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基于微观主体养老目的的生育与退休决策

发布时间:2017-04-29 07: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观主体养老目的的生育与退休决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育、退休、养老决策,是每个中国人都需要面对的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以往的研究非常丰富,研究视角遍及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是极为跨学科的主题。中国情境下的家庭代际关系蕴藏着巨大的研究空间,适合从经济效率、情感动机以及行为互动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本文力图打破传统研究范式,在微观主体生育与退休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框架中引入金融学、微观计量学、行为学等描述和分析方法,利用CHARLS数据库所提供的高质量微观数据,从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转移的视角出发,探究微观主体生育与退休决策背后的心理基础、行为动机和思维过程。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迁移与扩展,帮助本文刻画了依靠子女养老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主体基于子女教育投资风险所引致的家庭养老不确定性来评估生育数量和质量,使得单独二胎政策的影响有限;子女间养老责任的分散效应造成了家庭养老的不可靠性,可见多子不一定多福;当老年主体收入不足以维持自身消费时,有子女转移的主体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并且隔代抚育是主体在衣食无忧前提下对子女的一种辅助行为,延迟退休政策应考虑两者影响。中国社会目前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老龄人口数量攀升至1.37亿,占总人口比例突破10‰人口老龄化发展十分迅速,1953年至2010年间,我国人口总量增加了1.25倍,老龄人口数量却提升了3.53倍,并且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了人口出生率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使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育龄家庭生育意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高到低的根本性转变。这些因素导致少儿人口比例加速下滑,劳动年龄比重不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加剧老化。老龄化加剧造成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无力满足和维持巨大的养老需求;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方式至今仍是中国老年人主要依靠的养老方式,可以作为社会养老有益的补充,但在家庭结构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代际间互动关系的维系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受到挑战。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如“单独”二胎政策,以及正在酝酿之中的延迟退休政策,试图在制度层面上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压力,符合社会预期,可谓大势所趋。而落实到微观个体层面,每个个体可以利用制度提供的契机,重新思考如何整合家庭养老资源和发挥家庭养老功能,以创造改善养老处境的机会。本文之所以选择微观主体决策的视角切入,是因为宏观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与微观个体的激励相容。特别是像生育、退休这类与每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政策,能否给个体充分的选择权,是评价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准。另外,对微观个体决策的探究和把握,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政策实施的效果。本文借助于CHARLS数据库提供的微观数据,结合经济学、金融学、微观计量学和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切入视角,紧紧围绕家庭代际关系展开研究,通过对家庭代际转移模式、程度和效果的考察,深入剖析微观主体依靠子女来实现家庭养老功能的思维过程。研究在生育政策放松和退休政策改变的条件下,对家庭养老途径的考虑以及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程度如何影响主体生育数量决策和退休时点选择。本文核心章节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第3章基于养老视角,建立了微观主体的内生生育决策模型,探讨了收入水平、主体对家庭养老支持程度的预期及对教育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感知对其生育与教育决策的影响。结论表明:主体收入水平越高、预期家庭养老支持越多,就越倾向于生育更多子女和投资教育来养老;主体感知到较高的教育投资收益,生育意愿会更强烈,并会增加教育投资,但当其感知到较大的投资风险时,会降低教育投资水平。随后采用CHARLS数据验证了模型主要结论,结果反映了对教育回报等认知的异质性将直接影响主体是否选择多生育子女来养老。主体与子女代际之间的互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而子女之间的互动对主体养老影响研究比较匮乏。第4章利用2013年CHARLS全国追踪调查数据,对家庭中子女养老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引入子女间收入不均匀程度的度量,重点分析了子女之间的责任分散效应与合作加强效应。研究发现,兄弟姐妹间的养老行为存在责任分散作用,并对老年人获得子女养老支持的状况有重要影响。结果表明:首先,无论是从物质支持层面还是精神幸福感层面,子女之间的收入不均衡都会对父母养老造成负面影响。子女间收入不均衡会导致子女对父母经济转移的总量下降,表明了责任分散效应的存在。其次,子女数量越多,父母在物质支持上越有保障,但是对于精神层面的幸福感没有帮助。最后,子女收入总量越多,父母得到的养老转移越多,与此同时,会减少父母对于子女间收入不均衡的焦虑。宏观政策视角下对延迟退休的社会保障效应研究较为充分,但微观个体的退休时机决策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第5章基于微观个体,探析了隔代抚育与子女养老对主体退休决策的影响,并采用CHARLS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与传统认识不同,子女对主体进行净转移会延迟主体的退休时间,在主体经济条件不好时延迟效应加强;(2)与其他主体相比,需要照顾孙辈的主体倾向于提早退休;(3)综合考虑经济效应和时间效应,经济效应是造成主体延迟退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隔代抚育会提前主体退休年龄,而子女养老不会减弱主体的工作意愿,主体会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帮助子女分担抚育孙辈的压力。政府在未来应该加大对婴幼儿抚育、儿童学前教育等领域的投资与建设力度;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子女对其老年父母提供有益的家庭养老转移,从而有利于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改善老年人群的福利水平,帮助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保障压力。第3、4和5章是基于传统的经济学理性假设,从家庭养老角度出发,对微观主体的生育、退休等决策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基本采用静态的分析框架得到相关结论。第6章对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的非理性视角下的养老退休决策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总结,以便为未来的研究拓展思路。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以下几点:(1)第3章和第4章分别将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相关概念迁移到对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之中,体现出跨学科视角下学科间知识横向迁移的研究优势;(2)第4章将父母与子女群体之间纵向的代际关系进行拓展,通过打开子女群体“黑箱”,以探讨子女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对家庭代际间转移的影响,区别了子女间合作加强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由此展开了对于家庭养老可靠性的讨论;(3)第5章将隔代抚育和子女养老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对于退休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细致剖析,为预测延迟退休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审视视角。
【关键词】:家庭代际转移 生育数量决策 责任分散效应 退休决策 隔代抚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3.6;F249.2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4
  • 1 导论14-40
  • 1.1 选题背景14-33
  • 1.1.1 老龄化背景14-26
  • 1.1.2 政策背景26-33
  • 1.2 研究主题和具体研究内容33-35
  • 1.2.1 研究主题33-34
  • 1.2.2 具体研究内容34-35
  • 1.3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35-37
  • 1.3.1 研究目的35
  • 1.3.2 理论及实践意义35-36
  • 1.3.3 主要研究方法36-37
  • 1.3.4 研究思路37
  • 1.4 结构安排37-38
  • 1.5 创新点与不足38-40
  • 1.5.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38-39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39-40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40-55
  • 2.1 微观主体决策理论40-42
  • 2.1.1 研究必要性40-41
  • 2.1.2 从理性到非理性假设:微观研究视角的变迁41-42
  • 2.2 微观视角下家庭养老行为的研究述评42-51
  • 2.2.1 家庭养老的中国社会、文化基础及在养老意愿中的地位42-43
  • 2.2.2 家庭代际转移动机:父母与子女之间为何会发生代际转移?43-51
  • 2.3 基于养老目的的生育动机研究述评:子女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51-52
  • 2.4 基于养老目的的退休时机选择研究述评52-55
  • 2.4.1 影响退休决策的多种因素52-53
  • 2.4.2 代际关系对退休决策的影响53-55
  • 3 基于养老的生育决策:生育数量、质量与养老不确定性55-80
  • 3.1 放松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与问题提出55-56
  • 3.2 生育与养老决策:文献述评56-58
  • 3.2.1 生育动机相关研究56-57
  • 3.2.2 基于养老目的的生育决策研究57-58
  • 3.3 基于养老不确定性视角下的生育决策模型58-67
  • 3.3.1 建模思路及主要解决问题58-59
  • 3.3.2 模型框架基本设定59-61
  • 3.3.3 模型建立与求解61-62
  • 3.3.4 比较静态分析62-67
  • 3.3.5 模型结论及涵义67
  • 3.4 基于养老视角的生育决策的实证检验67-79
  • 3.4.1 样本选择与理论模型参数指标化处理方法68-69
  • 3.4.2 相关变量描述69-72
  • 3.4.3 教育投资回报特征认知对生育数量的影响——基于PSM方法72-75
  • 3.4.4 主体教育投资水平决策的影响因素75-79
  • 3.5 本章小结79-80
  • 4 基于家庭养老效果的生育决策:家庭养老的责任分散效应80-94
  • 4.1 问题提出80-81
  • 4.2 子女间养老互动行为的理论评析与研究假设81-84
  • 4.2.1 子女数量对家庭代际转移影响81-82
  • 4.2.2 子女养老行为的互动性研究82-84
  • 4.3 实证检验的数据来源、变量设定与描述统计84-86
  • 4.3.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84-85
  • 4.3.2 变量设定与描述统计85-86
  • 4.4 基于物质层面的子女收入不均衡对主体影响的实证分析86-90
  • 4.4.1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86-88
  • 4.4.2 回归结果分析88-90
  • 4.5 基于精神层面的子女收入不均衡对主体影响的实证分析90-93
  • 4.5.1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90
  • 4.5.2 回归结果分析90-93
  • 4.6 主要结论及启示93-94
  • 5 基于养老目的的退休决策:隔代抚育与子女养老的影响94-111
  • 5.1 问题提出94-95
  • 5.2 隔代抚育与子女养老影响退休年龄的内在机理95-98
  • 5.2.1 隔代抚育与退休年龄95-96
  • 5.2.2 子女养老与退休年龄96-98
  • 5.2.3 两者交互影响98
  • 5.3 隔代抚育与子女养老影响退休年龄的实证检验98-109
  • 5.3.1 样本选择、实证思路与变量设计98-103
  • 5.3.2 退休决策的事实特征103-106
  • 5.3.3 主体退休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106-109
  • 5.4 本章小结109-111
  • 6 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性的非理性退休决策分析:研究扩展111-123
  • 6.1 时间偏好不一致性:现象与主要研究问题111-119
  • 6.1.1 时间偏好理论的早期探索与传统研究框架111-113
  • 6.1.2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时间偏好理论113-117
  • 6.1.3 具体情境下的时间偏好不一致理论研究与应用117-119
  • 6.2 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性的退休与养老决策文献述评119-121
  • 6.2.1 理论研究进展119-120
  • 6.2.2 实证研究脉络120-121
  • 6.3 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性的非理性生育、退休、养老决策的研究展望121-123
  • 7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123-127
  • 7.1 研究结论123-124
  • 7.2 政策启示124-125
  • 7.3 研究展望125-12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27-128
  • 附录128-129
  • 参考文献129-144
  • 后记144-146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观主体养老目的的生育与退休决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4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