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研究(1949-2011)

发布时间:2020-10-27 21:09
   本文以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中学课程方案(教学计划)为切入点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演变。从学理上讲,它能深化人们对科学与教育互动关系的认识;以实践来说,它能为我国新时期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借鉴。 本文首先对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宏观历史研究;其次,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和政策制定四个专题对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作具体分析;最后,则是在总结归纳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发展方略。 全文分七章展开,主体部分是第二章至第七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是阐述研究的问题和意义,研究材料和研究思路,以及相关学术史和核心概念。 第二章,通过对我国历次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出台背景、政策影响的历史研究,梳理出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发展的大致脉络,并总结出它内在的政策变迁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民国过渡——学习苏联——自主探索——拨乱反正——义务教育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从简单的政治形势推动走向“外在制度内生化”。 第三章,主要关注了课程设置的两个焦点:课时和选修课。首先,对中学物理课时的演变做了统计研究。研究表明:初中物理课时变化不大,高中物理课时则经历了一个从不断上升到不断下降的过程。学科课程设置变化是影响物理课时变化最主要的因素。80年代以来,规定课时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政策失灵现象。其次,采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分析了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研究表明:由于“应试教育”体制、课程集权管理模式和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的存在,我国中学物理选修课制度的实施和发展存在路径依赖现象。 第四章,对课程内容的演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首先,在借鉴Fensham和魏冰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一个用来分析我国物理课程“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取向的框架,并以此对我国历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做了定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1986年后,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和国际上“科学为大众”理科课程理念的影响,“大众教育”价值取向逐渐被政策制定者所重视。其次,我们以高中物理为例,对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具体内容的发展变化情况做了定量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注重核心概念和规律;非核心的物理知识和伴随含义的选择纳入则有很强的时代性。从1950年到2003年,课程在广度和难度上都呈下降趋势,“大众教育”的课程取向逐渐在课程内容具体要求中得到落实。 第五章,从“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三个维度,对我国历次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的价值取向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探讨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表明:1986年以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中逐渐凸显出来。2000年以后,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呈现出“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三种价值取向有机融合的状态。 第六章,研究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制定的变迁历史。研究表明:1978年之前,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制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1978年之后,参与政策制定的人员结构不断多元化,制定模式也逐渐走向公众制定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科学家分别以审定者、顾问、制定者的角色身份间接或直接参与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制定。 第七章,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特征,指出范式转型是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内在脉络。进一步,基于对历史的反思,提出“基于证据”制定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制定的战略选择。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633.7
【部分图文】:

政策演变,研究逻辑,思路图,脉络


中国 中 学物 理 课程 政 策演 变 研究 ( 1 94 9― 2 01 1 ) 容和 价 值 变化 , 通 过 历史 梳 理 、价 值 分 析、 原 因 探 析、 特 征 总结 、 理 论解 释 、 战略反 思 等, 总 结 归 纳 出 建国 以 来 ( 19 4 9 -2 0 1 1 ) 我 国 中学 物理 课 程政 策的 发 展 和 演变 历 史 脉络 和 经 验 得失 , 提 出我 国 中 学物 理 课 程 政策 的 战 略选 择 与 优 化策 略 , 为我 国 新 时期 中 学物 理 课 程政 策 的制 定 提 供历 史 参 考和 决 策 建议 。 本文 研 究的 逻 辑思 路 图 如下 :

政策演变,政治背景,课程,政策


内政 治形 势 变化 的 影 响; 1 9 8 0 年代 受 教育 改 革( 主要 是 国 家 实施 九 年 义 务教 推动 ; 19 90 年代 ,主 要 是调 适 修订 已 有 的政 策; 2 00 0 年 以后 , 是 新 一轮 基 育课 程 改 革的 推 动 。 进一 步 , 我们 对 影响 我 国 中学 物 理 课程 政 策 变迁 的 因 素做 深 层 剖析 。 魏冰 ( 2 00 6 ) 将 影响 理 科 课程 变 化 的因 素 归 纳 为社 会 政 治因 素 、国 际影 个人 影 响 三个 维 度 。 1Re i d( 1 9 86 ) 曾 指出 , 教 育 实 践 ( 包 括 课程 等 ) 是 处 济史 与 思 想史 的 交 会 点上 , 亦 即任 何 一 个时 代 的 课 程与 教 学 实践 , 其 实 不仅 出意 识 形态 的资 源 ,也 反映 出 社会 的 物质 资 源 。 2也就 是 说, 政 治背 景 变 化社会 发 展 所带 来 的 理 科课 程 思 潮流 变 都 会折 射 到 物 理课 程 政 策的 变 迁 之中 。 我国 中 学 物理 课 程 政 策的 演 变 历程 , 影 响我 国 中 学 物理 课 程 政策 变 化 的原 因 外在 来 看 是社 会 政 治 因素 , 从 内在 来 看 是课 程 思 潮 。当 然 , 进 一 步 讲 ,国 内 思潮 的 来 源又 可 以 分 为国 际 和 个人 。 在 我国 , 个 人 因素 对 中 学物 理 课 程 政策 和宏 观 变 化的 影 响 尚 未清 晰 的 显现 出 来 。至于 对 课 程政 策 具 体变 化 的 影 响可 在, 但 并 非本 节 讨 论 的重 点 。 因 此 笔 者 将我 国 中 学 物理 课 程 政策 演 变 的 几个 时期 与 国 内特 定 的 政治 背 景 、 国内 理 科 课程 思 潮 作 一个 映 对 ,详 见 图 2- 1 。

课时,初中,教学计划,物理


图 3 - 1 教 学计 划中 初中 物、 化 、 生各 科 课 时占 总 课 时比 率 变 化图 *由 上 图 可 知 : 从 19 50 年 到 19 7 8 年 高 中 物 理 的 课 时 比 率 总 体 一 直 呈 上 升 趋势 , 到 19 78 年 达 到 一 个 峰 值 ( 7 .1 4 % ); 19 78 年 到 1 98 8 年 , 物 理 的 课 时 比 率 不断下 降 ,1 99 2 年达 到 4. 28 % ; 从 19 8 8 年到 19 9 4 年, 初 中 物理 的 课时 开始 回 升 19 94 年 达到 5. 9 2% 。 整 体 而言 , 在 历年 教 学计 划中 , 初 中 物理 课 时和 初中 物 理 课 时在 初中 物 理总 课 时 中的 比 重变 化都 不 大 。 从图 3- 1 还可 以看 出 :1 9 5 0 年和 19 52 年 物理 课时 与 化学 课时 一 样多 ,1 9 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凯;张晓丽;;民国时期中学科学教育政策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2 郭文革;;认知推动的政策变迁——1998-2007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变迁的反思[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李孔珍;洪成文;;教育政策模型的比较研究——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4 赵风波;邵兴江;;立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措施及影响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5 蒋建华;走向政策范式的课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6 林小英;;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7 林小英;;理解教育政策:现象、问题和价值[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8 何珊云;;课程史研究的经典范式与学术意义——试析《1893~1958年的美国课程斗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9 刘复兴;论我国教育政策范式的转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魏冰;科学素养教育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历史演进[J];化学教育;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洪涛;我国体育科技政策历史变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王大磊;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世虎;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占萍;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齐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9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59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e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