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

发布时间:2017-04-30 09:01

  本文关键词: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抗性项群的竞技过程存在直接的“攻防关系”,为获得比赛胜利,双方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又要最大限度的抑制对手。在自身、对手和竞赛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双方的竞技势能通常不会保持稳定,对比关系的变化会形成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把握各对抗性项群不同阶段“涨落”现象的表现特征、成像致因及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参赛认知水平,指导高水平竞技参赛,而且对于丰富竞技参赛理论具有积极的科学价值。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是参赛方的竞技势能在竞赛环境中发挥出的水平。其中,竞技势能是在比赛过程中,项目团队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和状态,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比赛中应对不同状况时的主观力量水平,,以及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能力与发挥组成。 2、从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征出发,提出了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该现象是指,在对抗性项目的比赛中,某一阶段双方竞技表现差距的大小,超过特定“阈值”的现象。 3、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观测指标与竞赛规则有关,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为单位时间内的得失分或有代表性的技战术指标;隔网对抗性项群为每局(盘)内得失分(局)结构;格斗对抗性项群为制胜时段或全场比赛得失分结构。 4、对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的考察包括普遍性特征、频数特征、时长特征、强度特征和时段特征。对抗性项群的“涨落”特征具有以下基本规律:同场对抗性项群“涨落”发生率为100%,高于其他项群;“涨落”绝对频数、相对频数、绝对时长、相对时长与比赛总时长相关;多分值计分项目的“涨落”强度高于单分值计分项目。在“涨落”时段方面,除无单次进攻时限的同场对抗性项目“涨落”与进球关系密切外,其余项群和项目获胜方的“潮涨”在每节(半场、每局)比赛前、中段出现,且早于“潮落”,同时末节(场末、局末)主要表现为“潮平”或“潮涨”。 5、以≥70%范围内的“涨落”绝对时长,和特定“阈强度值”为基础数据,可制定“涨落”现象的直观判断标准。本研究构建的判断标准,可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了解和把控比赛进程提供参考。 6、产生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赛双方竞技表现对比关系的变化引发双方竞技势能差值超过“均势阈值”。 7、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各阶段的主导因素具有相似性,每节或每局比赛开始的“潮涨”,主要是一方赛前技战术安排适当或主动变化,另一方应对不足、心理紧张、热身损耗等因素导致;由“潮平”转入“潮涨”主要是一方技术变化或过程变化,另一方技术受制导致。比赛后段由“潮落”转入“潮涨”主要是一方战术变化或发球变化,另一方技、战术受制导致,心理方面或情绪急躁或主观消极或注意分散,同时体能消耗等因素导致。 8、对抗性项群比赛中赛场应对的核心是“变化”,具体包括审时启变、察因应变、举优引变、出奇制变四项基本应对策略。 9、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的赛场应对,应以实现“潮涨”、避免“潮落”、打破“潮平”为基本策略,但有时也需从全局考虑做出阶段性调整。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上、下半时开局“潮涨”主要依靠技战术布置,其余主要表现为前段调整技术,后段调整战术;隔网对抗性项群基本局和赛点局A的调整应以减少主动失误,迫使对方失误为主,赛点局B和决胜局的关键时刻需要主动调整技战术控制场上局势;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应以增加反攻和防守反击为主,只有在临近比赛结束且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才采用主动进攻。 10、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包括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和运动员的自我调控。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应针对运动员的技战术使用、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体能状态,通过合理的语言方式,适时地采用暂停、换人和场外指导。运动员自我调控应在综合考量比赛进程和态势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突变技战术使用、破坏对方节奏等方式给予对方不适应,另一方面采用自我心理调整、加强队友交流、固定行为程序等方式提升本方的竞技势能。
【关键词】:对抗性项群 竞技表现 “涨落”现象 表现特征 致因分析 赛场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8.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1章 引言15-28
  • 1.1 选题依据15-17
  • 1.2 文献综述17-26
  • 1.2.1 有关对抗性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17-18
  • 1.2.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征研究18-21
  • 1.2.3 影响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变化的成因研究21-22
  • 1.2.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应对研究22-25
  • 1.2.5 文献综述小结25-26
  • 1.3 研究的任务26-27
  • 1.4 研究的意义27-28
  • 第2章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技术路线28-30
  • 2.1 研究对象28
  • 2.2 研究方法28-29
  • 2.2.1 文献资料法28
  • 2.2.2 录像解析法28
  • 2.2.3 数据分析法28-29
  • 2.2.4 个案分析法29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29-30
  • 第3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释义30-40
  • 3.1 几个相关概念的诠释30-35
  • 3.1.1 竞技能力及相关概念30-31
  • 3.1.2 竞技势能的构成31-33
  • 3.1.3 竞赛环境的构成33-34
  • 3.1.4 竞技表现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方式34-35
  • 3.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点35-38
  • 3.2.1 作用因素的复杂性与外在表现的可测量性35-36
  • 3.2.2 整体的波动性与阶段的稳定性36-37
  • 3.2.3 作用方式的多样性与调控手段的多重性37-38
  • 3.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释义38-39
  • 3.4 小结39-40
  • 第4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涨落”现象的观测指标及判别方法40-49
  • 4.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的获胜判别与计分方式40-43
  • 4.1.1 对抗性项群的获胜判别方式40-41
  • 4.1.2 对抗性项群的计分方式41-43
  • 4.1.2.1 限时计分与限数计分41-42
  • 4.1.2.2 分局计分与连续计分42
  • 4.1.2.3 得分计分与罚分计分42-43
  • 4.1.2.4 单分值计分与多分值计分43
  • 4.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观测指标43-44
  • 4.3 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特征类型及判定方法44-46
  • 4.3.1 普遍性特征44
  • 4.3.2 时间特征44-46
  • 4.3.2.1 频数特征45
  • 4.3.2.2 时段特征45-46
  • 4.3.2.3 时长特征46
  • 4.3.3 空间特征(强度特征)46
  • 4.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方法46-48
  • 4.5 小结48-49
  • 第5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49-105
  • 5.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50-70
  • 5.1.1 有单次进攻时限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51-61
  • 5.1.1.1 篮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52-59
  • 5.1.1.2 手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59-61
  • 5.1.2 无单次进攻时限的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61-70
  • 5.1.2.1 无单次进攻时限的同场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观测指标的选取61-64
  • 5.1.2.2 足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64-70
  • 5.2 格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70-90
  • 5.2.1 隔网对抗性项群不同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70-73
  • 5.2.2 隔网对抗性项群各单项间“涨落”特征的差异检验73-90
  • 5.2.2.1 隔网对抗性项目不同单项的差异性检验73-74
  • 5.2.2.2 隔网对抗性项群各项目的“涨落”特征比较74-78
  • 5.2.2.3 隔网对抗性项目不同局次的“涨落”特征78-90
  • 5.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的竞技表现的“涨落”特征90-101
  • 5.3.1 击打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90-98
  • 5.3.1.1 击打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90-92
  • 5.3.1.2 击打类子项群不同单项比赛中的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特征92-98
  • 5.3.2 扭摔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98-101
  • 5.4 小结101-105
  • 第6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致因分析105-173
  • 6.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影响因素105-108
  • 6.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竞技能力的变化108-164
  • 6.2.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的竞技能力因素结构108-111
  • 6.2.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111-142
  • 6.2.2.1 技战术能力对于不同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的作用等级111-113
  • 6.2.2.2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113-122
  • 6.2.2.3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122-138
  • 6.2.2.4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138-142
  • 6.2.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运动员的心理变化142-150
  • 6.2.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142-146
  • 6.2.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146-149
  • 6.2.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149-150
  • 6.2.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体能变化150-164
  • 6.2.4.1 同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150-156
  • 6.2.4.2 隔网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156-160
  • 6.2.4.3 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160-164
  • 6.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164-171
  • 6.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164-166
  • 6.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166-171
  • 6.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171
  • 6.4 小结171-173
  • 第7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173-221
  • 7.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基本因对策略173-179
  • 7.1.1 审时起变174-175
  • 7.1.2 察因应变175-177
  • 7.1.3 择优引变177-178
  • 7.1.4 出奇制变178-179
  • 7.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179-184
  • 7.2.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179-181
  • 7.2.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181-183
  • 7.2.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183-184
  • 7.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184-189
  • 7.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185-186
  • 7.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186-189
  • 7.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189
  • 7.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方式189-219
  • 7.4.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途径189-195
  • 7.4.1.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190-192
  • 7.4.1.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192-195
  • 7.4.2 集体球类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195-209
  • 7.4.2.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195-208
  • 7.4.2.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208-209
  • 7.4.3 格网对抗性项群(除排球)比赛中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209-217
  • 7.4.3.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209-214
  • 7.4.3.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214-217
  • 7.4.4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217-219
  • 7.4.4.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217-218
  • 7.4.4.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218-219
  • 7.5 小结219-221
  • 第8章 结论221-224
  • 参考文献224-235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活动参与情况235-236
  • 致谢236-2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波,郑颐乐;田径快速力量性项目比赛竞技能力表现特征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金宜亨;再认识篮球比赛节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郑晓鸿;论“竞技节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刘建和;运动竞赛学:现状与重点关注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6 陈易章,侯会生,李凤桥,徐昆;足球比赛中失球时间特征的心理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7 金加升;现代篮球比赛过程阶段划分及其一般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8 余长青;;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不良心理的成因及其调控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9 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理论与应用成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宗浩;;集体同场对抗类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群特征、核心竞技能力及其制胜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熊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张雅h

本文编号:336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6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b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