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7:06
本文关键词: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Web2.0为用户提供了反馈功能,促成了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动态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解决了传统教育信息资源阶段和静态网络教育信息资源阶段资源的独占性和单向性问题,并引发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的变革。目前对于Web2.0的教育应用研究集中在Web2.0平台功能的教育应用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应用研究,对于学习者为什么要参与信息资源建设,如何参与信息资源建设,用户生成内容对学习者有何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影响了用户生成内容的教育应用。本研究从用户生成内容发展与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索信息环境下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新途径,关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变革的影响,有利于完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应对策略。 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以下儿个部分: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模型。在对网络论坛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可行性,建立了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模型:资源利用者在利用资源同时对资源进行评论和补充,形成新的再生资源,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得到丰富形成二次再生资源、三次再生资源并循环下去;后续的资源利用者不仅可以获取原始资源,还可以获取前期资源利用者所补充的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引发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变革,不仅使学习者从单纯资源利用者角色向资源建设者与利用者双重角色转变,更实现了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话语权的转移,同时也形成知识转移、知识吸收与知识创造的统一,并从此改变了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思路与模式。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机制。首先提出用户添补资源的两种方式,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之间的两种关系,分析了基于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再生过程。其次,在超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不同再生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信息资源利用与再生的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信息资源再生过程中用户角色转变与知识转化的SECI循环与知识增长过程,对资源的再生阶段进行划分,并利用网络论坛样本验证相关理论。建立多代理仿真系统模型模拟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过程,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过程,分析了学习者因素、问题类别数和激励对信息资源再生的影响。 再生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利用。对再生资源教育应用的研究建立在再生资源与原始资源差异的基础上,再生资源与原始资源在资源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上存在差异。利用准实验研究不同材料的学习效果差异,实验证明,原始资源与再生资源学习材料对不同年级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效果,学习者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存在选择性利用的现象,并对学习对象具有一定的要求。再生资源是学习者的重要信息来源,有利于学习者对原始资源的理解,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按照认知弹性理论,再生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超媒体学习环境,再生资源利用具有随机进入和多次利用特点,有利于实现学习者高级学习与意义建构。再生资源利用更容易产生信息超载和认知混乱,受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制约。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的转换。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的转换过程就是学习者从单纯资源利用者角色向资源建设者与利用者双重角色转变的过程,核心问题是影响学习者参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行为意向的因素和用户参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对再生资源利用的影响。建立影响学习者行为意向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外部激励、身份认同、兴趣与乐趣等因素对学习者行为意向的影响,比较不同价值评价组学习者的各变量对用户行为意向的效应值差异。建立学习者角色转变对再生资源利用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学习者行为意向与网络自主性、网络有用性、自我辨伪之间的关系,分析用户参与信息资源再生对再生资源利用的影响。 本文建立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模式,突破已有研究中将用户生成内容等同于原始资源的视角局限,为指导用户参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和利用再生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建立了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超循环结构,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循环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准实验方法结合认知弹性理论,建立了再生资源利用模式,为指导再生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再生与利用的转换,分析影响学习者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学习者参与对再生资源利用的影响。构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服务平台,形成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研究示例,研究学习者参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带来的深层思维与意义建构上的变化,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再生资源 原始资源 资源再生 用户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7
- 1 绪论17-3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7-20
- 1.1.1 研究背景17-19
- 1.1.2 研究意义19-20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0-25
- 1.2.1 用户生成内容20-22
- 1.2.2 知识共享22-24
- 1.2.3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24-25
- 1.2.4 相关研究述评25
- 1.3 相关概念界定25-29
- 1.3.1 信息与信息资源25-26
- 1.3.2 网络信息资源26-27
- 1.3.3 用户生成内容与信息资源再生27-29
- 1.4 论文的内容组织与研究方法29-32
- 1.4.1 论文的内容组织29-30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0-32
- 2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模型32-47
- 2.1 基于网络论坛的统计分析32-40
- 2.1.1 研究样本32
- 2.1.2 信息发展的数量分析32-34
- 2.1.3 信息发展的质量分析34-37
- 2.1.4 信息发展的周期分析37-38
- 2.1.5 信息发展的用户分析38-39
- 2.1.6 研究结论39-40
- 2.2 模型建立与解释40-42
- 2.2.1 模型建构40-41
- 2.2.2 对模型的解释41-42
- 2.3 影响与意义42-46
- 2.3.1 对资源建设话语权的影响42-43
- 2.3.2 对资源共享和互换的影响43-44
- 2.3.3 对资源建设思路和模式的影响44-45
- 2.3.4 对后续资源利用者的影响45-46
- 本章小结46-47
- 3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机制47-80
- 3.1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方式47-53
- 3.1.1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两种方式47-50
- 3.1.2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两种关系50-52
- 3.1.3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过程52-53
- 3.2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循环53-62
- 3.2.1 超循环理论53-54
- 3.2.2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内容循环54-57
- 3.2.3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过程循环57-58
- 3.2.4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循环与质最提升58-60
- 3.2.5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阶段60-62
- 3.3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实例分析62-66
- 3.3.1 信息增长的时间维度分析62-63
- 3.3.2 信息增长的内容分析63-65
- 3.3.3 帖子成功的经验反思65-66
- 3.4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仿真研究66-78
- 3.4.1 复杂适应系统66-67
- 3.4.2 模型建立67-69
- 3.4.3 仿真过程与结果69-76
- 3.4.4 对结果的讨论76-78
- 本章小结78-80
- 4 再生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利用80-109
- 4.1 再生资源与原始资源差异80-85
- 4.1.1 资源建设主体变化81-82
- 4.1.2 资源发展过程变化82-83
- 4.1.3 资源建设结果变化83-85
- 4.2 再生资源利用效果的准实验研究85-100
- 4.2.1 实验设计85-89
- 4.2.2 实验数据分析89-97
- 4.2.3 结果讨论97-100
- 4.3 再生资源利用模式100-108
- 4.3.1 再生资源的利用价值101-102
- 4.3.2 基于再生资源的超媒体学习环境102-104
- 4.3.3 基于重复进入的再生资源利用方式104-105
- 4.3.4 基于意义建构的再生资源利用目标105
- 4.3.5 再生资源利用受用户信息素养制约105-108
- 本章小结108-109
- 5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的转换109-140
- 5.1 论依据与研究设计109-116
- 5.1.1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转换的本质109-111
- 5.1.2 研究方法与过程111-116
- 5.2 影响学习者参与信息资源再生的因素116-130
- 5.2.1 研究模型与假设116-121
- 5.2.2 数据分析121-129
- 5.2.3 研究结果讨论129-130
- 5.3 用户参与对再生资源利用的影响130-138
- 5.3.1 研究模型与假设130-134
- 5.3.2 数据分析134-137
- 5.3.3 研究结果讨论137-138
- 本章小结138-140
- 6 结论与展望140-143
- 6.1 论文研究结论140-141
- 6.2 后续研究展望141-143
- 参考文献143-149
- 附录1: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问卷149-152
- 附录2:再生资源利用准实验的实验材料152-1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6-157
- 致谢157-1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谋;夏学英;;虚拟社区话语冲突研究——以天涯社区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王光文;;论视频网站UGC经营者的版权侵权注意义务[J];国际新闻界;2012年03期
3 杨桂华;人类社会与自组织系统理论[J];教学与研究;1998年03期
4 何向阳;祁玉娟;;缄默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5 李杰;;浅谈体育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1年12期
6 田慧敏,李南,邓丹;弱连接在促进隐藏隐性知识转移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6期
7 刘刚;;知识网络的超循环结构及协同演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8期
8 高祥宇,卫民堂,李伟;信任促进两人层次知识转移的机制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03期
9 李涛,王兵;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05期
10 李仪凡;陆雄文;;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的实证研究——以网络游戏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05期
本文关键词: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与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2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