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

发布时间:2017-04-03 13:12

  本文关键词: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学本土化是百年来中国教育学研究一直相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几代教育学人试图改造中国教育学“先天不足”的理论“心结”,是建构中国化教育学的必要路径和旨归。纵观教育学本土化的历程,虽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争论焦点,但暗含的规律性特征仍然有许多相同和相通。新中国的教育学是在全面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重构和发展的,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也有人反思说,当前影响教育进步的“顽疾”恰恰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苏联“阴霾”。那么,叶澜先生总结的,中国教育学多次“整体转向”或“推倒(抛弃)”重来式的发展样态,是否就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宿命?这其中有什么问题?有没有合理性?教育学本土化作为一个旧问题,有太多的前辈进行过细致考究,形成了许多真知灼见。但它既是一个教育理论中的宏观性大问题,具有“元研究”性质,同时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复杂性问题。因此,本人想采取一种“聚焦式”的研究,试图通过爬梳找出一点理论线索。1956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既平常又特殊的年代。说平常,是因为它与1949、1919、1840年等许多近代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相比,并没有那样的轰轰烈烈;说特殊,是因为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这却是一个春风拂面的年月。中共八大吹响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凝聚起人心、汇聚起智慧力量、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指导全国科学文化工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提出,使得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空气一下子舒缓起来,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者们对于问题的讨论似乎一下子开阔起来。教育研究领域也同样开始反思此前“一边倒”学习苏联的状况,开始思考并着手建构“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教育之花也获得了短暂的绽放。本研究择取1956年这个时段作为考察的焦点,就是要通过典型性的细节还原那段发生在特定时空的历史,以期从这个小切口进入并透视那个时代教育发展的律动,力争以诚恳的态度进行客观、合理的审视和反思,努力开掘宝贵的历史镜鉴。论文从引言进入后,着重从中、西、古、今四个维度入手独立成章,每章选取一个教育事件、一个传播平台(报刊或教材)和一个人物,在展示历史常态的同时,着重突出反映暗自或微弱涌动的本土化努力。既关注教育场域中的问题,又尝试跳出教育,从大的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教育,通过回望历史,证明小众声音和萌动思想的价值及其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教育学本土化如何处理好中西古今问题。努力做到坚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尊重传统、着眼未来,构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使“让人民大众享受更好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目标和根本动力。
【关键词】:1956 历史叙事 苏联教育理论 中西古今 教育学本土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10
  • 引言10-23
  • 一、选题缘由10-12
  • 二、研究设计12-16
  • (一)研究思路12-14
  • (二)研究方法14-15
  • (三)研究可能的新意15-16
  • 三、文献综述16-22
  • (一)五十年代苏联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16-17
  • (二)五十年代教育学中国化探索17-18
  • (三)五十年代教育领域的大批判与大讨论18-20
  • (四)何谓本土化、为何本土化与如何本土化20-22
  •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22-23
  • 第一章 1956:变革年代的中国和世界23-40
  •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23-27
  • (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提出23-24
  • (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助推社会主义改造24-26
  • (三)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26-27
  • 二、知识界的“春天”27-31
  •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27-29
  •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29-31
  • 三、中共八大的“号角”31-35
  • (一)中共八大取得的主要成果32-34
  • (二)关于中共八大的评价34-35
  • 四、冷战背景下的国际风云35-40
  • (一)苏共二十大风波35-36
  • (二)“波匈事件”与社会主义阵营危机36-38
  • (三)中、苏、美大国关系及美国教育改革38-40
  • 第二章 立足国情,着力破解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40-63
  • 一、“快、省、多、好”地发展教育事业40-48
  • (一)教育方针的逐步明确40-43
  • (二)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方向43-48
  • 二、《人民日报》的教育话语48-56
  • (一)从“社论”读教育热点48-50
  • (二)从“社论”看教育主张50-54
  • (三)从“社论”挖教育问题54-56
  • 三、审时度势的毛泽东56-63
  • (一)“喜忧参半”的总体心态56-57
  • (二)教育思想的新拓展57-61
  • (三)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新主张61-63
  • 第三章 面向世界,理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63-87
  • 一、深入的中外教育交流64-70
  • (一)学习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报告64-67
  • (二)苏联教育专家在中国67-69
  • (三)向民主德国的先进经验学习69-70
  • 二、译介工作打开遥望世界的“天窗”70-78
  • (一)放眼看世界的思想准备70-72
  • (二)教育领域的译报编辑概况72-74
  • (三)同一杂志传递出不同的声音74-78
  • 三、打破教条的凯洛夫78-87
  • (一)苏联《教育学》的样板79-83
  • (二)凯洛夫访华对教育研究的建议83-87
  • 第四章 回望传统,注重汲取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87-112
  • 一、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问题大讨论87-94
  • (一)全面发展问题的论争87-89
  • (二)因材施教是否应该作为教育方针89-93
  • (三)讨论的总结与反思93-94
  • 二、教育史教材建设与传统教育思想研究94-104
  • (一)新中国第一个中国教育史研究班95-97
  • (二)教育史教材概观97-101
  • (三)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研究101-104
  • 三、秉持传统的梁漱溟104-112
  • (一)毛泽东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104-106
  • (二)梁漱溟教育思想批判的反思106-108
  • (三)梁漱溟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启示108-112
  • 第五章 守正拓新,努力构建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112-139
  • 一、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诞生112-119
  • (一)告别“课程标准”112-114
  • (二)“教学大纲”编制始末114-117
  • (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制的本土化努力117-119
  • 二、《人民教育》的革新119-126
  • (一)向苏联教育刊物学习120-122
  • (二)与读者互动中开放办刊122-124
  • (三)导向教育实践的研究取向124-126
  • 三、守正创新的曹孚126-139
  • (一)扎实的求学经历126-128
  • (二)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历程128-132
  • (三)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32-139
  • 结语 教育学本土化如何处理好中西古今问题139-155
  • 一、“古今中外法”与教育学研究139-141
  • 二、基于中国教育发展需要,科学把握本土问题141-143
  • 三、避免拿来主义,在中西互动中合理借鉴外来理论143-145
  • 四、挖掘优秀传统教育资源,,赋予理论新生命145-149
  • 五、扎根中国教育实践,创生中国教育新理论149-155
  • 参考文献155-166
  • 附录 1956 年中国教育大事年表166-170
  • 后记170-

  本文关键词: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4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