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中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专项训练方法监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08:02

  本文关键词: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中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专项训练方法监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1)通过观察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以及后续平原训练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系统研究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2)通过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和夏训长时间亚高原训练过程中专项训练手段监控的研究,结合以前的研究基础,,初步建立男子赛艇运动员长时间亚高原训练过程中专项训练手段监控指标和方法。 研究方法: 以上海男子赛艇队1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经历高原训练的次数,分为2组:A组为多次高原训练组,共8名队员;B组为初次高原训练组,共8名队员。 2011年冬训运动员进行10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训练目的为提高有氧运动能力。分别在低氧训练前、低氧训练第3d、低氧训练后、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每周、下高原后第1~3周测试血常规、CK和BUN;在低氧训练前、低氧训练后、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第3、5、8周和下高原后第2周测试EPO、T、C、免疫球蛋白、铁代谢指标。在低氧训练前1周、亚高原训练第5~6周、下高原后第1周进行专项有氧运动能力测试。 2011年夏训运动员进行8周亚高原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机能和竞技状态。分别在亚高原训练前、亚高原训练第3d及亚高原训练每周、下高原后第1~3周测试血常规、CK和BUN;在亚高原训练前、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第3、5、8周和下高原后第2周测试T、C。 冬训和夏训的亚高原训练过程中,在运动员专项训练不同时段进行血乳酸、心率以及训练学指标测试。 结果: 冬训过程中与低氧训练前相比,EPO在低氧训练第3d和亚高原训练第3d分别升高26.27%、26.60%,导致Hb在亚高原训练第3d达到峰值,并保持到亚高原训练第3周(P<0.01),下高原后第2、3周再次出现峰值(P<0.01);A组在亚高原训练初期EPO、Hb升高幅度低于B组,但下高原后升高幅度高于B组。T/C在低氧后下降(P>0.05),低氧训练第3d升高(P<0.05),结合Hb指标变化提示两组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第3d对高原低氧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A、B两组T/C变化与总体变化一致,但A组在每个测试点增高幅度均高于B组(P<0.05或P<0.01)。3种免疫球蛋白中IgA、 IgG整个试验期间无显著性变化,A、B两组变化与总体变化基本一致,但A组IgG在每个测试点增高幅度均大于B组(P<0.05),IgM在低氧训练后升高(P<0.05)。BU、 CK两组变化与总体一致,在亚高原训练初期受低氧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升高趋势,亚高原训练后期与训练负荷变化一致。 专项有氧运动能力测试,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测功仪6km测试总成绩总体提高28s(P<0.01),A组提高1.50%(P<0.01),B组提高3.05%(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 A组下降3.33%(P<0.01),B组下降2.00%(P<0.01)。6级递增负荷测试后发现无氧阈水平下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右移,B组提高幅度大于A组。 冬训和夏训亚高原训练中,各训练周期训练负荷分配呈现不同特点。运动量方面:冬训平均为168.5km/周、夏训平均为174.1km/周。运动强度方面:冬训期间总的有氧训练比例达到93.3%,夏训期间为86.9%,亚高原训练后期,夏训期间明显加大了耐酸训练比例。与亚高原训练前相比,冬训期间亚高原训练第3d血红蛋白显著增加(增幅9.77%,P<0.01),夏训期间同期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增幅-5.68%, P<0.01),冬训中Hb在亚高原训练第4周开始下降,而夏训中,Hb在亚高原训练第3周开始下降,亚高原训练后期,两次亚高原训练Hb变化基本一致。夏训期间WBC在亚高原训练第5、8周下降(P<0.01)。BU、CK在亚高原训练初期受低氧环境影响出现升高趋势,亚高原训练后期与训练量和强度变化一致。夏训期间T、T/C受到低氧和训练因素的影响处于较低状态。 结论: (1)10d低氧预适应训练缩短了赛艇运动员亚高原适应时间。低氧预适应结合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态产生良好影响,具体表现为:血液载氧能力提高,机体合成代谢处于正平衡状态,免疫能力未出现下降。低氧环境对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刺激较深,但所获得高原训练效果持续时间较短;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亚高原环境适应能力强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整个亚高原训练期间,其身体机能状态优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 (2)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亚高原训练和赛前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点。赛前亚高原训练由于受到低氧和训练负荷的双重刺激,表现为机体免疫力下降,分解代谢旺盛,身体机能状态较差,尤其亚高原训练第8周应注意训练强度的控制和营养补剂的补充。 (3)8周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Hb、RBC、铁代谢指标、2,3-DPG产生良好影响,运动员机体载氧能力及血液氧向组织扩散能力得到提高,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升高幅度大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测功仪6km测试成绩显著提高,多级递增负荷测试中乳酸无氧阈下的运动强度明显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能力得到发展。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提高幅度大于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高有氧运动能力提高显著,而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发展比较均衡。 (4)根据训练目的的不同,运用不同训练手段,男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专项训练方法分为:中低有氧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1~3mmol/L,心率120~160b/min。高有氧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2~4mmol/L,心率140~160b/min。有氧~无氧混合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3~8mmol/L,心率140~180b/min。耐酸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8~12mmol/L,心率170~190b/min。速度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8~12mmol/L,心率170~190b/min。
【关键词】:男子赛艇运动员 低氧预适应 亚高原训练 身体机能状态 专项训练方法 监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61.4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2
  • 缩略词表12-17
  • 1 前言17-20
  • 1.1 选题依据17-18
  • 1.2 研究意义18
  • 1.3 研究任务18-19
  • 1.4 技术路线19-20
  • 2 文献综述20-33
  • 2.1 赛艇20-22
  • 2.1.1 简介20
  • 2.1.2 赛艇训练手段20
  • 2.1.3 赛艇训练控制20-22
  • 2.2 高原与低氧训练研究进展22-24
  • 2.2.1 概述22
  • 2.2.2 机体对高原训练的反应和适应22-24
  • 2.3 高原、低氧训练对血液学指标、运动能力的影响24-29
  • 2.3.1 对 EPO 的影响24-26
  • 2.3.2 低氧运动对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的影响26-27
  • 2.3.3 低氧对有氧能力的影响27-29
  • 参考文献29-33
  • 3 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33-56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33-35
  • 3.1.1 研究对象33
  • 3.1.2 研究方法33-35
  •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35-54
  • 3.2.1 训练内容的变化特征35-36
  • 3.2.2 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前、中、后 EPO、红细胞系指标的变化36-43
  • 3.2.3 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前、中、后 BU、CK 的变化43-46
  • 3.2.4 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前、中、后部分内分泌指标的变化46-50
  • 3.2.5 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前、中、后部分免疫学指标的变化50-54
  • 3.3 小结54-56
  • 4 不同训练目的亚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影响的研究56-66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56-57
  • 4.1.1 研究对象56
  • 4.1.2 研究方法56-57
  •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57-65
  • 4.2.1 冬训、夏训期间训练内容的变化特征57-58
  • 4.2.2 冬训、夏训期间红细胞系指标、WBC 的变化58-60
  • 4.2.3 冬训、夏训期间 BU、CK 的变化60-62
  • 4.2.4 冬训、夏训期间 T、C、T/C 的变化62-65
  • 4.3 小结65-66
  • 5 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66-95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66-67
  • 5.1.1 研究对象66
  • 5.1.2 研究方法66-67
  •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67-93
  • 5.2.1 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前、中、后 EPO、红细胞系指标以及 2,3-DPG 变化67-73
  • 5.2.2 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前、中、后部分铁代谢指标的变化73-77
  • 5.2.3 低氧预适应结合亚高原训练前、中、后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变化77-83
  • 5.2.4 不同亚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测试结果分析83-93
  • 5.3 小结93-95
  • 6 男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过程中专项训练手段及其评价指标与方法的研究95-113
  • 6.1 有氧能力训练手段监控指标与评价方法96-102
  • 6.1.1 中低有氧能力训练手段监控指标与评价方法96-99
  • 6.1.2 高有氧能力训练方法监控指标与评价方法99-102
  • 6.1.3 小结102
  • 6.2 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手段监控指标与评价方法102-105
  • 6.2.1 监控目的102-103
  • 6.2.2 选择的指标103
  • 6.2.3 监控方法103-105
  • 6.2.4 小结105
  • 6.3 专项无氧能力训练手段监控指标与评价方法105-110
  • 6.3.1 耐乳酸训练手段监控与评价方法105-107
  • 6.3.2 速度训练手段监控与评价方法107-109
  • 6.3.3 小结109-110
  • 6.4 本章小结110-113
  • 参考文献113-118
  • 全文总结118-121
  • 7.1 主要结论118-120
  • 7.2 主要创新点120
  • 7.3 研究不足与设想120-121
  • 致谢1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平;1999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期间运动员生理机能研究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张缨,周帆扬,田野,胡扬,孔兆伟,陈效科;四周高住低训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3 赵晋,孔垂辉;亚高原环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胡扬;;关于高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5 蒋波;徐扬;丁文成;张黔莉;;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6 徐祥峰;沈友清;;赛艇运动员摄氧量与恢复期血乳酸变化特点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李佳音;冯树模;吴圣楣;;红系生成素[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1年02期

8 奚永志;;红细胞生成素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1年02期

9 佘海茹,格日力,陈秋红,阮宗海;不同海拔地区Wistar大鼠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的比较[J];高原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10 周学军;赛艇运动的项目特性及训练指导思想[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中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专项训练方法监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98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