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11:31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所有完成了这种过渡的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困扰。对中国来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可雇佣性技能的开发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战略思维,是近年来许多国家着力提高就业率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视角之一。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一词首先由英国学者Beveridge在1909年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继而,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劳动力市场的各种人群中。从国内已有的文献研究发现,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有三个结论得到了普遍认同,即(1)应该开发可雇佣性技能;(2)在高等教育中可雇佣性技能可以被有效开发;(3)可雇佣性技能一旦被开发,就能迁移到就业中。这明确了大学生接受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的必要性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在开发可雇佣性方面的重要地位。本研究在以上基本前提条件下展开,并提出了如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虽然很多研究者总是说“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也有研究者从组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的有效性角度,衡量其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但是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与就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正向...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研究技术路线??5??
高等教育乾构??可ft伺性开发活动??Vi??可4仴性技飴??就???图2-1投入-产出模式??资料来源:Harvey?L,Defining?and?Measuring?Employability.Quality?in?Higher??Education,2001,vol.7(2):?102??(二)哈维(Harvey)等的开发模式??哈维(Harvey)等的开发模式(见图2-2)比投入-产出模式更为完整,该模??式认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目标就是要提供学生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要实现??学生的终生发展。将学生的培养与获取适合的岗位联系在一起,学生必须通过选??择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幵发活动,通过教学的形式,来实现可雇??佣性技能属性的开发;自我晋升和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开发;主动学习的开发意??愿。毕业生可以通过附加课程经验,来共同参与到学校幵展的人学生可雇佣性活??25??
.J?——???i??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社ffl活动、社会实践、实4丨:.作^>4^—?职*决策?i?;??^??|?;?f? ̄ ̄?i?<????^?1?Z?I?'」?;;??教研或留学^?在校本科生就业能力?雇+:招騁评价体系??nt?—?I— ̄?1——厂???j??\s^合要求?不符合要求?提升???^'?__?j?[???]?[???顺W就业/成功创#?中业即失业?实jJ.ifliJll?? ̄ ̄1? ̄ ̄ ̄f??图2-4中国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模式??国内的研究更多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的,并普遍认为,大学生可雇佣性幵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宋国学、谢晋宇(2006)认为,应该注意在课程中嵌入可雇佣??性的培养。朱新秤(2009)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汪霞课题组(2012)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分析,认为可从摩??擦性失业问题、技术性失业问题、搜寻能力问题和外部管制问题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强化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联系、优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完??善就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以及加强课程体系改革的政策力度来调整高校课??程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曾红权(2015)认为可雇佣性的开发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能力的提升及个人特质的升华,与知识的获取相比,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及品质的升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而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本质和主旨,也正能汲取现有可雇佣性开发模式??1朱新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职成本、就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Mycos就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孙俊华.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05)
[2]我国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模式的构建[J]. 曾红权.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05)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及其反思[J]. 张红霞,吕林海,余秀兰. 阅江学刊. 2014(05)
[4]男女平等就业:多视角的解读与比较[J]. 余秀兰. 江淮论坛. 2014(05)
[5]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J]. 风笑天.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6]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分析[J]. 汪霞,钱小龙.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03)
[7]构建中国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型[J]. 苏文平,张小菊,周宏岩,屈智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8]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挑战[J]. 张红霞.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03)
[9]提升就业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J]. 邓双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10]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研究:分析视角、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J]. 孙俊华,汪霞. 全球教育展望. 2010(08)
博士论文
[1]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 施炜.中国矿业大学 2012
[2]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 陈勇.浙江大学 2012
[3]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 贾利军.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内涵及开发研究[D]. 金晓亚.复旦大学 2009
[2]基于可雇佣性能力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D]. 周璐璐.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高校毕业生可雇佣能力结构及影响结果研究[D]. 陈曲.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21960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研究技术路线??5??
高等教育乾构??可ft伺性开发活动??Vi??可4仴性技飴??就???图2-1投入-产出模式??资料来源:Harvey?L,Defining?and?Measuring?Employability.Quality?in?Higher??Education,2001,vol.7(2):?102??(二)哈维(Harvey)等的开发模式??哈维(Harvey)等的开发模式(见图2-2)比投入-产出模式更为完整,该模??式认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目标就是要提供学生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要实现??学生的终生发展。将学生的培养与获取适合的岗位联系在一起,学生必须通过选??择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幵发活动,通过教学的形式,来实现可雇??佣性技能属性的开发;自我晋升和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开发;主动学习的开发意??愿。毕业生可以通过附加课程经验,来共同参与到学校幵展的人学生可雇佣性活??25??
.J?——???i??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社ffl活动、社会实践、实4丨:.作^>4^—?职*决策?i?;??^??|?;?f? ̄ ̄?i?<????^?1?Z?I?'」?;;??教研或留学^?在校本科生就业能力?雇+:招騁评价体系??nt?—?I— ̄?1——厂???j??\s^合要求?不符合要求?提升???^'?__?j?[???]?[???顺W就业/成功创#?中业即失业?实jJ.ifliJll?? ̄ ̄1? ̄ ̄ ̄f??图2-4中国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模式??国内的研究更多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的,并普遍认为,大学生可雇佣性幵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宋国学、谢晋宇(2006)认为,应该注意在课程中嵌入可雇佣??性的培养。朱新秤(2009)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汪霞课题组(2012)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分析,认为可从摩??擦性失业问题、技术性失业问题、搜寻能力问题和外部管制问题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强化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联系、优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完??善就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以及加强课程体系改革的政策力度来调整高校课??程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曾红权(2015)认为可雇佣性的开发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能力的提升及个人特质的升华,与知识的获取相比,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及品质的升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而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本质和主旨,也正能汲取现有可雇佣性开发模式??1朱新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职成本、就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Mycos就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孙俊华.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05)
[2]我国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模式的构建[J]. 曾红权.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05)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及其反思[J]. 张红霞,吕林海,余秀兰. 阅江学刊. 2014(05)
[4]男女平等就业:多视角的解读与比较[J]. 余秀兰. 江淮论坛. 2014(05)
[5]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J]. 风笑天.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6]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分析[J]. 汪霞,钱小龙.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03)
[7]构建中国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型[J]. 苏文平,张小菊,周宏岩,屈智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8]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挑战[J]. 张红霞.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03)
[9]提升就业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J]. 邓双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10]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研究:分析视角、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J]. 孙俊华,汪霞. 全球教育展望. 2010(08)
博士论文
[1]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 施炜.中国矿业大学 2012
[2]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 陈勇.浙江大学 2012
[3]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 贾利军.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内涵及开发研究[D]. 金晓亚.复旦大学 2009
[2]基于可雇佣性能力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D]. 周璐璐.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高校毕业生可雇佣能力结构及影响结果研究[D]. 陈曲.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21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2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