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17-04-06 20:09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从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大众文化及其审美观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重要文化背景。认为进入消费时代的文化表征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引领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内容。 论文认为,要在“商品经济文化”发展的框架内来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其的审美表达不是单向性的由创造者向接受者的产品传递和意义流动,而是意义的创造活动及其产品载体在主、受体之间的双向流动。大众文化改变了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因而给社会生活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变化。论文提出要具体分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审美影响和大学生审美教育提升问题。在借鉴了各种对大众文化的审美反思后,着重辨析大众文化审美特色、审美价值和审美局限,提出了大学生超越大众文化审美色彩的文化提升方向。 作为商品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大众文化及其审美表达具有一定时代的必然性。因而不能简单评价大学生迷恋其中是因为思想追求不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剖其审美机制和相对应的文化心理结构。为此我们必须吸收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批判成果,提炼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审美观到今日文化美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把大众文化审美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文化要素,有机结合到大学教育中去,才能深入到当代文化与教育的大课题中去。论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逐渐自觉到审美追求与人的成长的同一性内涵,即二者最终都具有实现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的超越价值。论文在依据当代审美文化实践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大学生审美观念现状的批判观点和审美文化提升建议。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社会转型中的大众文化。中国社会发展借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大众一方面为现代媒体所操控,一方面也通过市场表达着自己的文化选择,并挤压着传统的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构建了当代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都市社会或市民阶层,已经通过种种消费符号和审美潮流泛滥到各区域、各阶层,而青年人尤其是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最敏感群体。论文认为应该把大众文化确认为一个时代性范畴,理解为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化的伴生物。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与享受方式,也是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文化生活形态。这种文化意识形态通过意向性符号已经充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大众文化通过符号化审美延展到社会各阶层,也成为社会最新发展出的审美潮流。美学运用的领域空前扩大了——不再局限于社会高端的艺术审美领域,也不再局限于一些文化或精英场合,伴随着感官诉求已经处处存在,成为商业时代的典型文化形式。从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开始,大众文化的技术化和商业化特征就被指出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人的精神的深度追求不能兼容。但是我们的分析不能停止于商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对立,或者对大众文化审美单纯定义为一种低俗文化现象予以抨击。 第二章大众文化的审美二元性。大众文化在今日又发展出大众化和民主化等特点,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全球化以及社会文化自身发展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文化理论认为,“大众文化表达了阶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的虚幻参与,这是一种适应消费社会的文化适应美学”。大众文化审美产生了消费与拯救的双重张力。大众文化既有明显的审美现代性特征,契合了现代人高信息、高欲求、高消费的生活结构,也让审美完全市场化造成的文化欲望化和世俗化结果,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以“物符”为标志的消费社会文化标准。这就导致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艺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性丧失。 第三章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生审美教育。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现在具有多重意义和时代价值。由于审美由“善的陶冶”转变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大课题。论文提出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进行的情感交流活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美感的达成。所以大学生审美观必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和个人的成长实践而变换的,一定时间中受到大众文化审美的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但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和审美品位塑造来看,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教育。马克思时代的商品异化,现在已经进入了文化和审美领域,所以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展开文化批判。当前大众文化是由文化的主体和受体共同参与,形成了完整的意义生产和流通链条,对此必须提出审美反思的必要和对庸俗生活观的超越,指出审美追求是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一个现实途径,艺术化审美对人生存超越的有力推动。 第四章审美教化与先进文化转化。提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中发展大学审美教育。在对大众文化审美进行深度揭示同时,一方面形成对创造先进文化审美的借鉴,一方面扬弃大众文化的感官化和欲望化的追求。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展经典美学的超越性追求,又要寻求打破二元对立的审美僵局,在理论上完成对大众文化等流行审美的超越。最终提出寻求以文化的方式,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追求达到对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终极人生的关照。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 审美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3
  • 引言13-26
  • 一、消费时代的文化表征13-16
  • 二、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其审美表达16-20
  • 三、审美价值观的争端20-26
  •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中的“大众文化”26-48
  • 一、大众的时代与大众文化26-28
  • 二、社会的文化转型28-32
  • (一) 文化本体的时代特征28-30
  • (二) 作为文化背景的大众文化30-32
  • 三、商品经济的文化导向32-40
  • (一) “商品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32-35
  • (二) 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批判35-38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导向38-40
  • 四、消费社会的文化表征40-48
  • (一) 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转型40-43
  • (二) 大众文化的人文审视43-45
  • (三) 大学校园中的“大众文化”45-48
  • 第二章 大众文化审美的二元性48-69
  • 一、“大众文化”的审美样态49-57
  • (一) 消费文化与大众审美49-52
  • (二) 大众文化的审美世俗化导向52-54
  • (三) 审美反思对大众文化的超越54-57
  • 二、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57-69
  • (一) 大众文化的审美现代性重构58-61
  • (二) 大众文化的审美时空反思61-63
  • (三) 多元文化立场中的后现代审美特征63-66
  • (四) 大众文化审美的消费与拯救性质66-69
  • 第三章 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生审美教育69-97
  • 一、大学审美教育的文化景观70-81
  • (一) 审美教育的文化追求70-76
  • (二) 身体欢乐的审美辨识76-78
  • (三) “虚拟自由”中的消费与身份重建78-81
  • 二、审美立场中的校园审美81-83
  • (一) 审美意义的符号指向81-82
  • (二) 审美活动化为时尚追求82-83
  • 三、审美反思与生活观的超越83-97
  • (一) 自由范导的审美价值追求84-88
  • (二) 大学审美教育要超越“物化”88-92
  • (三) 艺术化审美的重建92-97
  • 第四章 审美教化与先进文化转化97-111
  • 一、对大众文化审美的借鉴97-99
  • 二、审美教育要提高文化层次99-103
  • 三、大学文化要有审美理想103-108
  • 四、审美教育的提升路径108-111
  • 结束语111-116
  • 参考文献116-122
  • 后记122-12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道德与文明;2007年04期

2 高冠钢;大众文化:当代文化的主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3 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陈开晟;;超越现代性的困境——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安燕;“新世俗神话”与“泛审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邹广文;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定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6期

7 张盾;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效应——以西美尔《货币哲学》为案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杨魁森;商品经济的哲学透视──商品经济文化导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9 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J];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10 梁劲;熊琰;;社会学视角中的“超女”现象[J];理论观察;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9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