁共生;按动因、领域、影响范围、威胁程度、威胁源起等不同标准来分,尽管有诸多类型,但多呈现一些共性特征: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新安全”威胁不断凸显,不同领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错叠合,安全威胁呈现跨场域性特征,安全威胁表现形式多样性,威胁主体多重性及责任主体清晰性和模糊性并存,诱发因素的交互性、危害过程的联动性、危害影响的多向性,对人(类)的安全、国际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使得边疆安全治理无论是国内治理还是跨国治理都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与认同及共识难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关涉边疆不同行为体间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是边疆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边疆安全的根本是认同安全,边疆安全治理的核心就是以认同解决异质冲突问题。新时期,在边疆安全治理过程中,只有在对边疆安全威胁的特征与分类、威胁的样式与层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对安全化的行为体、指涉对象、实现路径、行动方案、价值向度的路径选择进行多元探索,确立“和合主义”、“和谐共生”、“优态共存”、“非暴力”原则、“精神共同体”等价值指向,以兼顾人的安全与国家利益为价值支点,继承和拓展传统安全化理论,确立边疆安全治理“选择性”安全化新范式,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层次、治理方式、治理路径、治理内容与治理的阶段性历史任务等方面达成基本的认同,加强认同能力建设,才能有效维护边疆安全。边疆安全治理,在国内层面,需要推行“维稳”、“维权”与“维心”三维一体化模式,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公平公正、民主与自由的制度环境,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打造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秩序和谐美好、经济建设生机勃勃,生存生活环境优化和美的平安边疆。以“维心”为本,赢取民心,以“维权”为策,改善民生,以“维稳”为基,融合民族;用“维心”来统领“维权”与“维稳”,用“维权”来促进“维心”与“维稳”,用“维稳”来保障“维心”与“维权”,促进不同行为体间的认同和合与认同整合,使各族人民重建归属感、确立公正感、保障安全感,调动他们和合共建与保卫边疆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国际层面,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乃至相关国家弘扬“和合主义”思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增信释疑与和平共处,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共有观念的良性认同建构,建立多种沟通与交流机制,参与制定并遵守兼顾多方共同利益的国际规范,同时要加强威慑认同力量建设,促进跨国的认同建构与合作共治,才能和合共建与共享边疆安全,从而最终才能编织“和美边疆”的安全之网。
【关键词】:边疆安全治理 认同安全 认同能力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55;D631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10
- Abstract10-16
- 1 绪论16-4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6-20
- 1.1.1 研究背景16-19
- 1.1.2 研究意义19-20
- 1.2 国内外关于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20-27
- 1.2.1 国外有关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20-21
- 1.2.2 国内有关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21-26
- 1.2.3 对国内外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的评价26-27
- 1.3 国内外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综述27-33
- 1.3.1 国外关于边疆认同安全研究27-30
- 1.3.2 国内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综述30-33
- 1.3.3 对国内外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的综合评价33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33-36
- 1.5 研究方法36-37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37-38
- 1.6.1 研究重点37
- 1.6.2 研究难点37-38
- 1.6.3 创新点38
- 1.7 基本概念的界定38-49
- 1.7.1 “边疆”概念的界定38-43
- 1.7.2 “安全治理”概念的界定43-46
- 1.7.3 “认同危机”与“认同安全”概念的界定46-47
- 1.7.4 “认同能力建设”概念的界定47-49
- 2 认同与安全理论49-69
- 2.1 “认同”的概念、内涵与特征49-57
- 2.1.1 “认同”的概念49-51
- 2.1.2 “认同”的内涵51-56
- 2.1.3 “认同”的特征56-57
- 2.2 认同的安全属性57-61
- 2.2.1 安全是一种主体间的认同建构57-59
- 2.2.2 安全与“认同危机”密切相关59-61
- 2.3 “认同”与安全的关系61-69
- 3 认同安全的建构与维护:边疆安全治理的根本69-95
- 3.1 中国边疆主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69-71
- 3.2 中国边疆安全威胁的识别与评估71-78
- 3.3 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的“双重困境”78-90
- 3.3.1 边疆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78-82
- 3.3.2 边疆安全治理的认同困境82-90
- 3.4 认同安全的建构和维护:边疆安全治理的根本90-95
- 4 认同与安全:国内外安全治理的考察及其思考95-106
- 4.1 “认同”缺失:传统安全维护模式的困境95
- 4.2 “认同”与合作:国际安全维护方略的积极思想95-99
- 4.3 认同危机:国际安全治理的失败教训99-101
- 4.4 认同整合:国际安全治理的成功经验101-103
- 4.5 和合认同:中国古代边疆安全治理方略103-106
- 5 “认同”建构与“选择性”安全化:边疆安全治理新范式106-136
- 5.1 “选择性”安全化:“安全化”理论的新拓展106-116
- 5.1.1 “安全化”:安全议题的“社会建构”及其不足106-113
- 5.1.2 “选择性”安全化——“选择性”再建构的“有效性”考量113-116
- 5.2 “选择性”安全化的价值取向116-120
- 5.3 “选择性”安全化的路径选择120-124
- 5.4 “选择性”安全化的价值支点124-130
- 5.4.1 “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的不同争论及其思考124-125
- 5.4.2 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的价值支点125-130
- 5.5 “选择性”安全化的认同基础130-136
- 6 认同能力建设:边疆安全治理新方略136-160
- 6.1 树立“认同安全”建构和维护新理念,探究认同能力建设新方略136-140
- 6.2 认同整合:边疆安全治理的国内维度140-150
- 6.3 认同建构:边疆安全治理的跨国维度150-160
- 7 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案例研究160-238
- 7.1 身份认同的错位与交融:边疆安全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160-184
- 7.1.1 边疆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与边疆安全关系160-166
- 7.1.2 身份认同的错位及其对边疆安全的影响166-168
- 7.1.3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错位的驱动因素168-174
- 7.1.4 促进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交融、维护边疆安全方略174-184
- 7.2 认同危机与“东突”问题治理184-238
- 7.2.1 “东突”势力制造认同危机185-195
- 7.2.2 “东突”势力制造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195-207
- 7.2.3 “东突”势力国际化运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思考207-213
- 7.2.4 “东突”问题及一部分维吾尔族认同危机形成的驱动因素213-221
- 7.2.5 认同能力建设与“东突”问题治理221-238
- 8 结语238-242
- 8.1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238-240
- 8.1.1 主要结论238-240
- 8.1.2 研究不足240
- 8.2 研究展望: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到“边疆安全学”240-242
- 参考文献242-251
- 专著242-246
- 论文246-251
- 作者简历251
- 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251-252
本文关键词: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