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论司法公信的实现 ——以法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融通为视野

发布时间:2021-03-29 03:16
  司法公信作为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主观评价,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型塑与社会信任的整合,而我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由于缺乏自生自发的内在逻辑,导致社会信任与政治信任都存在一定缺失,在这种情形下,研究司法公信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量部分主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2)这表明我国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已经从稳定温饱的生活秩序转变为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能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直接关系到民众的政治信任,司法公信由此具备了深刻的政治意义。第二,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公共理性的发育使公民越来越关注政治参与和正义实现,社会话语作为与政治话语相对而生的话语类型逐渐在信息下放过程中获得了话语权,民众以此言说正义、表达诉求。司法环节独有的开放程序与公正面向使其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正规途径,国家与社会据此逐渐形成有组织、有制度的规则化沟通,司法公信由此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意义...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司法的内涵与功能
        (二)司法公信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法律意义
    二、选题意义
        (一)司法公信在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提升
        (二)我国的司法公信力有待于提升
        (三)法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融通是实现司法公信的关键
        (四)研究视角的选取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调查研究法
    六、核心观点
    七、逻辑结构
第一章 司法公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以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为切入点
    一、民意与司法的冲突是由于民意的偏颇和不理性吗?
        (一)民意的评判视角——道德话语
        (二)民意的评判依据——集体意识
        (三)民意的评判对象——意识形态
    二、司法公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意识形态与法律话语的功能错位
        (一)意识形态的司法越界——法律话语进退失据
        (二)司法公信的缺失后果——防卫型司法·非司法性救济
        (三)司法过程的政治反馈——顺应民意·政治维稳
第二章 法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内涵界定与融通路径
    一、法律话语的理论界定与自我确认
        (一)法律话语的内涵
        (二)法律话语的特征——以政治话语为参照
        (三)经验存在·话语表达:政治与法律·政治话语与法律话语
        (四)我国法律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因素
    二、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与话语变迁
        (一)意识形态的理论渊源与政治属性
        (二)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载体
        (三)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与法律话语的司法融合
        (一)法的创制
        (二)司法政策
        (三)司法衡量
        (四)司法调解
第三章 革命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司法政治化改革
    一、革命根据地的司法改革:群众路线的司法呈现
        (一)法律话语的多元性与随顺性
        (二)司法公信消弭于政治信任
    二、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人民司法的政治属性
        (一)法律话语的专业化建设
        (二)法律工具主义倾向
第四章 改革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司法专业化改革
    一、法律话语主导的司法专业化改革
        (一)司法制度的重建:党对司法工作领导方式的改进
        (二)司法机制改革:审判方式改革
        (三)司法制度改革: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二、以“司法”和“法院”为中心引发的新问题
        (一)案多人少
        (二)司法程序的封闭导致公众参与不畅
        (三)律法中心主义
    三、司法改革的政治转向:化解矛盾的“和谐司法”
        (一)政治意识形态的调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个至上
        (二)司法政策的调整:和谐司法·宽严相济·司法为民·注重调解
    四、对司法改革政治转向的法理解读
        (一)“去政治化”的理论误区:司法政治化与司法政治性的混淆
        (二)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宰制
第五章 司法公信·意识形态·民意的融通——以法律话语为媒介
    一、司法公信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与社会话语的法律融通
        (一)社会话语的兴起
        (二)政治诉求的法律表达——以新兴权利诉讼为例
        (三)司法公信的政治功能
    二、党的领导与司法权威的统一
        (一)党法关系与党政关系
        (二)司法独立的政治内涵
    三、司法权威与本土传统的融合
        (一)司法权威与本土传统的紧张
        (二)司法程序应进行必要的政治衡量
第六章 司法公信实现的理论范式与必要条件
    一、法律系统的独立性、封闭性和自治性:卢曼的法律演化理论
        (一)从理论层面考察司法过程的演化史
        (二)司法过程与政治系统的关联媒介:反抗与法律的自我调整
    二、政治系统与司法过程的结构性联系:司法改革的政治保障
        (一)政治规划有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
        (二)政治权力为司法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司法政策呈现出微观面相:从“司法为民”到“司法感受”
    三、实现司法公信的必要条件
        (一)审判独立
        (二)司法中立
        (三)司法公正
        (四)司法公开
        (五)司法廉洁
        (六)司法效率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J]. 张文显.  中国法学. 2017(06)
[2]治国理政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J]. 张文显.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4)
[3]中国反腐不是权力斗争 习近平西雅图演讲公开回应12个问题[J].   新民周刊. 2015(38)
[4]当前我国重大社会矛盾冲突的新型特征[J]. 朱力,纪军令.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05)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J]. 王立胜,王清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6]司法过程中的革命逻辑与传统习俗——以陕甘宁边区财产纠纷个案为中心[J]. 韩伟.  政治法学研究. 2014(02)
[7]权利本位论新解——以中西比较为视角[J]. 黄文艺.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4(05)
[8]下位法尾大不掉问题的解决机制——“新上位法优于旧下位法”规则之论[J]. 杨登峰.  政治与法律. 2014(09)
[9]当下中国司法公信力的经验维度——来自司法一线的调研报告[J]. 周赟.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4(03)
[10]论革命根据地司法判决的风格[J]. 田荔枝.  政法论丛. 2014(03)

博士论文
[1]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 刘全娥.吉林大学 2012
[2]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 陈丽江.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3]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 方珏.复旦大学 2006
[4]现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范式转换[D]. 徐纬光.复旦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06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06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