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6:11
本文关键词:跨学科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以来,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自1923年第一个国际体育学术组织——国际体育教育联合会成立以来,国际上相继成立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各种学术组织和机构。我国也于1958年成立了第一个体育科学的研究机构——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其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体育科研机构。学科的成熟和科研机构的完善,为体育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初,国际奥委会的大型科研项目——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价(Olympic Games Impact,简称OGI),由中国人民大学在公开投标后获得。本应由体育科研机构负责攻关的重大项目,却由非体育科研单位主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体育科学的科研能力进行反思,我们不禁要问“体育科学具有这样的研究能力吗”。 另一方面,科学在经历高度分化发展的阶段后,朝着广泛而综合的方向前进,跨学科已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潮流,而跨学科研究则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体育科学的研究还处于低水平的“移植型”研究,学科间的互动研究较少,更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跨学科研究。 研究以跨学科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内容分析法、系统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探讨体育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据此展开实质性的分析。首先,理解和认识跨学科与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概念;其次,分析科学研究的发生模式和体育科学的学科属性,从理论上对部分体育基础学科进行跨学科分析,并对我国当前体育科研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然后,从跨学科与科研创新的互动关系上,分析跨学科研究对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进而构建体育科研的创新能力体系,并对我国7所院校的体育科研创新能力展开实证分析;最后,就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科研创新能力提出建设策略。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体育科学的综合属性决定体育科学研究是具有一定深度的“学科互动研究”。而跨学科研究是体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诉求,应以跨学科研究作为体育科研创新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导。 2.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对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统一认识,研究者对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还存在不足。相对于跨学科研究的丰富理论,体育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的实践工作则相对滞后,研究以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移植”居多,且研究水平不高。 3.体育科学的问题具有学科交叉属性,其科学研究要以问题的为中心,吸收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资源,把不同领域的研究力量聚集到体育科学领域,并以综合治理的方式,产生协同效应,提升体育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体育科学的发展。 4.体育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体育科研创新能力在结构和关系上具有多层次复杂性。研究从科研创新的投入能力、运行能力和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涉及人力、物力、组织、政策、环境、知识等多个影响因素。该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对评估某一地区、某一单位的体育科研创新能力具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引导我国体育科学发展,促进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5.跨学科是体育科研创新的一种认识工具和研究手段,为体育科学研究创造必备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要以跨学科教育培养具有“大科学”思维方式和“大体育”观的体育科研人才;要以跨学科研究探寻体育科学的问题,引导多学科协同的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6.体育科学在强调跨学科学习与借鉴的前提下,需要追溯体育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互动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体育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发展的规律,为创建自身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共享和整合不同学科资源提供历史借鉴,建设共生共荣地良好生态关系,更好地为当代体育科研创新服务。 体育科学的创新能力建设,要依托社会、经济实践中对体育的客观需求来发现问题,寻求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的契机和科研创新的突破点;因地制宜、因研制宜的借助其它学科的优势和成果,积极拓展体育科研创新的空间,形成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术优势,缩短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差距,尽早建立体育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充分融入到科学发展的大潮中。
【关键词】:跨学科 体育科研 创新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12.6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7
- 中文文摘7-10
- 目录10-14
- Contents14-18
- 绪论18-34
- 一、选题的依据19-22
- (一) 跨学科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19-20
- (二) 体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20
- (三) 创新是体育科学的发展的基本动力20-21
- (四) 跨学科研究是体育科研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来源21-2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2-30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22-25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25-30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0-31
- 四、研究方法31-32
- 五、研究路线32-34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34-58
- 第一节 跨学科的界定34-45
- 一、学科与科学的界定34-39
- 二、跨学科的界定39-45
- 第二节 创新能力的界定45-53
- 一、创新的内涵和特征45-50
-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50-52
- 三、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52-53
- 第三节 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界定53-58
- 一、体育科学的研究53-55
- 二、体育科研的创新能力55-58
- 第二章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分析58-142
- 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的发生模式58-68
- 一、科学目标58-60
- 二、科学问题60-63
- 三、问题模式63-68
- 第二节 体育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分析68-78
- 一、体育科学的学科属性69-70
- 二、体育科学的跨学科特点70-72
- 三、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形式72-78
- 第三节 跨学科研究的要素分析78-86
- 一、研究主体的跨学科80-82
- 二、研究客体的跨学科82-84
- 三、学科理论的跨学科84
- 四、研究方法的跨学科84-86
- 第四节 部分体育基础学科的跨学科分析86-119
- 一、运动生理学的跨学科分析86-90
-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跨学科分析90-94
- 三、运动心理学的跨学科分析94-99
- 四、体育管理学的跨学科分析99-103
- 五、体育人类学的跨学科分析103-106
- 六、体育社会学的跨学科分析106-110
- 七、体育教育学的跨学科分析110-113
- 八、运动训练学的跨学科分析113-119
- 第五节 跨学科研究与我国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119-142
- 一、我国体育学专家跨学科研究现状调查120-127
- 二、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跨学科分析127-138
- 三、我国社科基金立项标书的跨学科分析138-142
- 第三章 体育科研创新能力分析142-216
- 第一节 创新的理论基础142-154
- 一、科学学142-144
- 二、协同学144-147
- 三、系统论147-151
- 四、创新经济学151-153
- 五、跨学科分析153-154
- 第二节 体育科学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154-164
- 一、人力因素155-156
- 二、物力因素156-157
- 三、组织因素157-158
- 四、政策因素158-159
- 五、环境因素159-160
- 六、知识因素160-161
- 七、复杂性分析161-164
- 第三节 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构建164-184
- 一、体育科研创新能力要素的分析164-170
- 二、体育科研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原则170-172
- 三、体育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172-184
- 第四节 体育科研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确定184-205
- 一、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184
- 二、体育科研创新能力指标的筛选184-205
- 第五节 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205-216
- 一、综合评价方法205-208
- 二、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208-216
- 第四章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与创新能力建设的探索216-232
- 第一节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反思与对策216-221
- 一、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反思217-220
- 二、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对策220-221
- 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对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221-223
- 一、跨学科研究是产生新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式221-222
- 二、跨学科研究是体育科研创新的主要途径222-223
- 第三节 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设策略223-232
- 一、加强体育科研投入力度224
- 二、完善体育科研管理机制224-225
- 三、加大体育科研人才培养225-226
- 四、营造体育科研创新氛围226-227
- 五、加强体育科研成果应用227
- 六、增强体育科研创新意识227-228
- 七、开展体育科学史的研究228-229
- 八、建立科研协同创新模式229-232
- 结论与展望232-236
- 一、结论232-233
- 二、研究的创新点233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233-236
- 附录1236-238
- 附录2238-242
- 附录3242-246
- 附录4246-252
- 附录5252-260
- 附录6260-264
- 附录7264-266
- 参考文献266-280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280-282
- 致谢282-284
- 个人简历284-2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小平;法国的跨学科性研究与模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2 李卫;;国家级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运行机制与组织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袁海霞,汪南平,史德;德尔菲法在潜艇舱室空气质量评价指标筛选中的应用[J];海军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4 李春景,刘仲林;跨学科研究规律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5 李建国;贲智强;阙文进;章燕;;县级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6 陈俊钦,黄汉升,朱昌义,韩淑艳,陈作松,许红峰;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张振民,李风素,郭丹华;EEG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对运动员神经疲劳评定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5年06期
8 田野;王清;李国平;张力为;;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2007)[J];体育科学;2007年04期
9 刘飞,杨建梅,关欣;举办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5年02期
10 肖林鹏;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动力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跨学科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