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的作用及其边界:基于人职匹配视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15:30
对社会网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及其边界的考察,有两个大的挑战需要面对和解决,一是作用效应的内生性问题,二是作用效应的结构性差异。其中,第一个挑战是基础性的,如果第一个挑战成立,那么表明社会网络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果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作用,从而社会网络视角的实证基础就不可靠,因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整个理论体系就会受到质疑。本文围绕着这两大挑战,从理论思考和实证模型两方面入手,尝试着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首先,本文提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的一个新的理论性思路,然后以人职匹配为结果变量,总结和梳理了教育经济学等对人职匹配的已有研究及不同劳动力市场中人职匹配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分析,推出了验证社会网络的信息机制和人情机制的研究假设。在证实了社会网络对劳动力市场存在切实作用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社会网络作用效应的跨体制及跨文化差异。利用中国2009年八城市调查数据(JSNET2009)和澳大利亚2007年全国社会态度调查数据(AuSSA2007),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熵平衡法以及改创的两步熵平衡法,对相应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实证发现,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四点:(1)社...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视角
1.1.2 考察社会网络的作用效应时面临的挑战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
1.3.2 穆尔的挑战:内生性问题
1.3.3 对穆尔挑战的重要回应
1.3.4 对既有回应的总结和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理论起点:一个新的方向
1.4.2 各章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2 劳动力市场中的人职匹配
2.1 人职匹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1.1 引言
2.1.2 人职匹配的概念辨析
2.1.3 人职匹配的测量方法比较
2.2 人职匹配的现实状况
2.3 人职匹配的传统影响因素及研究的新进展
2.3.1 传统的解释视角
2.3.2 研究的新进展
2.3.3 传统解释视角的遗漏之处
2.4 一个新的解释视角:社会网络
2.4.1 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2.4.2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2.5 进一步的研究议题
2.5.1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5.2 推进人职匹配研究的可能方向
3 社会网络对人职匹配的作用
3.1 理论分析初步
3.1.1 高才低配与匹配一致
3.1.2 低才高配与匹配一致
3.2 供求状况、人力资本权衡与人职匹配
3.2.1 均衡的劳动力市场模型
3.2.2 求大于供的劳动力市场模型——检验信息机制
3.2.3 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模型——检验人情机制
3.3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3.3.1 数据来源
3.3.2 核心变量及描述统计
3.4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3.4.1 求大于供状况下的假设检验
3.4.2 供大于求状况下的假设检验
3.5 社会网络作用的再检验:倾向值分析
3.5.1 倾向值匹配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
3.5.2 模型设定问题及分析
3.5.3 相关变量的确定和描述统计
3.5.4 均衡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干预效应
3.6 结论与思考
3.6.1 结论
3.6.2 思考
4 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4.1 文化观与制度观辨析
4.1.1 引言
4.1.2 文化观及其面临的挑战
4.1.3 制度观及其遗留的问题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社会网络作用空间”、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
4.2.2 研究假设
4.3 数据变量与假设检验
4.3.1 变量设计及描述统计
4.3.2 假设的初步检验
4.4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倾向值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4.4.1 均衡性检验
4.4.2 干预效应估计
4.4.3 倾向值分析存在的问题
4.5 假设的再检验:熵平衡法
4.5.1 熵平衡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计算公式
4.5.2 熵平衡法的优点和可靠程度
4.5.3 两步熵平衡法的匹配分析
4.5.4 社会网络作用效应的再估计
4.6 结论与思考
4.6.1 结论
4.6.2 思考
5 社会网络作用的再探讨——澳大利亚
5.1 澳大利亚的人职匹配与社会网络
5.1.1 澳大利亚的经济文化背景
5.1.2 澳洲劳动力市场中的人职匹配
5.1.3 社会网络与人职匹配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社会网络及网络资源的整体作用
5.2.2 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5.3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计
5.3.1 数据来源
5.3.2 基本人口特征的中澳比较
5.3.3 变量的测量及描述性分析
5.4 假设检验:社会网络的整体作用
5.4.1 假设的初步检验
5.4.2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5.5 假设检验: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5.5.1 假设的初步检验
5.5.2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5.6 结论与讨论
5.6.1 结论
5.6.2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本文的创新之处
6.1.2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格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动态[J]. 李涛,张文韬. 经济学动态. 2015(08)
[2]扩招以来的大学教育存量过度测度[J]. 马文军. 教育发展研究. 2015(Z1)
[3]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角色[J]. 边燕杰,雷鸣. 浙江学刊. 2015(04)
[4]理论导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J]. 边燕杰.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5(02)
[5]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异:一个社会资本的解释[J]. 程诚,王奕轩,边燕杰. 人口研究. 2015(02)
[6]社会网络对人职匹配的正负作用[J]. 郝明松. 学术交流. 2015(02)
[7]社会网络资源的形塑:职业交往的视角[J]. 郝明松,边燕杰. 中国研究. 2014(02)
[8]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J]. 边燕杰,肖阳. 社会学研究. 2014(02)
[9]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研究[J]. 代懋,王子成. 教育发展研究. 2014(03)
[10]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J]. 梁玉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本文编号:3099906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视角
1.1.2 考察社会网络的作用效应时面临的挑战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
1.3.2 穆尔的挑战:内生性问题
1.3.3 对穆尔挑战的重要回应
1.3.4 对既有回应的总结和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理论起点:一个新的方向
1.4.2 各章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2 劳动力市场中的人职匹配
2.1 人职匹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1.1 引言
2.1.2 人职匹配的概念辨析
2.1.3 人职匹配的测量方法比较
2.2 人职匹配的现实状况
2.3 人职匹配的传统影响因素及研究的新进展
2.3.1 传统的解释视角
2.3.2 研究的新进展
2.3.3 传统解释视角的遗漏之处
2.4 一个新的解释视角:社会网络
2.4.1 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2.4.2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2.5 进一步的研究议题
2.5.1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5.2 推进人职匹配研究的可能方向
3 社会网络对人职匹配的作用
3.1 理论分析初步
3.1.1 高才低配与匹配一致
3.1.2 低才高配与匹配一致
3.2 供求状况、人力资本权衡与人职匹配
3.2.1 均衡的劳动力市场模型
3.2.2 求大于供的劳动力市场模型——检验信息机制
3.2.3 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模型——检验人情机制
3.3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3.3.1 数据来源
3.3.2 核心变量及描述统计
3.4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3.4.1 求大于供状况下的假设检验
3.4.2 供大于求状况下的假设检验
3.5 社会网络作用的再检验:倾向值分析
3.5.1 倾向值匹配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
3.5.2 模型设定问题及分析
3.5.3 相关变量的确定和描述统计
3.5.4 均衡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干预效应
3.6 结论与思考
3.6.1 结论
3.6.2 思考
4 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4.1 文化观与制度观辨析
4.1.1 引言
4.1.2 文化观及其面临的挑战
4.1.3 制度观及其遗留的问题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社会网络作用空间”、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
4.2.2 研究假设
4.3 数据变量与假设检验
4.3.1 变量设计及描述统计
4.3.2 假设的初步检验
4.4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倾向值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4.4.1 均衡性检验
4.4.2 干预效应估计
4.4.3 倾向值分析存在的问题
4.5 假设的再检验:熵平衡法
4.5.1 熵平衡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计算公式
4.5.2 熵平衡法的优点和可靠程度
4.5.3 两步熵平衡法的匹配分析
4.5.4 社会网络作用效应的再估计
4.6 结论与思考
4.6.1 结论
4.6.2 思考
5 社会网络作用的再探讨——澳大利亚
5.1 澳大利亚的人职匹配与社会网络
5.1.1 澳大利亚的经济文化背景
5.1.2 澳洲劳动力市场中的人职匹配
5.1.3 社会网络与人职匹配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社会网络及网络资源的整体作用
5.2.2 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5.3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计
5.3.1 数据来源
5.3.2 基本人口特征的中澳比较
5.3.3 变量的测量及描述性分析
5.4 假设检验:社会网络的整体作用
5.4.1 假设的初步检验
5.4.2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5.5 假设检验: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5.5.1 假设的初步检验
5.5.2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5.6 结论与讨论
5.6.1 结论
5.6.2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本文的创新之处
6.1.2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格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动态[J]. 李涛,张文韬. 经济学动态. 2015(08)
[2]扩招以来的大学教育存量过度测度[J]. 马文军. 教育发展研究. 2015(Z1)
[3]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角色[J]. 边燕杰,雷鸣. 浙江学刊. 2015(04)
[4]理论导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J]. 边燕杰.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5(02)
[5]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异:一个社会资本的解释[J]. 程诚,王奕轩,边燕杰. 人口研究. 2015(02)
[6]社会网络对人职匹配的正负作用[J]. 郝明松. 学术交流. 2015(02)
[7]社会网络资源的形塑:职业交往的视角[J]. 郝明松,边燕杰. 中国研究. 2014(02)
[8]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J]. 边燕杰,肖阳. 社会学研究. 2014(02)
[9]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研究[J]. 代懋,王子成. 教育发展研究. 2014(03)
[10]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J]. 梁玉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本文编号:3099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99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