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鲜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0:02

  本文关键词:鲜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府州折氏是鲜卑折倔氏族裔,折倔氏在鲜卑全盛时期的史料中记载极少。约在八世纪时,折倔氏世居云中的一支西过黄河,迁居麟府地区,并与当地的其它各族融合,逐渐党项化。历经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父子三代的努力经营,折氏以府州为据点,在唐末、五代的政治舞台上强势崛起,成为麟府党项各部畏服的一地豪杰,族姓位列党项五大姓氏之中。北宋建国,因循五代任用酋豪御边的策略,允许折氏世袭府州。历北宋一朝,折氏共传6代、12位知州。 府州地处宋、辽、西夏三国边境,政治地理形势复杂;境内居民以党项部族为主,折氏统帅的蕃部子弟兵,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在北宋消灭北汉、防御契丹、征讨西夏一百多年的战争中,折氏发挥了侧翼牵制、配合作战的积极作用,并且使河外的麟府地区终为宋朝所有;金军南下兵围太原、开封之际,折氏兵出河东、进入宋军抗金的主战场。北宋灭亡,府州折氏失去中原王朝的支持,又遭到西夏军强势攻击,最终衰落。历唐末、五代、北宋三个时期,这支鲜卑族裔,在政治上崛起、兴盛、衰亡,在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折氏由鲜卑而党项、由党项而汉化,整个家族的文化和婚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一大批折氏家族杰出人物,他们北抗契丹,西御党项,世代忠于中原王朝,积极地维护了麟府边疆的稳定,使其成为河东路的安全屏障。 由于史料匮缺,民族史学界对鲜卑折氏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2012年,府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新近收藏《折惟正墓志铭》、《折克柔墓志铭》、《慕容夫人墓志铭》、《折克俭墓志铭》、《折克禧墓志铭》、《折克臣墓志铭》志石6方、《折惟信墓志铭》残志1方。折氏家族成员墓志的发现,为这支鲜卑族裔家族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本文又搜罗了折氏家族成员以及相关墓志资料总计有30篇之多。在对墓志资料进行文献学解读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史料,分上、下两篇展开论述。上篇以研究性内容为主,分以下八个章节; 序言,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史料情况。 第一章,系统梳理府州折氏族源的研究情况,并公布新出土墓志铭中关于其族源的记录,肯定府州折氏族源鲜卑折掘氏的观点,并进一步讨论了折倔氏改姓折氏和崛起府州的时间,前者或在贞观时期,后者约在公元8世纪。 第二章,主要探讨北宋因何给予折氏特殊的世袭政策,其中包括折氏在唐末五代的崛起、折氏与北汉的关系、折德康和折御勋入朝的政治意义、折御卿在北宋灭北汉、讨继迁、防契丹一系列战役中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干等几个方面。主要研究的目的,在于将北宋对折氏特殊政治待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具体化、细致化。 第三章,探讨麟府路军马司与府州知州的关系。围绕宋初在麟府丰三州的军事部署、麟府路军马司的设立、管勾麟府路军马司将领索引、府州知州的任命以及与军马司将领的关系四个问题展开,以翔实的史料说明北宋通过麟府路军马司对府州折氏进行了严密的防范,进而扭转学界对府州折氏在北宋为一高度独立的地方势力的认识。 第四章,探讨折氏与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作为北宋的一个边境军州,府州折氏从来没有对宋朝有贰心,所以对辽和西夏的关系,主要以战争为主,以招纳蕃族人口为主,不可能与之私自发生政治关系。在宋与辽和西夏的战斗中,折氏发挥侧翼牵制的配合作用。北宋末,金军南下中原,府州折氏兵出太原,成为抗金力量的主力之一。折氏最后力尽降金,在丧失中原王朝积极支持后,折氏的政治势力在历史上烟消云散。 第五章,主要从家族史的角度,探讨折氏武风、文风、姻亲关系,从而揭示这支鲜卑族裔汉化的缓慢历程。 第六章,以文献检索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考察了府州境内的蕃族和军事堡寨。综合显示:府州境内居住和生活着近30个蕃族,设置有近20个堡寨。作为府州党项各部大首领,折氏以堡寨为中心,招徕和聚集人口,又通过军功赏赐、马匹交易和蕃族法等措施行使权力。 第七章,主要关心了几个极具历史趣味的问题,如“折”字的读音、历史上折太君的人物原型、折氏的形象、是蕃官还是汉官等。 下篇汇集了笔者搜罗到的30篇金石史料,同时作了详细的注释。结束语部分总结全文,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问题。附录部分以《折氏家族成员传略》为题,以墓志史料和传统史料结合的方式,以人物为轴,对史料进行细致解读,为读者树立一个庞大的府州折氏家族群体形象。
【关键词】:鲜卑折倔氏 世袭府州 麟府路军马司 蕃族 折太君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上篇·研究篇12-114
  • 序言12-24
  • 一、选题意义12-14
  • 二、史料介绍14-18
  • (一)、传统史料15-16
  • (二)、碑志史料16-18
  • 三、研究概况18-22
  • 四、思路及方法22-24
  • 第一章 府州折氏的族源和改姓24-32
  • 一、府州折氏的族源24-27
  • 二、折氏改姓与崛起27-30
  • 三、金石墓志的史料价值30-32
  • 第二章 宋初对府州折氏世袭政策的形成32-41
  • 一、对传统的质疑33-35
  • 二、折氏与北宋及北汉的关系35-37
  • 三、折御卿的军事才干37-41
  • 第三章 北宋对折氏的统治——麟府路军马司与府州知州41-58
  • 一、宋初在麟府丰州的军事部署42-43
  • 二、麟府军马司的设立43-45
  • 三、“管勾麟府军马事”将领索引45-52
  • 四、麟府军马司与府州折氏之关系52-58
  • 第四章 府州折氏与辽、两夏和金的关系58-73
  • 一、府州折氏与辽的关系58-63
  • (一)、五代时期58-61
  • (二)、北宋时期61-63
  • 二、府州折氏与夏州暨西夏的关系63-67
  • (一)、藩镇并立时期63-64
  • (二)、宋朝中央介入时期64-66
  • (三)、麟府路军马司时期66-67
  • 三、府州折氏与金的关系67-73
  • 第五章 折氏的家风、婚姻73-88
  • 一、折氏的文武之风73-81
  • 二、折氏的婚姻81-88
  • 第六章 府州境内的蕃族与军事堡寨88-104
  • 一、府州境内的蕃族88-91
  • 二、北宋时府州的军事堡寨91-97
  • 三、府州折氏对所属蕃族的控御97-104
  • 第七章 余论104-114
  • 一、历史中的“折太君”104-107
  • 二、世人眼中的府州折氏:世代忠勇107-111
  • 三、府州折氏是蕃官还是汉官?111-114
  • 下篇·碑志篇114-189
  • 1. 唐麟州刺史折嗣伦碑114-116
  • 2. 折御卿墓志残文116-117
  • 3. 折惟正墓志铭117-120
  • 4. 折惟信墓志铭残文120-121
  • 5. 李夫人墓志铭121-124
  • 6. 折继闵神道碑124-129
  • 7. 慕容夫人墓志铭129-131
  • 8. 折继新、折继全墓志131-132
  • 9. 折克柔墓志铭132-138
  • 10. 折克行神道碑138-142
  • 11. 折克行神道碑碑阴142-144
  • 12. 折克俭墓志铭144-150
  • 13. 折克禧墓志铭150-154
  • 14. 折克臣墓志铭154-155
  • 15. 折可大残碑155-156
  • 16. 折可存墓志铭156-159
  • 17. 折可复夫妇墓志159-160
  • 18. 折可适墓志铭160-165
  • 19. 曹夫人墓志铭165-167
  • 20. 吴堡摩崖刻石167-168
  • 21. 张构墓志铭168-170
  • 22. 张括墓志铭170-172
  • 23. 杨宗闵墓碑172-174
  • 24. 杨震墓碑174-177
  • 25. 唐卫嘉进墓志铭177-180
  • 26. 宋宗延英墓志铭180-183
  • 27. 宋王光甫墓志铭183-185
  • 28. 孙览墓志铭185-187
  • 29. 杨琪墓志铭187-188
  • 30. 杜陟墓志铭188-189
  • 结束语189-191
  • 附录·折氏人物传略191-227
  • 1. 折华191-192
  • 2. 折宗本192-193
  • 3. 折嗣伦193-194
  • 4. 折从阮194-196
  • 5. 折德bF196-198
  • 6. 折御勋198-199
  • 7. 折御卿199-201
  • 8. 折惟正201-202
  • 9. 折惟昌202-203
  • 10. 折惟忠203-204
  • 11. 李夫人204
  • 12. 折继宣204-205
  • 13. 折继闵205-208
  • 14. 折继祖208-209
  • 15. 慕容氏209-211
  • 16. 折继世211-212
  • 17. 折克臣212-213
  • 18. 折克柔213-214
  • 19. 折克行214-217
  • 20. 折克俭217-218
  • 21. 折克禧218-219
  • 22. 折可大219-220
  • 23. 折可求220-222
  • 24. 曹氏222
  • 25. 折可适222-224
  • 26. 折彦文224-225
  • 27. 折彦质225-227
  • 参考文献227-231
  • 一、基本史料227-229
  • 1. 碑志史料227
  • 2. 传统史料227-229
  • 二、论著229-231
  • 1. 著作229
  • 2. 论文229-231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231-232
  • 致谢232-2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宏;略论杨门男将演变成杨门女将的文化意蕴[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何明新 ,黄中模;重读《折可存墓志》[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张海君;;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以北宋府州为中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任崇岳;杨业新论[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5 孙昌盛;论宋、夏在河东路麟、府、丰州的争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陈峰;;宋太祖朝节度使类别及其转型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高建国;;北宋《折克柔墓志铭》考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高建国;;元符二年河东路进筑八寨名称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韩荫晟;补《宋史·折彦质传》[J];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10 汤开建;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J];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鲜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8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1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