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00:08
本文关键词:工资空间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价格的表现形式和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空间结构形态对于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区域经济集聚式发展、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研究空间维度的工资分布模式为目标,在相关文献梳理与经验性事实描述的基础上,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准,同时借助线性与非线性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讨论了中国工资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时间演化和区域分异。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新经济地理理论中需求空间关联与工资水平关系的预期和其中的集聚机制,在明确了中国工资空间结构基本模式的同时,也获取了这一基本模式的时间演化方向与区域分异规律。 多方面的经济社会背景提供了本文得以立足的现实基础。首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区域差距拉大。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由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但是包括各省区间工资水平在内的区域经济差距并未因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而缩小。其次,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工资差距演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赋予了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制度调整带来劳动力流动规模、范围、层次不断扩展,但市场化程度加深并未实现新古典理论预期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再次,工资广泛的经济社会联系。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价格与劳动者报酬的主要形式,与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具有紧密联系,并成为其中的重要中间变量甚至关键变量。 各部分内容基本上以递进的逻辑关系展开。第一部分,引言,确立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和创新点,并进行了基本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首先阐述了工资空间结构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与理论核心,然后重点对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整理与总结,并对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应有的贡献。第三部分,工资空间结构的事实描述,分析了中国及各省份工资增长的基本状态,分别使用多种极值统计方法和离散趋势分析方法讨论了中国空间工资差距的变动。第四部分,工资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分别借助于新古典框架和新经济地理框架展开。新古典框架下的理论阐述展示了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工资水平决定中的核心地位,讨论了劳动力流动、产品贸易带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以及集聚经济带来的实际工资空间差异。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理论阐述通过数理推导说明了需求空间关联、运输成本条件下集聚与工资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第五部分,实证分析,从两个思路展开。一是本文使用通常的以市场潜能为核心变量的线性分析,从宏观上全面考察相关因素对工资空间结构的影响,这提供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间接证据;一是本文对新经济地理学名义工资方程进行非线性参数估计,以此探索市场潜能与核心模型的内部运行,这提供了工资空间结构的细节考察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直接证据。两个相互印证的实证思路明确了全国层面工资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以此为参照的时段子样本分析和经济区域子样本分析揭示了全国基本模式下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与区域分异。第六部分,政策含义与理论展望。在总结本文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分析了结论对落后地区开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空间结构优化三个当前中国经济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政策含义;在新古典框架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对比、总结实证研究发现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瑕疵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理论创新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获得了几个结论性的内容。 第一,不同方法衡量地区间工资非均衡性具有不同特征。首先,工资基本增长态势分析表明,全国及各地区工资水平持续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工资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地区间、地区内的工资增长具有不均衡性,工资增长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国家政策调整在时点上相契合。其次,工资差距的极值统计分析表明,可能存在的空间锁定效应使高工资城市与低工资城市的样本个体具有稳定性;高工资城市与低工资城市之间的绝对工资差距在持续增大,工资空间分异加剧。再次,工资差距离散统计分析表明,城市间工资的绝对离散程度不断加大,但其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工资增长,造成相对工资差距一定程度的收敛,同时,人口规模在工资不平等演化中的作用持续增强。 第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市场潜能对中国工资空间结构发挥核心解释力,同时,新古典框架下的诸因素对城市工资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式。首先,在全国层面以市场潜能为核心变量的线性分析中,散点图、一元回归、多元回归均表明市场潜能对城市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稳定、重要的影响,证实了新经济地理学对工资空间结构的解释力;不仅其他城市提供的本地产品潜在需求对工资水平具有决定意义,城市本身的产出和内部距离也对工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这证实了需求空间关联、距离对工资空间结构的核心塑造作用。其次,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工资水平的拉升作用与多种因素相关;私营经济对城市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稳定的提升效果;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在内资本积累同样表现出了显著的工资提升作用;国外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方式与中国的外资政策相关;中国的失业统计方式和较轻的失业显示出劳动力市场状况对工资水平较弱的影响力。 第三,揭示了工资空间结构的内部运行方式。在明确了市场潜能对工资空间结构的核心解释力之后,名义工资方程的非线性参数估计用于揭示市场潜能和核心模型内部参数在工资空间结构中的作用。基本结论认为,核心模型的各项参数对工资空间结构均具有重要、稳定的影响。它不仅再次证实了新经济地理学在工资空间结构解释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具有深刻的理论含义。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较大的不同种类工业品替代弹性ε对应工业品较大的需求价格弹性、经济中较低的工业品成本加成率和规模经济性。其次,超过1的工业品消费收入占比δ不仅数值较高,超出了模型设定范围,而且使重要的“非黑洞”条件无法得到满足;这一偏差根源于模型设定对经济实际的偏离,其结果不仅显示了模型的隐含假定和可能的理论瑕疵,也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以及政策运用中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再次,运输成本参数τ的估计值与理论预期相一致,其结果同时也说明运输成本随距离增长减速上升,显示了短距离运输成本对经济集聚更重要的意义。 第四,工资空间结构的相关塑造因素、参数在发生持续的动态演化,表现出一定时间特征。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分析首先讨论了工资空间结构时间演化机制,然后将面板数据划分为三个时段子样本,进行以市场潜能为核心变量的线性分析。与市场潜能的线性分析相对应,本文同时也使用2002-2011年数据对名义工资方程进行非线性参数估计,以考察市场潜能和核心模型内部参数的时间演化。这一研究再现已有结论的同时也有新发现。首先,市场潜能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弹性波动上升,新古典因素的作用具有不同演化方向。其一,市场潜能变量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弹性在上升,意味着新经济地理力量对工资空间结构作用的强化以及距离重要性的增加。其二,市场潜能变量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弹性具有波动性,且这种波动在时点上与宏观经济运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相契合,反映了社会经济运行条件、经济主体行为变迁、宏观经济环境对工资空间结构状态的干扰与互动。其三,新古典因素和经济转轨因素对工资空间结构的影响力同样发生着动态演化。产业结构变量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影响力在持续降低,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高工资可能处于持续的耗散过程中;经济成分结构对工资空间结构的影响力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私营经济长期内对工资水平具有提升作用,短期内对工资的影响方式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增长速度较为敏感;人力资本含量对城市工资水平的提升能力在持续上升,但其弹性增幅在下降,表明人力资本在成为城市重要资产的同时,其工资效应具有边际递减趋势;固定投资尽管对城市总产出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城市工资水平增长的作用相对有限,且这种影响力在持续减弱。其次,核心模型内部参数的演化具有趋势性、结构性特征。其一,不同种类工业品间替代弹性£不仅数值较大,而且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工业品市场竞争持续加强或者产品多样化带来的消费者效用提升程度降低;与此相对应,工业品需求价格弹性持续升高,这意味着新经济地理学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向着完全竞争型市场逼近;以此计算的厂商成本加成率暗含厂商盈利能力降低;同一参数表示的厂商规模经济性在降低,这一趋势符合模型内在逻辑但与一般认识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同样来自模型的隐含假定。其二,工业品消费收入占比δ整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工业制成品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加,带来新经济地理中的集聚力加强,同时也使得估计结果离“非黑洞”条件越来越远。其三,运输成本参数T处于波动下降的运行状态,造成运输成本全面下降过程中,长距离运输成本更大幅度的降低,它提高了小地域范围的集聚效益并降低了长距离空间扩散的成本。其四,各个参数的波动具有同步性,时点上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一致。 第五,工资空间结构的相关塑造因素、参数存在区域差别,表现出一定区域分异规律。工资空间结构的区域分异研究首先讨论了其相关机制,然后将全国面板数据划分出五个区域子样本,进行以市场潜能为核心变量的线性分析。与市场潜能的线性分析相对应,本文同时也使用2002-2011年数据对各个经济区域的名义工资方程进行非线性参数估计。这一研究再现已有结论的同时也获得了多方面的新发现。首先,市场潜能变量、城市内部距离和其他控制变量对工资空间结构的影响展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其一,市场潜能变量在各个经济区域间的弹性大小与区域内极化作用大小或者中心城市地位相吻合;这一结果一方面显示了基本模式下工资空间结构显著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表明了工资空间结构的区域分异与区域空间均衡、空间相互作用可能的关联。其二,不同城市内部距离处理方式的市场潜能具有参数上的差异,这一结果一方面表现了发达地区本身可以作为自身产品的一个大市场,同时也具有更强的自我维系式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历史基础、发展状态对工资空间结构的作用。其三,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相类似,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体化程度加深,城市内部距离对工资空间结构的影响增强。其四,其他控制变量对工资空间结构的影响同样存在区域分异。产业结构变量仅在经济发达地区对城市工资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私营经济对城市工资水平的提升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人力资本对城市工资水平的作用方式与人口流动、区域空间竞争密切相关,劳动力流动与配置效率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次,核心模型内部参数对工资空间结构的影响据存在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其一,发达地区不同种类工业品间替代弹性、工业品需求价格弹性更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垄断力量在耗散、消失;相应的,发达地区具有更低的成本加成率和规模经济参数。其二,发达地区具有更高的工业品消费收入占比参数δ,意味着工业品生产中更强的积聚经济力量,表明全国工资空间结构基本模式下的参数值在各个经济区域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三,发达地区更深的一体化程度带来较低的运输成本参数。其四,各个经济区域内的参数在大小位次、波动趋势上具有一定的协同性,表明了区域经济和工资空间结构运行的系统性。 本文的工资空间结构研究可能对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边际贡献。比如,本文对新经济地理理论及工资空间结构的实证检验采用了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潜能为核心变量的线性分析仅构成了新经济地理学工资空间结构的间接证据,工资方程的非线性参数估计尽管提供了相关理论的直接证据,但这类研究不仅数量有限,深度也有待挖掘。再如,本文对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与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方向与区域分异规律。此外,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指出了新经济地理学核心模型的瑕疵。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空间经济理论提供了经验分析,便于对比不同理论元素对空间结构的塑造能力与适用性;而且也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经济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资空间结构 新经济地理学 市场潜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4
【目录】:
- 摘要2-7
- Abstract7-18
- 图表目录18-19
- 1 导论19-36
- 1.1 选题背景19-24
- 1.2 选题意义24-25
- 1.2.1 理论意义24-25
- 1.2.2 现实意义25
- 1.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25-27
- 1.3.1 研究视角25-26
- 1.3.2 研究方法26-27
- 1.4 论文结构安排27-30
- 1.4.1 研究目标27
- 1.4.2 研究内容安排27-28
- 1.4.3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28-30
- 1.5 可能的创新点30-31
- 1.6 概念界定31-36
- 1.6.1 工资31-33
- 1.6.2 空间结构33-34
- 1.6.3 工资空间结构34
- 1.6.4 市场潜能34-36
- 2 文献综述36-65
- 2.1 区位选择、集聚经济与工资空间结构的理论元素36-46
- 2.1.1 区位论与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元素37-40
- 2.1.2 集聚经济与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工资效应40-43
- 2.1.3 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思想43-46
- 2.2 市场潜能、空间关联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工资空间结构46-54
- 2.2.1 市场潜能与需求空间关联46-48
- 2.2.2 空间相互作用与经济系统演化48-50
- 2.2.3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要素价格空间分布模式50-54
- 2.3 市场潜能、线性分析与工资空间结构实证研究54-59
- 2.3.1 国外相关实证研究54-56
- 2.3.2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56-59
- 2.4 工资方程、非线性参数估计与工资空间结构实证分析59-62
- 2.5 总结与评述62-65
- 3 工资空间结构的事实描述65-80
- 3.1 工资增长的基本态势65-67
- 3.2 地区间工资差距的极值统计分析67-74
- 3.2.1 统计方法67-68
- 3.2.2 数据选取68-70
- 3.2.3 统计结果与分析70-74
- 3.3 地区间工资差距的离散趋势分析74-78
- 3.3.1 统计方法74-77
- 3.3.2 统计结果与分析77-78
- 3.4 本章小结78-80
- 4 工资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80-103
- 4.1 新古典理论框架下的工资决定及其空间分布80-89
- 4.1.1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工资的决定80-85
- 4.1.2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空间结构85-86
- 4.1.3 贸易与工资空间结构86-88
- 4.1.4 集聚经济与工资空间结构88-89
- 4.2 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工资的空间分布89-101
- 4.2.1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模型的结构与基本特征90-91
- 4.2.2 消费者的微观决策91-94
- 4.2.3 生产者的微观决策94-96
- 4.2.4 运输成本、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96-100
- 4.2.5 均衡条件下的工资空间结构分析100-101
- 4.3 本章小结101-103
- 5 工资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103-128
- 5.1 引言103-105
- 5.2 工资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市场潜能的分析105-119
- 5.2.1 市场潜能的计算105-108
- 5.2.2 模型设定与变量描述108-111
- 5.2.3 计量结果与分析111-119
- 5.3 工资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工资方程的参数估计119-126
- 5.3.1 模型设定119-121
- 5.3.2 计量结果与分析121-126
- 5.4 本章小结126-128
- 6 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128-146
- 6.1 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机制128-131
- 6.2 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基于市场潜能的分析131-139
- 6.3 工资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化:工资方程的参数估计139-145
- 6.4 本章小结145-146
- 7 工资空间结构的区域分异146-168
- 7.1 工资空间结构的区域分异机制146-150
- 7.2 经济区域范围的界定150-152
- 7.3 工资空间结构的区域分异:基于市场潜能的分析152-160
- 7.4 工资空间结构的区域分异:工资方程的参数估计160-167
- 7.5 本章小结167-168
- 8 结论、政策含义与理论展望168-186
- 8.1 基本结论总结168-171
- 8.2 政策含义171-181
- 8.2.1 工资空间结构与落后地区开发171-174
- 8.2.2 工资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74-178
- 8.2.3 工资空间结构与空间结构优化178-181
- 8.3 理论展望181-185
- 8.3.1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与新古典框架解释力的比较181-183
- 8.3.2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模型存在的瑕疵183-184
- 8.3.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的方向184-185
- 8.4 本文不足与完善空间185-186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186-187
- 参考文献187-195
- 后记195-1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璋;戚磊;;市场潜力、经济集聚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财经科学;2011年05期
2 王中华;王雅琳;赵曙东;;国际垂直专业化与工资收入差距——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3 桑瑞聪;王洪亮;;本地市场需求、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异[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4 李斌;胡昆鹏;;市场准入、对外开放与工资空间差异——基于入世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恬;兰宜生;;FDI对我国内资企业员工工资的影响——基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员工类型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5期
6 杨吾扬,梁进社;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J];地理学报;1987年03期
7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张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服务业[J];调研世界;2011年08期
8 汪建新;黄鹏;;结构调整、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工资差异[J];国际商务研究;2009年03期
9 汪建新;黄鹏;;对外开放与劳动分配比例: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07期
10 石风光;李宗植;;美国、日本区域协调发展改策实践及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工资空间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