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社交网络上的学术知识分享:两种策略推荐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30 08:37
科技论文的快速增长给知识寻求者和知识提供者同时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去缓解学术信息过载问题,进而促进科研知识的分享与发现已经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往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从知识寻求者的角度来解决信息过载问题,试图基于知识寻求者发表的论文等信息去给知识寻求者推荐最相似的文献。然而尚未有研究尝试从知识提供者的角度来解决知识分享的问题。在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中,知识提供者只能通过有限的线下真实场景去分享其文章,大量的科技论文在发表之后缺乏分享给知识寻求者的机会,只能被动地等待被搜索引擎检索,因此现实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科技论文无法被发现和阅读。科研社交网站的兴起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知识分享与发现的平台。知识提供者可以在线上免费上载和分享其文章给其他用户,但是在拥有数百万用户的科研社交网站上去识别和发现对其论文感兴趣的知识寻求者依然是个挑战,目前还没有研究从知识提供者的视角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学术知识分享系统。以往研究存在四点局限性:第一,现有研究缺乏从技术角度去设计一个适用于真实科研社交网络的基于知识提供者的学术知识分享的框架;第二,过往关于知识分享的研究关注于组织内部...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学术知识分享的演变??
??基于内容方法??.知识'寻g者?商业需求??基于相关性的学术知?应用知识.理性选择??.4?识推#方法?A-?j?.社会资本??组织?、?<?*阁理论??.科研社交网络??/?ri?\j?1.设计科学准则???知识分享服务?n?N??评估改讲?方法??,?I??词频-拟文档频率???II技术?——?1?克雷分布??评价?■?机器字习???用户调査实验??本应4于?Jj?L?增1|卩?本??适S的环境?知识库??图2本研究采用的研宄方法框架??如图2所示,本文的研宄情景是在科研社交网站上进行学术知识分享。在研??究环境中,重要的参与者是知识提供者和知识寻求者,知识提供者即提供其知识??给其他用户的人员,知识寻求者即获取其他用户知识的人员。所涉及的组织环境??为科研社交网络及基于此的知识分享服务,本研究基于真实的科研社交网络作为??组织环境,进而为科研社交网络上的用户提供知识分享服务。本文采用的核心技??术是推荐系统技术,即为知识提供者的科技文章推荐潜在感兴趣的知识寻求者。??本文的研究基于知识提供者在科研社交网络上主动分享其知识的真实需求作为??问题驱动进一步的研宄。??在本文的研宄中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个是构建环节,即构建推荐系统的整??体框架和模型,一个是评价环节,即通过实验来评价所提出的推荐系统在评估指??标上相比于基准方法是否具有显著的性能提升。在构建环节,本文首先设计了一??个基于科研社交网络的通用学术知识分享框架。然后为了解决学术知识分享困境??的现状,基于知识提供者的不同的学术知识分享需求,定义了两个学术知识分享??的策略来帮助知识
.?:■?-?..-:..?'v:?:-V,?■..???SiS^d::繼.卿?n!?;?,,!?*?*"*?^??ft?_??M?.????I?C?Jhicjffies???6p?sM;e??’錄;>s.8^s??[I??jl?释?—^??|?^?mr?rm-?7t¥?mi?mm??1?kseem^gi??j??,r?*?*?:,_??'??1??B1?^??^?^?P^k?^?<i-r?;S^?f-S?^?5??\??;,:;iri:_??图4科研人员个人主页??在科研人员的基本数据收集过程中,主要包含三个,研究话题、社交关系、??论文信息。具体来讲,研宄话题数据从科研人员的个人主页中抽取,原始数据包??括科研人员-研宄话题矩阵和社交认同频次;社交关系抽取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个人主页抽取的科研人员在线好友列表数据,一个是从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中??抽取的合作者关系;从发表的论文中抽取的数据主要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期刊名、期刊影响因子,除此之外,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期刊之间的??引文数据抽取自科学网(WOS)。科学网提供全面的引文数据和不同期刊之间的??分类,是最知名和使用最广泛的科学期刊引文索引(Kentetal.2003)。对于社交行??为数据的收集,为了保证社交行为可以有效的表征科研人员的短期研究兴趣,社??交行为数据的收集后,根据其社交行为产生的时间,以天为单位,采用时间衰减??作为权重的调整系数,即距离实验时间越近的社交行为具有越高的权重,具体包??括的数据类型有点赞、评论以及转发某篇文章。除了收集用于构建科研人员画像??和产生最终推荐结果的数据之外
本文编号:2947342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学术知识分享的演变??
??基于内容方法??.知识'寻g者?商业需求??基于相关性的学术知?应用知识.理性选择??.4?识推#方法?A-?j?.社会资本??组织?、?<?*阁理论??.科研社交网络??/?ri?\j?1.设计科学准则???知识分享服务?n?N??评估改讲?方法??,?I??词频-拟文档频率???II技术?——?1?克雷分布??评价?■?机器字习???用户调査实验??本应4于?Jj?L?增1|卩?本??适S的环境?知识库??图2本研究采用的研宄方法框架??如图2所示,本文的研宄情景是在科研社交网站上进行学术知识分享。在研??究环境中,重要的参与者是知识提供者和知识寻求者,知识提供者即提供其知识??给其他用户的人员,知识寻求者即获取其他用户知识的人员。所涉及的组织环境??为科研社交网络及基于此的知识分享服务,本研究基于真实的科研社交网络作为??组织环境,进而为科研社交网络上的用户提供知识分享服务。本文采用的核心技??术是推荐系统技术,即为知识提供者的科技文章推荐潜在感兴趣的知识寻求者。??本文的研究基于知识提供者在科研社交网络上主动分享其知识的真实需求作为??问题驱动进一步的研宄。??在本文的研宄中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个是构建环节,即构建推荐系统的整??体框架和模型,一个是评价环节,即通过实验来评价所提出的推荐系统在评估指??标上相比于基准方法是否具有显著的性能提升。在构建环节,本文首先设计了一??个基于科研社交网络的通用学术知识分享框架。然后为了解决学术知识分享困境??的现状,基于知识提供者的不同的学术知识分享需求,定义了两个学术知识分享??的策略来帮助知识
.?:■?-?..-:..?'v:?:-V,?■..???SiS^d::繼.卿?n!?;?,,!?*?*"*?^??ft?_??M?.????I?C?Jhicjffies???6p?sM;e??’錄;>s.8^s??[I??jl?释?—^??|?^?mr?rm-?7t¥?mi?mm??1?kseem^gi??j??,r?*?*?:,_??'??1??B1?^??^?^?P^k?^?<i-r?;S^?f-S?^?5??\??;,:;iri:_??图4科研人员个人主页??在科研人员的基本数据收集过程中,主要包含三个,研究话题、社交关系、??论文信息。具体来讲,研宄话题数据从科研人员的个人主页中抽取,原始数据包??括科研人员-研宄话题矩阵和社交认同频次;社交关系抽取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个人主页抽取的科研人员在线好友列表数据,一个是从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中??抽取的合作者关系;从发表的论文中抽取的数据主要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期刊名、期刊影响因子,除此之外,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期刊之间的??引文数据抽取自科学网(WOS)。科学网提供全面的引文数据和不同期刊之间的??分类,是最知名和使用最广泛的科学期刊引文索引(Kentetal.2003)。对于社交行??为数据的收集,为了保证社交行为可以有效的表征科研人员的短期研究兴趣,社??交行为数据的收集后,根据其社交行为产生的时间,以天为单位,采用时间衰减??作为权重的调整系数,即距离实验时间越近的社交行为具有越高的权重,具体包??括的数据类型有点赞、评论以及转发某篇文章。除了收集用于构建科研人员画像??和产生最终推荐结果的数据之外
本文编号:2947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94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