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2 08:29
  民主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共通价值目标,人类文明在砥砺向前的进程中以政治文明作为其核心要素。人类自古希腊开始就从多重视角致力于将民主的涵义做一个精准的解读,然而民主的内核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人民的政权、多数人的统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主的呈现形式有所不同。在漫长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选举民主自站上西方民主政治舞台之日起,就迅速融入规模庞大、事务繁杂的现代国家。在实际运行进程中,选举民主逐步暴露出天然劣势,注重民主准入步骤却忽略民主决策进程,施政方略的周期性更迭耗费了高昂的社会运转成本,倾轧式选战放大了国内族群、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问题。协商民主在批判选举民主弊端的基础上复兴,政党协商因其聚合功效更处于显要位置。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民主政治理论,扬弃了人类社会一切政治文明成果,吸收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统一战线思想与多党合作理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列宁在领导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付诸实践,开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协商的先河,东欧地区四个国家也对政党协商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认识视角的单一性并且未能处理好同其他党派关系,原苏东地区国家的政党协商以失败告终。政党协商在中...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理论意义
            1.1.2.1 有助于从政党这个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1.1.2.2 有助于推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研究
            1.1.2.3 有助于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发展的规律
        1.1.3 实践意义
            1.1.3.1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内容和形式
            1.1.3.1 通过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故事,向世界传达中国的立场、声音,增进“四个自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有关政党政治的研究
            1.2.1.1 政党制度
            1.2.1.2 政党与民主关系
            1.2.1.3 政党关系
        1.2.2 有关协商民主的研究
            1.2.2.1 协商民主的缘起及远景
            1.2.2.2 协商民主的定义及特性
            1.2.2.3 中外协商民主的差异及关联
            1.2.2.4 协商民主的功用及路径
        1.2.3 有关政党协商的研究
            1.2.3.1 政党协商的介质及实质
            1.2.3.2 政党协商的特性及价值
            1.2.3.3 政党协商的运行体系及前景
        1.2.4 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方面
        第二、研究内容方面
        第三、研究应用方面
第2章 政党政治与政党协商
    2.1 民主政治的兴起与政党政治的发展
        2.1.1 民主政治的兴起
        2.1.2 政党政治的发展
    2.2 民主政治中的选举和协商
        2.2.1 选举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2.2.2 协商民主的复兴
        2.2.3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2.3 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
        2.3.2 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2.4 西方多党制条件下的政党协商
        2.4.1 西方国家政党协商的方式和途径
        2.4.2 西方国家政党在竞争与协商上的特性
第3章 国际共运史上的政党协商及其经验教训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多党合作理论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3.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多党合作理论
    3.2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政党协商思想及其嬗变、影响
        3.2.1 十月革命前列宁的政党协商思想
        3.2.2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政党协商思想
        3.2.3 列宁政党协商思想嬗变的原因及影响
    3.3 东欧四国的政党协商
        3.3.1 东欧四国政党协商的政治基础
        3.3.2 东欧四国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
    3.4 国际共运史上政党协商的主要教训
        3.4.1 无产阶级政党对政党协商的认识视角还较单一
        3.4.2 无产阶级政党未能在协商合作中处理好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第4章 中国政党协商的历史回顾
    4.1 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
        4.1.1 近代政党的缘起及党争
        4.1.2 多党轮替制不适宜近代中国国情
    4.2 民主革命时期的政党协商
        4.2.1 大革命时期的政党协商
        4.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党协商
        4.2.3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党协商
        4.2.4 解放战争时期的政党协商
    4.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党协商
        4.3.1 建国初期的政党协商
        4.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党协商
    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时代的政党协商
        4.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政党协商的新局面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党协商的新发展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理论之维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核心主题与逻辑起点
        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核心主题
        5.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逻辑起点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范畴
        5.2.1 领导与合作
        5.2.2 执政与参政
        5.2.3 共识与监督
        5.2.4 共建与共享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基本论断
        5.3.1 特有形式论
        5.3.2 主体责任论
        5.3.3 整合力量论
        5.3.4 规范建设论
        5.3.5 民主决策论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科学性
        5.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来源于实践
        5.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是开放、发展的学说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文化之维
    6.1 破除不合时宜的“斗争哲学”
        6.1.1 “斗争哲学”的本意及其扭曲
        6.1.2 “斗争哲学”对政党协商的消极影响
        6.1.3 把握新时代“伟大斗争”在政党协商的运用
    6.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2.1 和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
        6.2.2 中庸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
        6.2.3 民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
    6.3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文化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6.3.1 政党协商的中国特色
        6.3.2 政党协商的国际比较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制度之维
    7.1 基本制度上的国家法律、政党政策与政协章程之三位一体
        7.1.1 国家法律规范
        7.1.2 政党政策规范
        7.1.3 政协规章制度
    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组织结构
        7.2.1 人民政协的组织建设
        7.2.2 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
    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组织行为及过程
        7.3.1 政党协商的程序
        7.3.2 政党协商的途径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实践之维
    8.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党协商
        8.1.1 政党协商促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8.1.2 政党协商彰显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显著特色
    8.2 执政党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政党协商
        8.2.1 执政党能力建设与政党协商
        8.2.2 政党协商促进执政党动员群众有序政治参与
    8.3 参政党积极参政议政中的政党协商
        8.3.1 参政党参与政党协商的内涵
        8.3.2 参政党参与政党协商的内容与实践
            8.3.2.1 大政方针
            8.3.2.2 法律法规
            8.3.2.3 重要人事
            8.3.2.4 重要事务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成就及其机遇、挑战
    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历史性成就
        9.1.1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9.1.2 发展人民民主
        9.1.3 实现政治稳定
    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面临的机遇
        9.2.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2.2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9.2.3 以新型政党制度建设为世界政党政治贡献新的方案
    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面临的挑战
        9.3.1 世界政党政治变化发展
        9.3.2 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发展
        9.3.3 政党协商运行机制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党协商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的政党协商:实践、挑战与前景[J]. 陈家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政党协商:价值意蕴·挑战·发展方向[J]. 资金议.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01)
[3]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的回顾与反思[J]. 林怀艺,于俊.  理论探讨. 2016(05)
[4]政党协商的瓶颈突破与深入推进研究[J]. 万小艳.  湖湘论坛. 2016(05)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J]. 林怀艺.  社会科学研究. 2016(04)
[6]建国初期中国特色政党协商评述与鉴迪[J]. 王轲,林怀艺.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7]政党协商:契合中国民主政治需求的制度安排[J]. 陈朋.  红旗文稿. 2016(08)
[8]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问题及优化——杭州市政协的实践与探索[J]. 顾建军,王柳,曹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6(02)
[9]政党协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方敏,王宇辰,谭小龙.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4)
[10]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分层建构[J]. 金太军,张振波.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2)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D]. 耿百峰.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公民精神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D]. 张镇镇.上海大学 2010
[3]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与中国社会整合[D]. 杨立志.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D]. 童庆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研究[D]. 刘洁.吉林大学 2008
[6]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与演变[D]. 钟德涛.华中师范大学 2007
[7]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创峰.中共中央党校 2006



本文编号:3393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93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b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