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3:52
师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教师,而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因此,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师范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而师范教育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师范教育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是道德修养的指南,师范教育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合格的教师。那么,师范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设置的课程如何教授给学生,又如何评判课程教授和学生掌握的程度,这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对于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并进而提高整个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创立;而系统的师范教育课程,则始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五十年岁月中,师范教育课程伴随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以及民主和科学观念的引入,完成了从萌芽到成型的演变过程。其间虽历经波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师,为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这段历史,探寻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发展的特点、规律、经验教训以及对当代师范教育的启示,成为本文立足与研究的焦点。 本文以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相关历史文献,包括法律法规、课程标准、师范教材、近代学者教育专著和文章等为研究基础,以现代教育学课程论视角,深入分析、挖掘这些历史资料的教育学内涵和意义,并从课程的五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对近代师范教育进行分门别类地分析归纳,最后得出对当代师范教育有益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按照这个思路,全文分为八章展开,每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论部分。在阐述本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后,对本文研究的范围和关键词做出了界定。借鉴前人在该论题研究上已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设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基于师范学制和课程,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为萌芽、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和复兴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师范教育制度、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课程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和制定流程。师范教育课程的目标,自然以培养教师,满足国家社会师资需求为首要任务。但是否能兼顾到其他方面,则经历了一个从“国家中心”到“兼顾国家社会个人”的演进过程。通过对各时期课程目标制定流程的研究,本文发现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包括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民主;制定目的同时满足质和量的需求;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形式取向偏向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目标的具体要求重视认知领域等发展规律。 第四章关注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都源于甚至直接抄袭日本。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师范教育被削弱,课程结构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师范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政治性随国家政治思想变化而改变;既依照国家统一的要求,又考虑各地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而留有一定弹性空间;课时总量一直较为繁重;从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上看,选修课程从无到有,逐渐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一贯被高度重视;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则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 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课程标准中,同时更详细地体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师范教材中。因此本文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师范课程标准,还对近代师范教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治思想、爱国主义思潮、思想解放进程和民生主义气息。另一方面,近代师范教材也具有显著的学术特点,包括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向世界各国学习,对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留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六章聚焦于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实施。萌芽时期的师范教育课程实施侧重学术知识,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开始重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最终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前提下将教育专业精神的培养也作为师范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从追求快速培养师资力量,到逐渐重视师资质量,最终在数量质量之外还对专业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视教育实习课程,注重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教具日益丰富以及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特点。 第七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的规律和特点。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视角日趋多样化,评价取向兼顾到了效率和过程,具有评价时间延长化,评价内容扩大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可见,近代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走过了一条由“片面单一”到“丰富多样”的发展之路。 第八章,也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基于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演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结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前师范教育课程诸要素现状的评析,提出了近代师范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立、课程实施的促进和课程评价的规范等方面对当今师范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启示。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G659.2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源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论题的界定
一、近代
二、师范教育
三、课程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研究
二、关于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历史资料
三、关于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的思考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萌芽时期(1897年~1911年)
一、播种:国外师范教育课程简介
二、萌发:国外师范教育体系效仿
三、抽芽:本土师范教育体系成型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912年~1922年)
一、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三、中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曲折发展时期(1922年~1927年)
一、师范教育制度的调整
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各自为政
三、中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艰难前行
第四节 复兴时期(1927年~1949年)
一、师范教育的独立
二、高等师范课程的逐步规范
三、中等师范课程的反复调整
第三章 从“单一中心”到“多个中心”——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演进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
一、满足国家师资需求的课程目标
二、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
三、培养健全师资的课程目标
四、适应战时国防需要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民主”
二、制定目的:满足“质、量”需求
三、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
四、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
五、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
六、具体要求:偏重认知领域
第四章 从“拿来主义”到“适合国情”——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演进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演变概述
一、摩仿日本的课程结构
二、借鉴美国的课程结构
三、逐渐本土化的课程结构
第二节 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较强的政治性
二、地方的自主性
三、课程负担繁重
四、重视选修课程
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
六、改革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
第五章 从“单调”到“繁荣”——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演进
第一节 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一、提纲挈领式的课程内容
二、高度统一的课程内容
第二节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教材发展概述
一、来源众多的师范教材
二、编审的初步规范和两强竞争局面的形成
三、中等师范教材的缓慢前行和高等师范教材的首次出现
四、师范教材的全面发展繁荣
第三节 近代中国师范教材的特点
一、近代中国师范教材与近代中国思潮
二、近代中国师范教材内容的学术特点
第六章 从“只重知识”到“知识技能实践结合”——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演进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各时期概况
一、课程实施的核心:从侧重学术到兼及专业精神
二、课程实施的目的:从规模到质量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特点
一、重视实习课程
二、提倡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
三、教具逐渐丰富
四、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实施
第七章 从“片面”到“丰富”——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演进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逐渐多样化的评价视角
二、注重全面素质的评价取向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方式多阶段
二、评价对象多视角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第八章 近代师范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
二、课程结构的确定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
四、课程实施的促进
五、课程评价的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1947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G659.2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源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论题的界定
一、近代
二、师范教育
三、课程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研究
二、关于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历史资料
三、关于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的思考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萌芽时期(1897年~1911年)
一、播种:国外师范教育课程简介
二、萌发:国外师范教育体系效仿
三、抽芽:本土师范教育体系成型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912年~1922年)
一、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三、中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曲折发展时期(1922年~1927年)
一、师范教育制度的调整
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各自为政
三、中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艰难前行
第四节 复兴时期(1927年~1949年)
一、师范教育的独立
二、高等师范课程的逐步规范
三、中等师范课程的反复调整
第三章 从“单一中心”到“多个中心”——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演进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
一、满足国家师资需求的课程目标
二、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
三、培养健全师资的课程目标
四、适应战时国防需要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民主”
二、制定目的:满足“质、量”需求
三、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
四、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
五、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
六、具体要求:偏重认知领域
第四章 从“拿来主义”到“适合国情”——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演进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演变概述
一、摩仿日本的课程结构
二、借鉴美国的课程结构
三、逐渐本土化的课程结构
第二节 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较强的政治性
二、地方的自主性
三、课程负担繁重
四、重视选修课程
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
六、改革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
第五章 从“单调”到“繁荣”——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演进
第一节 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一、提纲挈领式的课程内容
二、高度统一的课程内容
第二节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教材发展概述
一、来源众多的师范教材
二、编审的初步规范和两强竞争局面的形成
三、中等师范教材的缓慢前行和高等师范教材的首次出现
四、师范教材的全面发展繁荣
第三节 近代中国师范教材的特点
一、近代中国师范教材与近代中国思潮
二、近代中国师范教材内容的学术特点
第六章 从“只重知识”到“知识技能实践结合”——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演进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各时期概况
一、课程实施的核心:从侧重学术到兼及专业精神
二、课程实施的目的:从规模到质量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特点
一、重视实习课程
二、提倡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
三、教具逐渐丰富
四、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实施
第七章 从“片面”到“丰富”——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演进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逐渐多样化的评价视角
二、注重全面素质的评价取向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方式多阶段
二、评价对象多视角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第八章 近代师范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
二、课程结构的确定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
四、课程实施的促进
五、课程评价的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列曙;民国时期高校考试制度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尹弘飚;课程改革中教师关注阶段理论的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3 汪兆悌 ,蔡振生;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独立体制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4 郑国民;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实验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杨琳;肖东发;;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的出版及历史意义[J];出版科学;2012年02期
6 黄依林;何凡;;试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9期
7 周宁之;;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张传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与实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9 周宁之;;关于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霍有光;;举办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盛宣怀[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向文;民国时期湖南师范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61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6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