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本质及其现实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3:15
本文关键词:幸福的本质及其现实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一直在探寻幸福,追求幸福。每个人都盼望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关幸福的问题又始终困扰着人们。因此,研究幸福必须对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作出回应。 首先,有关幸福的“四大”问题:一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究竟是道德还是幸福。本文认为,只有幸福才有资格戴上人生终极目的这顶桂冠,道德则居于从属地位,它只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手段;二是人们对幸福的概念有不同见解。关于幸福的概念有“满足说”、“快乐说”、“自我实现说”、“意义说”,等等,不一而足。但关于幸福概念的争论在理论上最后主要归结到幸福“快乐论”和幸福“实现论”两大派别。这两种观点看似难以调和,但解决它们之间矛盾可以借助“好生活”作为媒介予以超越。因为,幸福实际上是人们先经过感受,继而进行判断、反思得出正向阈值后的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产生幸福的感受是来自于“好生活”,而“好生活”要保证人们置身其中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据此,人们在实际感受幸福时,应存在一个递进链条:好生活(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苦乐的正向阈值→幸福;三是关于幸福的寓所也存在争议。有人主张幸福在现实世界,也有人声称在天堂,还有人主张幸福在心,等等。但幸福只能是寓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之处;四是有关实现幸福的途径也是观点迥异。基督教幸福观认为想要幸福就好好地在人间赎罪,因为人是有原罪的,赎罪之后就可以到天堂享受幸福。中国道家的幸福观是顺应天道,推崇合于自然、清静无为的幸福,等等,但实际上实现幸福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径,那就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准备条件,并努力实现两者的统一。 其次,幸福观、幸福感以及幸福指数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幸福观、幸福感以及幸福指数都是围绕着幸福而产生的概念,理解它们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实现幸福。幸福观是人们对何谓幸福以及如何实现幸福的基本态度和总的看法。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多种幸福观:显性主流的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隐性的幸福观有享乐主义幸福观、消费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的幸福观、拜金主义幸福观等。当前,有些人的幸福观存在误区,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幸福观对幸福感有决定性影响。同种境况,持有不同幸福观的人可能幸福感受不同。此外,影响幸福感还包括人格、健康、年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幸福指数是对幸福感的量化。以现有的科学技术,人类还无法对人的幸福感进行精确量化,只是个体自身凭借自己的感觉大致判断自己是否幸福。但由于目前人类无法找到其他更好的手段来描述幸福感,所以幸福指数还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为幸福指数尽管不完全科学,但毕竟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从幸福指数上看,当前国人的幸福指数不高,主要原因有:浅层原因有国人富裕之后感到困惑、“三难”(房子、教育、医疗)问题让其不幸福、生态环境使其不幸福;深层原因是社会支持系统动摇、传统优秀品质被消解、幸福思想异化、社会存在不公平、人们的不安全感加剧。 最后,研究幸福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实现幸福。这就需要为实现幸福准备所需的必备条件。要实现幸福,作为幸福的主体——人必须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注重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幸福感知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要生活在幸福社会之中。幸福社会应是政治民主、经济繁荣且可持续发展、法制健全、文化健康、社会和谐,秩序稳定、环境生态。所以,建构幸福社会必须发展经济,为幸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维护公平正义,使幸福社会保持恒久稳定;建设幸福文化,为幸福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建设生态文明,为幸福社会创造美丽空间;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使弱势群体也能在幸福社会幸福生活。
【关键词】:幸福 幸福观 幸福感 幸福指数 幸福人 幸福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1章 导论12-26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2-14
- 1.1.1 研究的背景12-13
- 1.1.2 研究的意义13-14
- 1.2 研究的整体状况与述评14-23
- 1.2.1 研究的整体状况14-15
- 1.2.2 研究的述评15-23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3-24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23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23-24
- 1.4 研究的问题与创新24-26
- 1.4.1 研究的主要问题24-25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25-26
- 第2章 幸福追问26-54
- 2.1 人生终极目的之问26-29
- 2.2 幸福价值之思29-31
- 2.2.1 幸福的终极价值29-30
- 2.2.2 幸福的动力价值30-31
- 2.3 幸福概念之辩31-37
- 2.3.1 幸福概念的模糊性31-32
- 2.3.2 幸福“满足说”及“快乐说”的悖论32-34
- 2.3.3 幸福“实现说”的困境34-35
- 2.3.4 幸福概念的最终确证35-37
- 2.4 幸福在苦乐之后和主客观结合之处37-43
- 2.4.1 幸福在快乐之后38-39
- 2.4.2 幸福在痛苦之后39-40
- 2.4.3 幸福在主客观结合之处40-43
- 2.5 幸福概念的理论之争与超越43-48
- 2.5.1 “快乐论”和“实现论”之争43-46
- 2.5.2 幸福概念的理论之超越46-48
- 2.6 幸福的本质与特征48-54
- 2.6.1 幸福是感受和反思的统一49
- 2.6.2 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49-50
- 2.6.3 幸福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50-51
- 2.6.4 幸福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51-52
- 2.6.5 幸福是变动和平衡的统一52-54
- 第3章 幸福观与幸福感54-84
- 3.1 幸福观54-61
- 3.1.1 西方幸福观的内在逻辑54-56
- 3.1.2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互补56-57
- 3.1.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高屋建瓴57-58
- 3.1.4 当前国人幸福观的多元并存58-60
- 3.1.5 当前国人幸福观存在的主要误区60-61
- 3.2 幸福感61-68
- 3.2.1 幸福和幸福感的关系61-62
- 3.2.2 幸福感与幸福观的关系62-63
- 3.2.3 幸福感的特性63-64
- 3.2.4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64-68
- 3.3 幸福感研究的相关理论68-71
- 3.3.1 社会比较理论68
- 3.3.2 适应理论68-69
- 3.3.3 目标理论和期望值理论69-70
- 3.3.4 动力平衡理论70
- 3.3.5 特质理论与状态理论70-71
- 3.4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71-84
- 3.4.1 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71-73
- 3.4.2 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73-84
- 第4章 国人幸福指数84-102
- 4.1 幸福指数84-87
- 4.1.1 人类对幸福量化的求索历程84-86
- 4.1.2 对幸福指数的反思86-87
- 4.2 当前国人幸福指数现状87-88
- 4.3 国人幸福指数不高的浅层原因88-94
- 4.3.1 富裕后的困惑88-90
- 4.3.2 “三难”问题让人不幸福90-93
- 4.3.3 生态环境让国人不幸福93-94
- 4.4 国人幸福指数不高的深层原因94-102
- 4.4.1 社会支持系统动摇95-96
- 4.4.2 传统优秀品质被消解96
- 4.4.3 幸福思想异化96-97
- 4.4.4 社会存在不公平97-100
- 4.4.5 不安全感加剧100-102
- 第5章 幸福的现实建构102-131
- 5.1 “幸福人”假设的可行性102-105
- 5.1.1 “经济人”假设102-103
- 5.1.2 “道德人”假设103-104
- 5.1.3 “政治人”假设104
- 5.1.4 “幸福人”假设104-105
- 5.2 “幸福人”的现实建构105-115
- 5.2.1 拥有正确的幸福观107-108
- 5.2.2 具有高尚的道德,注重修身养性108-109
- 5.2.3 保持身心健康109-112
- 5.2.4 具有幸福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112-115
- 5.3 幸福社会的现实建构115-131
- 5.3.1 幸福社会的建构者116-120
- 5.3.2 幸福社会建构的目标120-125
- 5.3.3 幸福社会建构的基本举措125-131
- 结语与展望131-133
- 致谢133-135
- 参考文献135-13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年08期
2 王艳菊;;论幸福作为核心终极价值[J];中国德育;2008年02期
3 刘芳;;幸福感研究综述[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1期
4 陈湘舸;杜敏;;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詹世友;王涵林;;论正义与好生活观念的关联方式——兼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7 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年01期
8 顾智明;道德是使人获得幸福的源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9 宋言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林永鸿;论西方快乐论道德观的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幸福的本质及其现实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