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17:42
进入21世纪以来,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泛滥,给世界各国的安全与和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危害,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加强了立法工作,也加强了反恐的国际合作,并加大预防和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力度。我国也顺势而为,1997年在刑法典中设立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在《刑法修正案(三)》中增设了一系列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罪名,也出现“恐怖活动犯罪”的概念,为进一步打击恐怖活动犯罪提供了法律的保障。2009年7.5事件发生后,我国恐怖活动犯罪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暴力恐怖活动犯罪频发,造成的影响范围扩大、社会危害及影响也日益增大,给打击恐怖活动犯罪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反恐形势,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怖主义法》)出台,为我国打击恐怖主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年《刑法修正案(九)》颁布,为打击恐怖活动犯罪完善了最后的屏障,该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就是增加了与恐怖主义有关的罪名,而这些增加的罪名与传统的观念中的恐怖活动犯罪有所区别。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开启了本文的研究,本文立足于现有的法律规范...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创新
第一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概述
第一节 恐怖主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恐怖主义概念的学理争议
二、法律法规中的恐怖主义及评析
三、本文的观点
第二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概念的提出
一、非暴力恐怖活动犯罪定义的现实必要性
二、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类型及特征
一、信息网络类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
二、经济金融类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
第二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现有规范考察
第一节 国际公约中非暴力型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规范
一、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的非暴力恐怖活动犯罪
二、联合国《制止向恐怖主义组织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
三、金融特别工作组制定的《金融反恐特别建议》《反恐怖融资9项特别建议》
四、上海合作组织《反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第二节 各国法律中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规范考察
一、美国《爱国者法》
二、英国系列反恐立法
三、德国反恐立法
四、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法》
第三节 我国《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
一、《反恐怖主义法》
二、《刑法》中的非暴力恐怖主义规范考察
第三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传统刑法理念与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
一、传统刑法理论之解读
二、传统刑法理论解决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之困境
第二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与敌人刑法观
一、敌人刑法观解读
二、敌人刑法观之批判与回应
三、敌人刑法作为暴力恐怖活动犯罪之理论基础的理性探讨
第三节 非暴力型恐怖主义犯罪与风险刑法
一、风险刑法之概念解读
二、风险刑法观的批判与回应
三、风险刑法理论之于非暴力型恐怖主义犯罪
第四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的关键要义
第一节 法益的侵害还是规范的违反
一、法益侵害说基本内涵
二、法益的机能
三、规范违反说的基本内涵
四、二者选择之路径
第二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之本质在于法益保护
一、刑法规制犯罪的几种价值衡量
二、法益保护对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法益保护视角下当前相关犯罪刑法规制的偏差与错位
一、区分恐怖主义犯罪与普通的刑事犯罪
二、现行刑法“恐怖活动犯罪”法益之检讨
三、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国家安全法益之确立
第四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保护法益的重新选择
一、抽象危险犯的基本问题
二、不得已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不得已原则与非暴力恐怖主义犯罪
四、协调的路径
第五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
第一节 我国现有刑事反恐法律体系
一、我国反恐立法之演进
二、我国反恐怖主义刑事立法特征
第二节 现有反恐法律之间衔接的缺陷
一、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的衔接出现错位
二、《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的法律术语不协调
三、专门概念模糊不清
第三节 我国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立法模式及罪名体系的缺陷
一、立法模式缺乏系统性
二、罪名设置不够严密
第四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罚配置的缺陷
一、缺乏刑法总则的衔接
二、刑罚配置不合理
第六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规制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传统刑事立法基本理念之坚守
一、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事立法人权保护理念的坚守
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坚守
第二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罪名体系的格局设计
一、规范反恐刑法体系中的专门术语
二、刑法规制模式的选择
三、增加非暴力型恐怖主义犯罪的罪名
四、调整刑罚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379446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创新
第一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概述
第一节 恐怖主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恐怖主义概念的学理争议
二、法律法规中的恐怖主义及评析
三、本文的观点
第二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概念的提出
一、非暴力恐怖活动犯罪定义的现实必要性
二、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类型及特征
一、信息网络类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
二、经济金融类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
第二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现有规范考察
第一节 国际公约中非暴力型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规范
一、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的非暴力恐怖活动犯罪
二、联合国《制止向恐怖主义组织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
三、金融特别工作组制定的《金融反恐特别建议》《反恐怖融资9项特别建议》
四、上海合作组织《反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第二节 各国法律中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的规范考察
一、美国《爱国者法》
二、英国系列反恐立法
三、德国反恐立法
四、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法》
第三节 我国《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
一、《反恐怖主义法》
二、《刑法》中的非暴力恐怖主义规范考察
第三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传统刑法理念与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
一、传统刑法理论之解读
二、传统刑法理论解决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之困境
第二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与敌人刑法观
一、敌人刑法观解读
二、敌人刑法观之批判与回应
三、敌人刑法作为暴力恐怖活动犯罪之理论基础的理性探讨
第三节 非暴力型恐怖主义犯罪与风险刑法
一、风险刑法之概念解读
二、风险刑法观的批判与回应
三、风险刑法理论之于非暴力型恐怖主义犯罪
第四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的关键要义
第一节 法益的侵害还是规范的违反
一、法益侵害说基本内涵
二、法益的机能
三、规范违反说的基本内涵
四、二者选择之路径
第二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之本质在于法益保护
一、刑法规制犯罪的几种价值衡量
二、法益保护对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法益保护视角下当前相关犯罪刑法规制的偏差与错位
一、区分恐怖主义犯罪与普通的刑事犯罪
二、现行刑法“恐怖活动犯罪”法益之检讨
三、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国家安全法益之确立
第四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保护法益的重新选择
一、抽象危险犯的基本问题
二、不得已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不得已原则与非暴力恐怖主义犯罪
四、协调的路径
第五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
第一节 我国现有刑事反恐法律体系
一、我国反恐立法之演进
二、我国反恐怖主义刑事立法特征
第二节 现有反恐法律之间衔接的缺陷
一、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的衔接出现错位
二、《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的法律术语不协调
三、专门概念模糊不清
第三节 我国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立法模式及罪名体系的缺陷
一、立法模式缺乏系统性
二、罪名设置不够严密
第四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罚配置的缺陷
一、缺乏刑法总则的衔接
二、刑罚配置不合理
第六章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规制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传统刑事立法基本理念之坚守
一、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刑事立法人权保护理念的坚守
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坚守
第二节 非暴力型恐怖活动犯罪罪名体系的格局设计
一、规范反恐刑法体系中的专门术语
二、刑法规制模式的选择
三、增加非暴力型恐怖主义犯罪的罪名
四、调整刑罚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379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7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