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机制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2 02:09
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话题,协商在民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权力的来源问题还是权力的行使问题都离不开协商,可以说协商是民主最原始、最基础的要素。我国作为一个人民主权国家,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获得合法性的一个稳定来源。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那种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格局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多元、复杂、异质的社会格局。在这样的社会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多样,公民的权利观念日益觉醒,个体行为逻辑崛起,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而存在,改变了过去以情义关系作为基础的交往,而是将市场经济带来的理性价值作为主导,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给集体行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且,由于社会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不能保证每个人享有同样的资源。每个人占有的资源不同,就会使利益诉求无法同时得到满足,这样利益冲突和矛盾就产生了。面对这种矛盾和冲突,协商的作用就日益凸显。通过协商,可以达到社会共识的最大化,减少或避免公共决策的失灵,从而使公共决策具有更多的合法性基础。自...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二) 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三) 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研究综述
(四) 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
(五)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文章结构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层民主协商概述
一、基层民主协商的内涵
(一) 基层的界定
(二) 基层民主协商的概念
二、基层民主协商的必要性
(一) 民主的发展趋势
(二) 治理方式转变的需要
(三) 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三、基层民主协商的定位
(一) 基层民主协商是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
(二) 基层民主协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目前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模式
(一) 基层民主协商的发展历程
(二) 目前基层民主协商的特点
五、目前基层民主协商存在的问题
(一) 象征性、控制性协商
(二) 协商意识薄弱
(三) 制度体系协调不足
(四) 协商成果落实不佳
六、基层民主协商的组织者分析
第二章 人民政协与基层民主协商
一、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理论基础
(一)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
(二)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统一战线理论
二、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现实要求
(一)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群众路线的要求
(二)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三)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有利于激活制度存量
三、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优势
(一) 人民政协的性质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二) 人民政协的职能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三) 人民政协的主体构成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四、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意义
(一) 提高决策质量
(二) 实现社会整合
(三) 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章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机制构建
一、西方实践经验
二、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动力机制
(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参与机制
(一) 参与方式
(二) 参与意识
(三) 参与制度构建
(四) 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
四、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运行机制
(一) 协商内容的确定
(二) 参与代表的确定
(三) 协商过程
(四) 协商成果的落实反馈
五、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保障机制
(一) 权利的保障
(二) 法律、制度保障
(三) 技术支持
第四章 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党政积极支持政协的工作
(三) 加强与党委政府的协调配合
(四) 上下级政协组织整体联动
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
三、基层民主协商与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 基层民主协商促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
(三) 政协委员助推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
第五章 完善政协自身建设,促进基层民主协商深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
(一) 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必要性
(二) 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主要做法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协的界别设置
(一) 政协界别的演进
(二) 目前政协界别设置的凸显问题
(三) 完善界别设置,健全界别协商机制
三、进一步强化政协自身功能
(一) 统战功能
(二) 民意功能
(三) 监督功能
四、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
(一) 改进委员的产生和退出机制
(二) 加强委员的能力建设
(三) 创新委员履职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协商民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路径转换与机制重塑[J]. 任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05)
[2]政协协商的基层实践及制度化发展研究[J]. 蒋学基,赵蕙兰.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6(02)
[3]基础与动力——协商民主何以在中国成长[J]. 林尚立. 世纪行. 2016(05)
[4]公民有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路径探析[J]. 孙波.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1)
[5]群众路线与协商民主的逻辑契合——对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J]. 黎家佑. 党的文献. 2016(02)
[6]协商民主、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J]. 易承志. 学术月刊. 2016(03)
[7]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建设路径探析[J]. 杨中艳. 云南社会科学. 2016(02)
[8]协商民主中的民意吸纳机制研究[J]. 宋坚刚,赵宬斐. 长白学刊. 2016(02)
[9]选举与协商:村民自治的双轮驱动[J]. 袁方成,罗家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在社区协商中实现社区自治[J]. 张洪武. 求实. 2016(01)
博士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研究[D]. 刘朝阳.中共中央党校 2016
[2]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D]. 刘秀玲.吉林大学 2015
[3]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 李彦.中共中央党校 2015
[4]基于中国特色视域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D]. 李旭臣.中共中央党校 2014
[5]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 范会勋.中共中央党校 2014
硕士论文
[1]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效果与限度研究[D]. 刘璐.浙江大学 2014
[2]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途径研究[D]. 李永慧.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93763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二) 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三) 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研究综述
(四) 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
(五)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文章结构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层民主协商概述
一、基层民主协商的内涵
(一) 基层的界定
(二) 基层民主协商的概念
二、基层民主协商的必要性
(一) 民主的发展趋势
(二) 治理方式转变的需要
(三) 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三、基层民主协商的定位
(一) 基层民主协商是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
(二) 基层民主协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目前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模式
(一) 基层民主协商的发展历程
(二) 目前基层民主协商的特点
五、目前基层民主协商存在的问题
(一) 象征性、控制性协商
(二) 协商意识薄弱
(三) 制度体系协调不足
(四) 协商成果落实不佳
六、基层民主协商的组织者分析
第二章 人民政协与基层民主协商
一、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理论基础
(一)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
(二)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统一战线理论
二、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现实要求
(一)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群众路线的要求
(二)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三)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有利于激活制度存量
三、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优势
(一) 人民政协的性质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二) 人民政协的职能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三) 人民政协的主体构成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四、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意义
(一) 提高决策质量
(二) 实现社会整合
(三) 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章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机制构建
一、西方实践经验
二、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动力机制
(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参与机制
(一) 参与方式
(二) 参与意识
(三) 参与制度构建
(四) 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
四、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运行机制
(一) 协商内容的确定
(二) 参与代表的确定
(三) 协商过程
(四) 协商成果的落实反馈
五、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保障机制
(一) 权利的保障
(二) 法律、制度保障
(三) 技术支持
第四章 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党政积极支持政协的工作
(三) 加强与党委政府的协调配合
(四) 上下级政协组织整体联动
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
三、基层民主协商与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 基层民主协商促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
(三) 政协委员助推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
第五章 完善政协自身建设,促进基层民主协商深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
(一) 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必要性
(二) 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主要做法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协的界别设置
(一) 政协界别的演进
(二) 目前政协界别设置的凸显问题
(三) 完善界别设置,健全界别协商机制
三、进一步强化政协自身功能
(一) 统战功能
(二) 民意功能
(三) 监督功能
四、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
(一) 改进委员的产生和退出机制
(二) 加强委员的能力建设
(三) 创新委员履职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协商民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路径转换与机制重塑[J]. 任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05)
[2]政协协商的基层实践及制度化发展研究[J]. 蒋学基,赵蕙兰.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6(02)
[3]基础与动力——协商民主何以在中国成长[J]. 林尚立. 世纪行. 2016(05)
[4]公民有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路径探析[J]. 孙波.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1)
[5]群众路线与协商民主的逻辑契合——对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J]. 黎家佑. 党的文献. 2016(02)
[6]协商民主、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J]. 易承志. 学术月刊. 2016(03)
[7]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建设路径探析[J]. 杨中艳. 云南社会科学. 2016(02)
[8]协商民主中的民意吸纳机制研究[J]. 宋坚刚,赵宬斐. 长白学刊. 2016(02)
[9]选举与协商:村民自治的双轮驱动[J]. 袁方成,罗家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在社区协商中实现社区自治[J]. 张洪武. 求实. 2016(01)
博士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研究[D]. 刘朝阳.中共中央党校 2016
[2]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D]. 刘秀玲.吉林大学 2015
[3]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 李彦.中共中央党校 2015
[4]基于中国特色视域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D]. 李旭臣.中共中央党校 2014
[5]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 范会勋.中共中央党校 2014
硕士论文
[1]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效果与限度研究[D]. 刘璐.浙江大学 2014
[2]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途径研究[D]. 李永慧.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93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93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