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网众互动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12:00

  本文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网众互动生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还不能满足学习者学习活动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正以指数方式增长。如何将网络信息资源合理加工、转化并应用到数字化学习中,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本文将“网众互动生成”概念引入到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开发中,结合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生成领域现有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构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网众互动生成模型,并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过程中的用户参与机制、用户互动机制、知识组织机制和质量控制机制进行了全方位解析,以期通过本研究推动“网众互动生成机制”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对于改变当前公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不足的现状,发挥公众参与的优势,实现社会化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集体创作和优化整合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对象,同时对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综述,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随后引入精细加工理论、认知弹性理论、协同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指导。从概念基础、常用平台、驱动因素和分析框架等角度对“网众互动生成内容”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提出了四维分析框架和三视角分析框架,分别从活动理论视角和生态学视角提出了基于活动理论和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模型。 第三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构建了用户参与动机与互动生成行为的整合分析模型。选取百度百科为实证研究对象,根据整合模型细化成具体研究假设,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研究相关假设的显著性情况。根据检验的结果对影响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激励措施。 第四章首先对网众互动行为进行概述,对网众互动的模式以及互动过程中的用户角色进行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的互动过程、互动模式和互动中的用户角色进行了分析。以百度百科贴吧为实证研究对象,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互动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及网络整体属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互动群体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小世界效应、互动群体的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互动群体角色两级分化较为明显。围绕该结论,本章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第五章对网众互动生成资源的知识组织特点及知识组织技术分别进行了介绍。结合相关案例平台对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演化机制、知识关联机制和知识的聚合机制进行了分析。以维基百科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了知识组织机制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考察了维基百科知识创建和组织组织的相关原理,并对维基百科中所采用的相关知识组织技术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同时也对其不足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六章首先构建了一个三维度的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框架,进而提出了一个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框架,该框架分为质量监测系统、质量评价系统、质量反馈系统和资源更新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并对框架的工作机制和流程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维基百科等相应平台提出了几种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策略,如多角色参与策略、对话与质疑策略、历史展示策略、高质量资源条目激励策略等。 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资源 网众互动生成 知识组织 质量控制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27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的对象和意义15-18
  • 1.2.1 相关概念解析15-17
  • 1.2.2 研究的意义17-18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2
  • 1.3.1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生成研究现状18-20
  • 1.3.2 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研究现状20-22
  • 1.4 研究内容22-24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4-26
  • 1.5.1 研究思路24-26
  • 1.5.2 研究方法26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6-27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27-39
  • 2.1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27-30
  • 2.2 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30-34
  • 2.2.1 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概念基础30-31
  • 2.2.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常用平台31-32
  • 2.2.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驱动因素32-33
  • 2.2.4 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机制的分析框架33-34
  • 2.3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网众互动生成模型34-37
  • 2.3.1 基于活动理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模型34-36
  • 2.3.2 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众互动生成模型36-37
  • 2.4 本章小结37-39
  • 第三章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参与机制研究39-59
  • 3.1 文献综述39-40
  • 3.2 相关理论基础40-43
  • 3.2.1 社会交换理论40-41
  • 3.2.2 社会资本理论41
  • 3.2.3 动机理论41-42
  • 3.2.4 技术接受理论42-43
  • 3.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要参与动因分类及分析模型43-46
  • 3.3.1 社会驱动维度43-44
  • 3.3.2 技术驱动维度44
  • 3.3.3 个体驱动维度44-45
  • 3.3.4 参与动因与互动生成行为的整合分析模型45-46
  • 3.4 基于百度百科的用户参与机制实证研究46-58
  • 3.4.1 百度百科简介46
  • 3.4.2 实证模型与研究假设46-48
  • 3.4.3 问卷的设计48-50
  • 3.4.4 数据的收集50-52
  • 3.4.5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52-54
  • 3.4.6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54-56
  • 3.4.7 研究结果的讨论56-58
  • 3.5 本章小结58-59
  • 第四章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互动机制研究59-78
  • 4.1 网众互动行为概述59-60
  • 4.2 文献综述60-63
  • 4.2.1 关于网众互动模式的研究60-62
  • 4.2.2 关于互动过程中用户角色的研究62-63
  • 4.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互动机制63-66
  • 4.3.1 互动过程63
  • 4.3.2 互动模式63-65
  • 4.3.3 互动中的用户角色65-66
  • 4.4 常见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66-68
  • 4.4.1 维基百科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66
  • 4.4.2 SNS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66-67
  • 4.4.3 百度知道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67-68
  • 4.5 基于百度百科的网众互动行为实证研究68-77
  • 4.5.1 研究方法68-69
  • 4.5.2 研究设计69-70
  • 4.5.3 数据分析70-75
  • 4.5.4 研究结论及建议75-77
  • 4.6 本章小结77-78
  • 第五章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组织机制研究78-98
  • 5.1 知识组织理论基础78-79
  • 5.1.1 知识组织概述78
  • 5.1.2 知识组织体系的定义和内涵78-79
  • 5.2 文献综述79-82
  • 5.2.1 知识组织研究现状79-80
  • 5.2.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微观知识组织变迁80-82
  • 5.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组织特点及技术82-87
  • 5.3.1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知识组织的特点82-83
  • 5.3.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要知识组织技术83-87
  • 5.4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组织机制87-92
  • 5.4.1 知识的微观结构87
  • 5.4.2 知识的演化机制87-88
  • 5.4.3 知识的关联机制88-89
  • 5.4.4 知识的聚合机制89-92
  • 5.5 基于维基百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知识组织研究92-97
  • 5.5.1 维基百科概述92-93
  • 5.5.2 维基百科知识创建与组织原理93-94
  • 5.5.3 维基百科中的知识组织技术94-96
  • 5.5.4 维基百科知识组织的不足及建议96-97
  • 5.6 本章小结97-98
  • 第六章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机制研究98-113
  • 6.1 文献综述98-100
  • 6.1.1 网众互动生成资源的质量评价研究综述98-99
  • 6.1.2 网众互动生成资源的质量监控研究综述99-100
  • 6.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框架100-108
  • 6.2.1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的原则100-101
  • 6.2.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框架101-108
  • 6.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框架及策略108-112
  • 6.3.1 影响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108-109
  • 6.3.2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框架109-110
  • 6.3.3 网众互动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策略110-112
  • 6.4 本章小结112-113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113-116
  • 7.1 研究内容总结113-114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114-116
  • 参考文献116-125
  • 附录125-12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128-129
  • 致谢1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瀚瀛;;Wiki作为知识组织工具的应用初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03期

2 肖琬蓉;;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年05期

3 万力勇;赵鸣;赵吴领;;利用RSS技术构建分布式学习资源网[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6期

4 李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从教学资源到学习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10期

5 赵呈领,万力勇;学习内容管理系统:e-Learning的第二次革命[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6 李康;孔维宏;;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思想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7 杨改学;;解读信息化教育资源[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8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9 李康;;论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思想及发展脉络[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10 陈琳;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宇翔;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与激励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赵玲;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网众互动生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90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2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