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新世纪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16:09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国职前教师教育历史悠久,凭借“二段式”培养结构和“两次国家考试”制度为主要特色,一直处于教师教育的领先地位,但由于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经历了蓬勃发展阶段后的今天,同样陷入了困境,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受到博洛尼亚进程、全球可持续发展、跨文化移民、基础教育改革等背景的影响,德国意识到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世纪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内容涉及到学位制度、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设置、教师实习制度、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享有绝对的文化教育主权,能够决定本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方向。因此,各州在改革过程中的方式、进度和力度各不相同。本文基于对新世纪德国各州职前教师教育多样态改革与发展的梳理,并以N大学为例,通过对教师教育与学校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Lehrerbildung und Schulforschung)的工作人员和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师进行访谈,分析和比较N大学职前教师教育所呈现出的改革与发展模式,评鉴利弊,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引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的缘起与研究价值,解释了相关概念,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梳理了德国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理念和所面临的困境、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意义与内容等相关内容。第二章是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本章展示了德国传统的“二段式”职前教师教育体系。随着职前教师教育领域需求的变化,这个体系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教师发展的需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教育管理欠缺平衡,职前教师培训的第二阶段问题重重,教师的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协调,国家考试制度缺乏弹性,课程设置缺乏统整性,教师教育生涯指导不完备、质量保障体系单一等。同时,德国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变化的挑战,其中引发改革最直接的背景因素,在于本世纪初开始的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间接的背景因素,在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概念与战略的提出、跨文化移民数量的激增,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等。第三章是阐述新世纪以来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总体来说,德国职前教师教育呈现出了政策先行、政府主导、高校为主、各方参与的互动格局,主要内容涉及到学位制度、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设置、教师实习制度、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本研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新世纪以来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进行系统阐述,分析其改革的特色与内涵。在学位制度方面,职前教师教育体系采用了两种新的学位模式,即学士——硕士两级学位模式和第一次国家考试学位模式;在质量保障方面,联邦一级质量保障主体、州一级质量保障主体及联邦与州之间的中介性组织,制定了相关的质量保障政策;在课程设置方面,确定了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与跨文化的教育理念,顺序性与整合性两种课程模式,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的主导思想;在实习制度方面,提出了整合实习与大学学习,鼓励家长合作与社区参与,增设国外交流实习项目,更新第二阶段实习新要求等;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实行以州政府投入为主、联邦政府投入以及其他投入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第四章是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新举措——基于N大学的个案分析。本章选取了在改革中极具代表性的N大学作为案例,采用访谈法对上一章的五个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了解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真实现状,探寻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得出,N大学的此次改革仍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利弊兼而有之,并且对以下问题尚存在争议: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利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是否增强、政府是否应该采用资金引导、两种学位制度的设立是否合理、特色课程是否应该设立、第二阶段实习时间应该长还是短、国家考试的去留问题等。第五章是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德国各大学已经形成了自身改革的特色,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通过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可以认识到德国要充分认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完善政策和法规,推进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支持实习走向农村,建立统一的学位体系,确立多元保障体系,吸取跨学科和跨文化经验,加强世界大学间的相互合作等。纵观新世纪德国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诸多方面都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如保障教师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认清卓越教师教育改革目标,推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稳步发展;推进教师教育实习,构建完善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教育和谐发展,建立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等,为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世纪 德国 职前教师教育 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59.51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3
  • 引论13-23
  • 一、问题的缘起13-15
  • (一)世界各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13
  • (二)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诉求13-14
  • (三)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特色14-15
  • (四)学习机缘和研究旨趣15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15-17
  • (一)教师教育15-16
  • (二)职前教师教育16-17
  • 三、研究价值17-18
  • (一)理论价值17-18
  • (二)实践价值18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21
  • (一)研究思路18-19
  • (二)研究方法19-21
  • 五、创新与不足21-23
  • (一) 创新点21-22
  • (二) 不足之处22-2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23-31
  • 一、德国职前教师教育理念和所面临问题的研究23-26
  • (一)必经之路:以能力为导向23-24
  • (二)特殊之路:客观存在的两种分离24
  • (三)艰难之路:教师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24-26
  • 二、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研究26-31
  • (一)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目标的研究26-27
  • (二)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意义的研究27-28
  • (三)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内容的研究28-31
  • 第二章 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31-47
  • 一、传统的德国职前教师教育特色及困境31-39
  • (一)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特色31-35
  • (二)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陷入困境35-39
  • 二、博洛尼亚进程对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推进39-42
  • (一)博洛尼亚的背景39
  • (二)博洛尼亚进程的具体目标39-40
  • (三)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40
  • (四)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40-42
  • 三、可持续发展对职前教师教育提出的新挑战42-44
  • 四、跨文化移民对教师自身发展提出的新任务44-45
  • 五、基础教育对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45-47
  • 第三章 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47-95
  • 一、德国职前教师教育学位制度的改革47-55
  • (一)引入英美式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制度体系47-52
  • (二)推行新模式国家考试学位制度体系52-55
  • 二、德国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55-68
  • (一)质量保障主体:确保教师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56-64
  • (二)质量保障政策:构成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64-68
  • 三、德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68-85
  • (一)确定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69-72
  • (二)纳入可持续发展教师教育与跨文化教师教育理念72-76
  • (三)采用顺序性课程模式与整合性课程模式76-78
  • (四)构建模块化课程78-82
  • (五)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82-85
  • 四、德国职前教师实习制度的改革85-92
  • (一)整合实习与大学学习85-88
  • (二)鼓励家长合作与社区参与88-89
  • (三)增设国外交流实习项目89-91
  • (四)更新第二阶段实习的新要求91-92
  • 五、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改革92-95
  • (一)国家出台改革政策,并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92-93
  • (二)各州内部建立改革项目,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投入93-94
  • (三)大学建立内部和外部资助项目,与相关组织长期合作94-95
  • 第四章 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新举措——基于N大学的个案分析95-172
  • 一、职前教师教育学位制度的改革97-103
  • (一)提供多元职业选择机会98-99
  • (二)实现跨地域学习和就业99-100
  • (三)引入新型的教育工作理念100-102
  • (四)确立培养专家型教师的目标102
  • (五)转变大学教师对改革的态度和认识102-103
  • 二、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103-127
  • (一)建立教师教育与学校研究中心103-110
  • (二)贯彻《萨克森州高校决议》110-112
  • (三)设立教育条件112
  • (四)构建自我评价和自我导向学习体系112-117
  • (五)增设入学考试117-118
  • (六)举办能力倾向资格考试118-119
  • (七)组织准备考试119-120
  • (八)建立自愿社会服务项目120-121
  • (九)增设新模式的第一次国家考试121-123
  • (十)严格语言条件123-125
  • (十一)建立指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125-127
  • 三、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127-149
  • (一)设置模块化课程及考试128-131
  • (二)增设不同类型学校课程131-138
  • (三)增设学科专业延展课程和考试138-140
  • (四)创立跨文化教师教育课程140
  • (五)增设补充课程和专业化课程140-144
  • (六)引入以能力为导向课程概念144-146
  • (七)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重146-147
  • (八)发展本科阶段专业领域的课程147-148
  • (九)增长硕士阶段教育科学课程比重148-149
  • 四、职前教师实习制度的改革149-159
  • (一)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149-152
  • (二)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沟通152-154
  • (三)转变学校指导教师的角色154-156
  • (四)增加国外交流实习项目156-158
  • (五)缩短第二阶段见习期158-159
  • 五、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改革159-166
  • (一)增长实践领域投入161
  • (二)提高研究领域的投入161
  • (三)设立改革专项资金161-162
  • (四)寻找其他的资助渠道162-163
  • (五)创建前期工作决策体系163-164
  • (六)建立培养基地164
  • (七)出台一揽子教育方案164-166
  • 六、改革的利弊评鉴166-172
  • (一)模块化课程的利弊166
  • (二)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是否增强166-167
  • (三)政府是否应该采用资金引导167
  • (四)两种学位制度设立是否合理167-168
  • (五)特色课程是否应该设立168-169
  • (六)第二阶段实习时间的争议169-170
  • (七)国家考试的去留170-172
  • 第五章 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172-189
  • 一、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72-179
  • (一)充分认识职前教师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72-173
  • (二)不断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需要的政策和法规173-174
  • (三)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培养方式174-175
  • (四)大力支持职前教师实习走向农村的新模式175-176
  • (五)系统建立统一的学位体系176-177
  • (六)有效确立多元保障体系177
  • (七)广泛吸取跨学科和跨文化经验177-178
  • (八)进一步加强世界大学间的相互合作178-179
  • 二、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179-189
  • (一)保障教师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179-181
  • (二)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181-183
  • (三)认清卓越教师教育改革目标,推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稳步发展183-185
  • (四)推进教师教育实习,构建完善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185-186
  • (五)实现教师教育和谐,建立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186-189
  • 结语189-191
  • 参考文献191-212
  • 附录212-216
  • 后记216-218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1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90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