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伦特的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
发布时间:2021-09-11 11:22
汉娜·阿伦特,美籍德裔犹太人,在20世纪独特的时代背景下,这个身不由己的身份让她在二战时期的德国经历了苦难。她躲过了屠杀、躲过了战乱、经历了漂泊,却没有因这个世界的丑陋不堪而感到绝望。阿伦特把对世界、对世人之爱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共同融入到她的思想理论中,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她所思考的是史上最令人恐怖的政治经验——极权主义,面对这样的政治事件,她呼吁人们不要独善其身,也不要与魔鬼共舞,而要人人觉悟,以内在政治实践能力为根基共建人类平等联合体。论文首先讨论了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的理论起源,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到“奥古斯丁爱的理念”再到“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层层揭示人作为政治存在具有的本性能力。其次,探究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的逻辑结构。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现现象学中归结出“政治经验体验”概念,作为思考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方法论;从历史叙事能力和古希腊政治经验想象力中归结出“整全性行动能力”概念,作为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纯粹形式;从合乎良知的交往意识与合乎德性的公共意志中归结出“人类共在意识”概念,作为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范导性原则;用三个概念来理解阿伦特消解传统政治哲学理性抽象思维对现实政治生活的...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文章结构
第一章 阿伦特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的理论起源
1.1 合乎人之价值的行动能力——阿伦特对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思考
1.1.1 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思考
1.1.2 意识形态的实质与“无依托的”思维方式
1.1.3 以“合乎人之价值的”行动能力推动人类共在
1.2 人类被给定的存在能力——重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实践概念
1.2.1 阿伦特继承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发生场域及具体形式
1.2.2 批判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中的自然目的论
1.2.3 重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实践概念
1.3 世界性与人性携手并行——阿伦特诠释奥古斯丁爱的理念
1.3.1“对世界之爱”与“世界的梳离”之间的矛盾
1.3.2 对奥古斯丁爱之理念的反思
1.3.3 恢复人之主体性原则
1.3.4 以友爱通向“对世界的爱”
1.4 思维与意志之后——基于康德审美概念的判断力
1.4.1 思维能力不能与政治行动勾连
1.4.2 意志能力不能与政治行动勾连
1.4.3 判断力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
第二章 阿伦特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的逻辑展开
2.1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的思维方法——重释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现现象学
2.1.1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现现象学
2.1.2 阿伦特以“形式显现”为根基,提出“政治经验体验”
2.1.3 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实践转向
2.2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纯粹形式:具有整全性的行动能力
2.2.1 基于剧场隐喻的历史叙事能力
2.2.2 基于古希腊政治经验的想象力
2.2.3 基于叙事能力和想象力而形成的整全性行动
2.3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范导性原则——人类共在意识
2.3.1 行动者进行政治行动的两种思辨取向
2.3.2 与行动相应的内在精神活动
2.3.3 人类共在意识的作用
第三章 以内在政治实践能力促成平等联合体
3.1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最终指向——平等联合体的构建
3.1.1 古典共和主义中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
3.1.2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
3.1.3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促使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融合
3.1.4 在融合中生成平等联合体
3.2 阿伦特的平等联合体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比较
3.2.1 关于“平等联合体”与“人的真正共同体”
3.2.2 阿伦特与马克思理解政治自由的不同方式
3.2.3 以人类共同价值反对全球霸权
3.3 人性与人类社会秩序之间的纽带:相互承认和人类团结
3.3.1 普遍人性与人类社会秩序构建原则
3.3.2 解构普遍人性概念以相互承认和人类团结为构建原则
3.3.3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理论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做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由观念的四个区分[J]. 王福生. 哲学研究. 2015(04)
[2]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内在结构[J]. 王福生.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6)
[3]超越现代性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与阿伦特[J]. 白刚. 人文杂志. 2013(01)
[4]哲学与政治的张力——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J]. 白刚.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1)
[5]论政治思想史的诠释学性质[J]. 王寅丽.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2)
[6]自由、财产权与正义——从洛克、黑格尔到马克思[J]. 王福生. 长白学刊. 2012(01)
[7]劳动、革命与自由——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J]. 白刚.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5)
[8]阿伦特与马克思:解释的和批判的政治哲学[J]. 王寅丽.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5)
[9]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J]. 白刚.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4)
[10]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J]. 白刚.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1)
博士论文
[1]行动何以可能?[D]. 张静.吉林大学 2016
[2]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 马成慧.黑龙江大学 2014
[3]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 马吉芬.黑龙江大学 2011
[4]政治审美化[D]. 李晓勇.吉林大学 2011
[5]回到前哲学的政治[D]. 李志军.吉林大学 2010
[6]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D]. 孙磊.复旦大学 2006
[7]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 王寅丽.复旦大学 2006
[8]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 王福生.吉林大学 2004
[9]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 张盾.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9290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文章结构
第一章 阿伦特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的理论起源
1.1 合乎人之价值的行动能力——阿伦特对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思考
1.1.1 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思考
1.1.2 意识形态的实质与“无依托的”思维方式
1.1.3 以“合乎人之价值的”行动能力推动人类共在
1.2 人类被给定的存在能力——重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实践概念
1.2.1 阿伦特继承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发生场域及具体形式
1.2.2 批判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中的自然目的论
1.2.3 重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实践概念
1.3 世界性与人性携手并行——阿伦特诠释奥古斯丁爱的理念
1.3.1“对世界之爱”与“世界的梳离”之间的矛盾
1.3.2 对奥古斯丁爱之理念的反思
1.3.3 恢复人之主体性原则
1.3.4 以友爱通向“对世界的爱”
1.4 思维与意志之后——基于康德审美概念的判断力
1.4.1 思维能力不能与政治行动勾连
1.4.2 意志能力不能与政治行动勾连
1.4.3 判断力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
第二章 阿伦特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的逻辑展开
2.1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概念的思维方法——重释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现现象学
2.1.1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现现象学
2.1.2 阿伦特以“形式显现”为根基,提出“政治经验体验”
2.1.3 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实践转向
2.2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纯粹形式:具有整全性的行动能力
2.2.1 基于剧场隐喻的历史叙事能力
2.2.2 基于古希腊政治经验的想象力
2.2.3 基于叙事能力和想象力而形成的整全性行动
2.3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范导性原则——人类共在意识
2.3.1 行动者进行政治行动的两种思辨取向
2.3.2 与行动相应的内在精神活动
2.3.3 人类共在意识的作用
第三章 以内在政治实践能力促成平等联合体
3.1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的最终指向——平等联合体的构建
3.1.1 古典共和主义中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
3.1.2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
3.1.3 内在政治实践能力促使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融合
3.1.4 在融合中生成平等联合体
3.2 阿伦特的平等联合体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比较
3.2.1 关于“平等联合体”与“人的真正共同体”
3.2.2 阿伦特与马克思理解政治自由的不同方式
3.2.3 以人类共同价值反对全球霸权
3.3 人性与人类社会秩序之间的纽带:相互承认和人类团结
3.3.1 普遍人性与人类社会秩序构建原则
3.3.2 解构普遍人性概念以相互承认和人类团结为构建原则
3.3.3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理论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做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由观念的四个区分[J]. 王福生. 哲学研究. 2015(04)
[2]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内在结构[J]. 王福生.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6)
[3]超越现代性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与阿伦特[J]. 白刚. 人文杂志. 2013(01)
[4]哲学与政治的张力——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J]. 白刚.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1)
[5]论政治思想史的诠释学性质[J]. 王寅丽.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2)
[6]自由、财产权与正义——从洛克、黑格尔到马克思[J]. 王福生. 长白学刊. 2012(01)
[7]劳动、革命与自由——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J]. 白刚.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5)
[8]阿伦特与马克思:解释的和批判的政治哲学[J]. 王寅丽.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5)
[9]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J]. 白刚.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4)
[10]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J]. 白刚.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1)
博士论文
[1]行动何以可能?[D]. 张静.吉林大学 2016
[2]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 马成慧.黑龙江大学 2014
[3]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 马吉芬.黑龙江大学 2011
[4]政治审美化[D]. 李晓勇.吉林大学 2011
[5]回到前哲学的政治[D]. 李志军.吉林大学 2010
[6]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D]. 孙磊.复旦大学 2006
[7]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 王寅丽.复旦大学 2006
[8]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 王福生.吉林大学 2004
[9]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 张盾.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92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9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