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重构:劳动教育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16:52
当今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着由社会转型而生的一系列挑战,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是一个容易受到忽视的问题。2015年8月3日,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的出台一方面折射出党和政府对于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另一方面也映射出劳动在教育场域中被弱化、软化及淡化的窘境。沉寂许久的劳动教育再度被人提起,重提劳动教育,有它新的历史文化背景语境,有它被充实了的新的内涵,有它新的现实针对性,当然也有它新的混乱和不足。价值是劳动教育的“生命之维”,探讨劳动教育价值是劳动教育摆脱自身发展困境的出路之一,是提升理论研究自觉意识的一种努力,是对新时期新语境的一种主动回应。本文由导言、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导论主要从研究起源、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等方面做了简要陈述。第一章,理论视域:劳动及其教育向度。一方面,如何理解“劳动”概念,是探讨劳动教育的首要问题,本章首先从词源学、概念辨析对“劳动”进行形而上的省思与叩问,试图从本体论视角划定劳动教育的理论视域。另一方面,从劳动教育的概念...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7焦点,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文献资源类型进行分析,其中期刊,期刊90篇,会议3篇,报纸0篇,硕士学位论文54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通过对关键词分布进行分析,“劳动教育”(28篇)、“价值”(8篇)、“启示”(8篇)居前列(具体情况见图1-2文献关键词分布情况);通过对机构分布分型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位居前列(具体情况见图1-3文献机构分布情况),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尤其集中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寥寥无几。图1-1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1-2文献关键词分布情况
8图1-3文献机构分布情况通过对相关研究结果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切入,其中不乏鞭辟入里、引起学界较高关注的文献,如黄济的《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徐长发的《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瞿葆奎的《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成有信的《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等;相关专著,如成有信主编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刘世峰的《中国教劳结合研究》、赵荣辉的《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前期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矗然而,目前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探讨散见于相关文献或相关著作的部分章节内,系统性研究可谓“微乎其微”。通过深入发掘发现,长期以来,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探讨往往混杂于劳动教育的属性、劳动教育的功能当中,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研究分化性不够、独立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专门化、系统化、体系化的研究。立足于“劳动教育价值”这一主题,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研究综述:对“劳动”进行综述,从不同视域出发,为本研究探寻新空间;对“劳动教育”进行综述,着眼于历时和共时,为本研究聚焦新的起点;对“教劳结合”进行综述,为本研究探索新的视角。(一)关于“劳动”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劳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共用的概念,透过不同的“学科之眼”与研究视角,劳动呈现出迥异的“景观”。本研究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延展了劳动理论的空间,扩展了劳动理论的视野。1.经济学视域在17、18世纪,“劳动”一词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技术等要素在生产中的地
本文编号:3121779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7焦点,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文献资源类型进行分析,其中期刊,期刊90篇,会议3篇,报纸0篇,硕士学位论文54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通过对关键词分布进行分析,“劳动教育”(28篇)、“价值”(8篇)、“启示”(8篇)居前列(具体情况见图1-2文献关键词分布情况);通过对机构分布分型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位居前列(具体情况见图1-3文献机构分布情况),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尤其集中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寥寥无几。图1-1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1-2文献关键词分布情况
8图1-3文献机构分布情况通过对相关研究结果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切入,其中不乏鞭辟入里、引起学界较高关注的文献,如黄济的《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徐长发的《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瞿葆奎的《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成有信的《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等;相关专著,如成有信主编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刘世峰的《中国教劳结合研究》、赵荣辉的《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前期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矗然而,目前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探讨散见于相关文献或相关著作的部分章节内,系统性研究可谓“微乎其微”。通过深入发掘发现,长期以来,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探讨往往混杂于劳动教育的属性、劳动教育的功能当中,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研究分化性不够、独立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专门化、系统化、体系化的研究。立足于“劳动教育价值”这一主题,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研究综述:对“劳动”进行综述,从不同视域出发,为本研究探寻新空间;对“劳动教育”进行综述,着眼于历时和共时,为本研究聚焦新的起点;对“教劳结合”进行综述,为本研究探索新的视角。(一)关于“劳动”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劳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共用的概念,透过不同的“学科之眼”与研究视角,劳动呈现出迥异的“景观”。本研究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延展了劳动理论的空间,扩展了劳动理论的视野。1.经济学视域在17、18世纪,“劳动”一词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技术等要素在生产中的地
本文编号:3121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21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