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8 09:28
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重要范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研究共同主题有助于更好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范畴体系,规范学科研究范式;实践方面,研究共同主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的关系,正确对待和科学解决新时期新阶段遇到的困难危机和风险挑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创新活动始终围绕的共同内核。共同主题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在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领域的核心观点,表达了新时期各阶段的共同思想。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新时期时代背景、阶段特征、主要任务、理论成果等要素的概括抽象而被把握,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化的基本认识和总体评价。共同主题是一个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理论要素和实践要素等因素组合而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学理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理论渊源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一)历史基础
(二)现实基础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主题与共同主题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一)构成结构分析
(二)构成要素分析
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括表述
(一)确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原则
(二)关于新时期共同主题的几种观点辨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历史考察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转换的准备
(一)历史准备
(二)现实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形成与确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形成与确立的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阶段性回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检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承接与推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跨世纪承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阶段推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时代推进
(一)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态度、决心和信心
(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开展新时代的实践变革
(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形成与推进的经验启示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紧密围绕共同主题
(二)坚持和深化新时期共同主题必须妥善处理多种困难
(三)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努力回答好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路径
一、贯穿于新时期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主题
(一)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统一于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
(二)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具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三、贯穿于中国国家治理和改革的实践——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
(一)统一于治国理政五年规划(计划)实践
(二)上升为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三)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五)作用于五年规划(计划)的调控
四、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实践——以重大会议和报告视角
(一)通过党代会报告的题目显示出来
(二)借助党代会的主题展现作用
(三)通过大会发出的号召发挥力量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理论表达
一、表现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具体形态
(一)道路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与创新
(一)推动对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特征认识的新发展
(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全面拓展
(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实现理论飞跃
三、促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成和整合
(一)贯穿于新时期理论成果的生成过程
(二)促进新时期理论成果的整合
(三)促进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
四、促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形成共同的理论主题
(一)使创新成果保持相同的理论本质
(二)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围绕着相同的脉络
(三)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共同的方向
(四)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一致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原因分析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
(一)对共同主题的理论认识容易发生偏颇
(二)对共同主题的实践认识容易发生偏离
(三)共同主题的坚持力量容易发生损耗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方面的原因
(二)国际方面的原因
第六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对策思考
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武装
(三)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
(一)准确判断时代特征
(二)深刻把握主体特征
(三)准确把握任务特征
三、夯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方法论基础
(一)问题导向是破解实践课题的科学方法
(二)坚持―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范式开展理论创新
(三)在共同主题与基本问题的互动中推动实践创新
四、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手段创新
五、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精神力量
(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二)改革创新精神是坚持共同主题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 田克勤,张泽强.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05)
[2]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几个问题[J]. 田克勤.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02)
[3]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问题意识的思考[J]. 王玉玲.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02)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础理论问题论纲[J]. 王先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主题主线、价值视野和历史地位[J]. 包心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6]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J]. 丁俊萍. 红旗文稿. 2017(01)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相关问题论析[J]. 张健彪,田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06)
[8]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现象不是偶然[J]. 陈先达. 理论导报. 2016(11)
[9]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荣长海. 理论与现代化. 2016(06)
[10]治国理政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J]. 顾海良.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0)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D]. 董军明.内蒙古大学 201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D]. 刘政利.吉林大学 2015
[3]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生成与演进研究[D]. 岳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研究[D]. 张泽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 刘国普.华南理工大学 2014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研究[D]. 王文强.南开大学 2013
[7]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机制研究[D]. 建新.东北师范大学 2013
[8]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曾学民.陕西师范大学 2011
[9]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阮东彪.中国人民大学 2009
[10]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D]. 王浩斌.陕西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D]. 张晋.上海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36412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学理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理论渊源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一)历史基础
(二)现实基础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主题与共同主题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一)构成结构分析
(二)构成要素分析
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括表述
(一)确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原则
(二)关于新时期共同主题的几种观点辨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历史考察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转换的准备
(一)历史准备
(二)现实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形成与确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形成与确立的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阶段性回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检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承接与推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跨世纪承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阶段推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时代推进
(一)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态度、决心和信心
(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开展新时代的实践变革
(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形成与推进的经验启示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紧密围绕共同主题
(二)坚持和深化新时期共同主题必须妥善处理多种困难
(三)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努力回答好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路径
一、贯穿于新时期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主题
(一)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统一于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
(二)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具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三、贯穿于中国国家治理和改革的实践——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
(一)统一于治国理政五年规划(计划)实践
(二)上升为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三)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五)作用于五年规划(计划)的调控
四、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实践——以重大会议和报告视角
(一)通过党代会报告的题目显示出来
(二)借助党代会的主题展现作用
(三)通过大会发出的号召发挥力量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理论表达
一、表现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具体形态
(一)道路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与创新
(一)推动对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特征认识的新发展
(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全面拓展
(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实现理论飞跃
三、促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成和整合
(一)贯穿于新时期理论成果的生成过程
(二)促进新时期理论成果的整合
(三)促进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
四、促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形成共同的理论主题
(一)使创新成果保持相同的理论本质
(二)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围绕着相同的脉络
(三)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共同的方向
(四)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一致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原因分析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
(一)对共同主题的理论认识容易发生偏颇
(二)对共同主题的实践认识容易发生偏离
(三)共同主题的坚持力量容易发生损耗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方面的原因
(二)国际方面的原因
第六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对策思考
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武装
(三)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
(一)准确判断时代特征
(二)深刻把握主体特征
(三)准确把握任务特征
三、夯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方法论基础
(一)问题导向是破解实践课题的科学方法
(二)坚持―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范式开展理论创新
(三)在共同主题与基本问题的互动中推动实践创新
四、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手段创新
五、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精神力量
(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二)改革创新精神是坚持共同主题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 田克勤,张泽强.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05)
[2]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几个问题[J]. 田克勤.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02)
[3]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问题意识的思考[J]. 王玉玲.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02)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础理论问题论纲[J]. 王先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主题主线、价值视野和历史地位[J]. 包心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6]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J]. 丁俊萍. 红旗文稿. 2017(01)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相关问题论析[J]. 张健彪,田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06)
[8]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现象不是偶然[J]. 陈先达. 理论导报. 2016(11)
[9]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荣长海. 理论与现代化. 2016(06)
[10]治国理政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J]. 顾海良.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0)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D]. 董军明.内蒙古大学 201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D]. 刘政利.吉林大学 2015
[3]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生成与演进研究[D]. 岳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研究[D]. 张泽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 刘国普.华南理工大学 2014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研究[D]. 王文强.南开大学 2013
[7]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机制研究[D]. 建新.东北师范大学 2013
[8]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曾学民.陕西师范大学 2011
[9]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阮东彪.中国人民大学 2009
[10]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D]. 王浩斌.陕西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D]. 张晋.上海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36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23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