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我国民族地区就业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06:55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族地区就业结构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系统中的一个子结构。经济结构由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流通结构、消费结构等构成。劳动者素质技能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劳动能力的发挥,它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并主导投资结构。投资结构指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各要素的使用及其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投资的产业结构、投资的行业结构、投资的主体结构等。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和投资结构共同构成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优化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提升和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动力,投资结构为就业结构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支持,它的方向制约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展开,它的形成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形成和该地区经济社会制度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各异,产业结构构成基本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工业基础薄弱,畜牧业发展倒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民族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整个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形成了公有制、公私合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基础,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形成既有历史发展的原因,也有现实的约束条件,在工业化发展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分产业地区总产值及其产值构成关系不合理,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地广人稀,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人口比重非常高等都是民族地区就业结构优化需要考虑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就业结构是在旧中国经济基础之上演变形成的。目前,民族地区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表现为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存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技术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外化,忽视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提高导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生态环境较脆弱。三次产业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产业结构内部行业结构的发展失衡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现有的劳动者素质技能存量不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民族自治地方和其它地区相比具有较高的自治权,自治区级自治条例的制定和出台是自治地方自治权的重要保障。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发挥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证,《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较多的人才培养权限。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形成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体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就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就业的产业结构演进较为缓慢,城乡二元分离的经济结构导致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循环微弱,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形成了农村传统的经济部门和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共存的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落后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就业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技能和产业结构升级不相适应方面。公有制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骨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要求必须发展公有制经济,所有权主体的缺失是公有制经济的内在缺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对公有制经济的内在矛盾进行改革。土地是中国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及其实现形式是土地权利关系的核心,合作制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明确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是优化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和投资结构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改变。民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实质上的不平等,教育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梯度发展的模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事业等全方位的改革,城乡一体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重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民族地区不同的区情,适当的发展大型城市,由工业化发展带动的城市化发展将进一步带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优化。民族地区就业结构调整的法制保障主要来源于《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所具有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和教育发展自主权。经济发展自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权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其实质是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结合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来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使用经济手段自主的发展本地方的经济。民族自治地方应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自主权,针对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立法,推进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民族地区 劳动者素质技能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24
  • 导论24-36
  • 一、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24-26
  • 二、文献综述26-31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31-34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34-36
  • 第一章 就业结构系统构成36-58
  • 第一节 经济结构体系构成36-44
  • 一、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37-39
  • 二、投资结构39-42
  • 三、就业结构及其指标体系42-44
  • 第二节 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是优化就业结构的核心44-50
  • 一、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44-47
  • 二、投资结构从属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优化47-49
  • 三、投资结构是就业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49-50
  • 第三节 产业结构是就业结构形成的现实条件50-58
  •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51-54
  • 二、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结果形态54-55
  • 三、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55-58
  • 第二章 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历史嬗变58-97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形成59-79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年以前)59-68
  • 二、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1949年-1956年)68-72
  • 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以前(1956年-1979年)72-74
  • 四、改革开放至今(1979年至今)74-79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现状79-91
  • 一、农业就业人口比重过高80-88
  • 二、城市就业矛盾突出88-90
  • 三、其它所有制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有限90-91
  • 第三节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地区就业结构演变91-97
  • 一、私有制经济时期是民族地区就业结构形成的历史前提92-93
  • 二、计划经济体制是民族地区就业结构演变的过渡期93-94
  • 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民族地区就业结构调整的契机94-97
  • 第三章 民族地区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97-121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97-102
  • 一、就业的所有制结构98-99
  • 二、城乡二元结构99-102
  • 第二节 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协调102-110
  • 一、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处于被支配地位103-105
  • 二、投资结构失衡105-109
  • 三、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109-110
  • 第三节 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忽视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优化110-116
  • 一、注重生产资料的投资111-112
  • 二、三次产业结构失衡112-114
  • 三、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114-116
  • 第四节 法制保障不完善116-121
  • 一、民族法制体系构成116-118
  • 二、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技能法规不完善118-121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就业结构问题成因分析121-154
  • 第一节 经济体制的束缚121-127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就业问题突出122-123
  • 二、二元经济结构是就业问题形成的体制原因123-124
  • 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124-127
  • 第二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是就业结构形成的外部条件127-135
  • 一、所有制结构的开放形成了多种就业形式128-129
  • 二、公有制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129-133
  • 三、其它所有制企业发展基础薄弱133-135
  • 第三节 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缺陷135-142
  • 一、劳动者受教育年限较全国水平较低135-137
  • 二、投资比例结构有待优化137-139
  • 三、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和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139-142
  • 第四节 就业结构从属于产业结构调整142-147
  • 一、产业结构主导就业结构142-144
  • 二、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差144-146
  •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不匹配146-147
  • 第五节 城镇化发展的影响147-154
  •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社会问题148-149
  •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需要时间149-151
  • 三、城镇发展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限151-154
  • 第五章 民族地区就业结构优化的思路154-198
  • 第一节 发展公有制经济154-164
  •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155-157
  • 二、改革和完善公有制经济157-159
  •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159-161
  • 四、鼓励农村建立合作制经济组织161-164
  •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4-169
  • 一、确立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164-165
  • 二、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和投资结构协调发展165-167
  • 三、发展其它所有制企业解决就业问题167-169
  • 第三节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169-176
  • 一、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169-172
  •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72-174
  • 三、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74-176
  • 第四节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176-184
  •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176-179
  • 二、大力推行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179-180
  • 三、完善城乡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180-182
  • 四、打破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束缚182-184
  • 第五节 发展中小城市184-189
  •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184-186
  • 二、以工业化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186-188
  •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188-189
  • 第六节 民族地区就业结构调整的法制保障189-198
  • 一、民族区域自治权190-192
  •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自主权192-194
  • 三、完善民族法制体系促进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调整194-198
  • 参考文献198-211
  • 后记 (致谢)211-21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2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梅;郭正模;;着力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J];中国劳动保障;2006年04期

2 裴小革;经济转型理论比较:中国经济转型战略的合理性[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3 李新;;经济转型中的制度移植与非正式制度约束[J];财经研究;2008年09期

4 卜鸥;;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5期

6 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再探讨[J];法学家;2005年02期

7 韩兆坤;朱珈毅;;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变迁[J];法制与社会;2006年23期

8 张士铨;宋婧瑜;;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果——兼评“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1期

10 马克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比较分析[J];管理现代化;199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邓W

本文编号:289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9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a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