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性别角色对压力行为反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16 15:17

  本文关键词:性别角色对压力行为反应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压力之下,个体会做出各种行为,以便应对压力所带来的挑战。在1914年,Cannon将个体面对压力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归纳为“战斗-逃跑”模式,该模式因其简单有效而被广泛接受。直到2000年,Taylor等人认为压力的行为反应需要在两性上作出区分,“战-逃”反应模式更适合于男性,对于女性而言,“照料-友好”模式则更为恰当。本研究主要有五个目的:①探索个体的压力行为反应结构,回答除了“战斗、逃跑、照料和友好”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行为反应模式;②揭示两性在压力行为反应上的差异;③引入文化-社会因素,揭示性别角色对压力行为反应的影响;④探索压力行为反应的内隐性;⑤探索压力感、性别、性别角色对内隐行为反应的影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研究综合采用了访谈法、问卷法和实验法。通过访谈法,研究不仅获得了专家对于压力行为反应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也得到了普通居民对于压力行为反应的信息,为后期量表编制以及结果解释提供了很好的支持;问卷法实施时,先是尝试编制“压力的行为反应量表”(SBRS)。该量表先后经过三次测试,首次施测(试测)目的是进行题项语义考察;再次施测(初测)目的是在专家建议和试测的基础上,对题项进行初步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探索考察压力行为反应的结构;第三次施测(复测)是在初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项目分析,形成正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EFA)探索正式量表的因素结构,并针对探索得到的结构,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进行结构验证与数据拟合,并通过模型竞争来选择拟合程度最佳的模型结构,检验正式量表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确保量表科学、有效。然后研究使用国内学界充分应用、成熟公认的两个研究工具: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一般工作倦怠问卷(MBI-GS),在SBRS复测时将上述两个量表一并发放。对回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探索和验证性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分层线性回归等方法,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压力行为反应的理论结构、两性在压力行为上的差异、性别角色对于压力行为反应的影响。在实验法部分,研究采用IAT方法的新变式—-GNAT法,探索压力行为反应的内隐性,关注压力感、性别、性别角色在压力的内隐行为反应上的差异。通过上述方法,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压力的行为反应有“战斗”、“逃跑”、“照料”、“友好”等四个维度,四个维度之间既差异显著,又存在低相关,表明各维度既不可相互替代又指向一致,本研究所编制的压力行为反应量表(SBRS),结构明晰,题目含义明确,信度和效度指标达到或超过心理测量学相关标准,可作为后续本领域研究的有效工具。另外,压力行为反应各维度与工作倦怠相关显著,其中“逃跑”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战斗”、“照料”、“友好”与之呈负相关。(2)总体上看,压力之下的两性行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行为反应是倾向于战斗,而女性的行为反应倾向于友好和友好,压力之下的逃跑行为反应,两性间无显著差异。从两性比较看,压力之下的战斗行为反应,男性要显著多于女性;压力之下的照料和友好行为反应,女性要显著多于男性。(3)性别角色在战斗、逃跑、照料等行为反应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在友好反应上差异不显著。经事后比较发现,双性化的个体在战斗、照料和友好三类行为反应上均为最高,而在逃跑反应上最低;未分化的个体,除了在逃跑反应上显著高于双性化的被试,在战斗、照料和友好三类行的反应上,均显著低于双性化被试;男性化的被试,除了在战斗行为反应上显著多于女性化被试外,在其余三类行为反应上与女性化被试均无显著差异。男性特质对战斗和逃跑行为反应有显著而稳定的预测力,而女性特质对照料和友好行为反应有显著而稳定的预测力。此外,考察性别角色在人群体中的分布,男性中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女性中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双性化的性别角色均占比第一、未分化排在第二,男女两性在四种性别角色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异性化个体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8.5%,其中男子女性化在男性群体中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女子男性化在女性群体中的比例。异性化的个体,在四类行为反应上无显著差异。(4)个体存在压力的内隐行为反应,且外显行为反应与内隐行为反应属于两套相对独立的系统;压力图片对于被试的压力感有显著的启动作用。(5)压力的内隐行为反应不存在压力感、性别、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关键词】:行为反应 性别 性别角色 内隐 进化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C913.1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34
  • 1 问题的提出11-12
  • 2 压力及其研究现状12-19
  • 2.1 压力概念的界定12-14
  • 2.2 压力的理论14-17
  • 2.3 压力的研究现状17-19
  • 3 压力的应对19-21
  • 3.1 应对风格19-20
  • 3.2 应对策略20-21
  • 4 压力的行为反应21-24
  • 4.1 “战斗或逃跑”反应21-22
  • 4.2 “照料和友好”反应22-24
  • 4 压力行为反应的测量24-27
  • 4.1 外显行为反应的测量24
  • 4.2 内隐压力行为反应的测量24-27
  • 5 性别角色差异及其测量27-32
  • 5.1 从生物学解释性别差异27-28
  • 5.2 从社会-心理视角解释性别角色差异28-31
  • 5.3 性别角色的测量31-32
  • 6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32-34
  • 6.1 理论意义32-33
  • 6.2 实践意义33-34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构思34-43
  • 1 以往研究的不足34-36
  • 1.1 以往压力理论解释力欠缺34
  • 1.2 压力应对研究不够整合34-35
  • 1.3 压力行为反应的对比研究缺乏35-36
  • 2 问题的提出36-37
  • 3 研究构思37-41
  • 3.1 研究的基本框架38
  • 3.2 压力行为反应的模型构建38
  • 3.3 压力的行为反应与工作倦怠关系38-39
  • 3.4 性别与压力行为反应的关系39-40
  • 3.5 性别角色与压力行为反应40
  • 3.6 压力的内隐行为反应40-41
  • 4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41-43
  • 4.1 研究的主要工具41-42
  • 4.2 研究方法42-43
  • 第三章 压力行为反应的模型构建43-74
  • 1 前言43-47
  • 2 研究方法47-62
  • 2.1 被试47-48
  • 2.2 研究程序48-62
  • 3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62-67
  • 3.1 量表信度62
  • 3.2 量表效度62-67
  • 4 压力行为反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67-70
  • 4.1 压力行为反应的整体情况68
  • 4.2 压力行为反应在人群中的分布68-70
  • 5 讨论70-73
  • 5.1 本研究的意义,量表的应用70
  • 5.2 压力行为反应量表的结构70-72
  • 5.3 量表的命名及内涵讨论72
  • 5.4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讨论72-73
  • 6 结论73-74
  • 第四章 性别对压力行为反应的影响74-83
  • 1 前言74-75
  • 2 研究假设75-76
  • 3 研究方法76-79
  • 3.1 被试76
  • 3.2 研究工具76
  • 3.3 数据分析76
  • 3.4 研究结果76-79
  • 4 分析和讨论79-82
  • 5 结论82-83
  • 第五章 性别角色对压力行为反应的影响83-95
  • 1 前言83-84
  • 2 研究假设84-85
  • 3 研究方法85-91
  • 3.1 被试情况85
  • 3.2 研究工具85
  • 3.3 数据分析85
  • 3.4 研究结果85-91
  • 4 讨论和分析91-94
  • 5 结论94-95
  • 第六章 压力行为反应的内隐性95-119
  • 1 前言95-97
  • 2 研究假设97-99
  • 2.1 压力行为反应的内隐性97-98
  • 2.2 图片对于压力情绪的启动作用98
  • 2.3 性别、性别角色、压力感与压力的内隐行为反应98-99
  • 实验一 压力行为反应的实验性分离99-111
  • 3 研究方法99-104
  • 3.1 被试情况99
  • 3.2 研究工具及实验材料99-102
  • 3.3 实验流程102-104
  • 3.4 实验伦理104
  • 4 实验数据分析104-108
  • 4.1 压力感的启动效应104
  • 4.2 压力行为反应的实验性分离104-106
  • 4.3 性别、性别角色在压力内隐行为反应上的比较106
  • 4.4 性别、性别角色与内隐行为反应之间的差异106-108
  • 5 实验一结果讨论108-110
  • 5.1 压力感的启动效应108-109
  • 5.2 内隐行为反应的存在验证109
  • 5.3 性别、性别角色在内隐行为反应上的差异109-110
  • 5 实验一结论110-111
  • 实验二 压力感对内隐行为反应的影响111-119
  • 7 研究方法111-113
  • 7.1 被试情况111
  • 7.2 研究工具及实验材料111-112
  • 7.3 实验流程112
  • 7.4 实验伦理112-113
  • 8 实验数据分析113-117
  • 8.1 压力感的启动效应差异113
  • 8.2 中性组被试在压力内隐行为反应的倾向性113-115
  • 8.3 组别、性别、性别角色在内隐行为反应上的差异115-117
  • 9 实验二结果分析117-118
  • 9.1 压力感的启动效应117
  • 9.2 压力感在压力内隐行为反应上的差异117-118
  • 10 实验二结论118-119
  • 第六章 总讨论:回顾与展望119-124
  •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讨论119
  • 3 研究结果的讨论119-121
  • 4 研究的创新之处121-122
  •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22
  • 6 总结论122-124
  • 参考文献124-136
  • 附录136-147
  • 后记147-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梅;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王晓燕;兰智杰;叶远鹏;张鸿凯;晋翔;;潜艇军人的述情障碍特点及与应对方式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8期

3 蒲少华;卢宁;卢彦杰;;大学生父亲在位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卢勤;;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4期

5 石林,封丹s

本文编号:311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1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0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