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8 13:52
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三大林区之一,同时作为我国集体林区制度改革推行的试点区域,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南方集体林区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在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上的矛盾日渐成为影响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在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系统中,依法行政子系统与经济转型子系统以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为媒介促进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有效辨识南方集体林区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内生关系,有效解决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借助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系统分析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运行机理...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法经济学理论
2.1.1 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2.1.2 法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2.1.3 法律制度与预期行为刺激
2.1.4 法治政府的经济理性
2.2 依法行政理论
2.2.1 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关系
2.2.2 政府职能与权力清单
2.2.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的界定
2.3 转型经济学理论
2.3.1 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2.3.2 中国的经济转型
2.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的界定
2.4 系统耦合理论
2.4.1 耦合与耦合发展
2.4.2 系统与系统耦合
2.4.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南方集体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5.2 依法行政与可持续发展
2.5.3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6 本章小结
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南方集体林区特征区域划分标准
3.2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1 第一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2 第二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3 第三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共性问题
3.3.2 个性问题
3.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现状
3.4.1 第一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2 第二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3 第三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3.5.1 共性问题
3.5.2 个性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
4.1 辨识关键影响因子应遵循的原则
4.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因子集
4.3 重要影响因子的确定方法
4.3.1 专家群体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及调查
4.3.2 专家群体意见汇集方法
4.3.3 调查结果专家群体意见汇集
4.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筛选关键影响因子
4.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4.2 模型运算与结果
4.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调查结果分析
4.5.1 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共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4.5.2 学界缺乏针对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内生关系的研究
4.5.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4.6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
5.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互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5.1.1 我国宏观决策层面的思想转变与法治实践
5.1.2 世界典型国家经济改革与法治实践的经验例证
5.1.3 国内外学界的理论共识
5.1.4 耦合理论与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与运用
5.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
5.2.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5.2.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协同特性
5.2.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特性
5.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设计
5.3.1 系统耦合的目标
5.3.2 系统耦合的原则
5.3.3 系统耦合的结构
5.3.4 系统耦合的功能
5.3.5 系统的耦合效应
5.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框架
5.4.1 行政经济主分量
5.4.2 资源条件子系统
5.4.3 科技创新子系统
5.4.4 社会环境子系统
5.4.5 市场环境子系统
5.4.6 系统总体框架
5.5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机理
5.5.1 经济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2 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状况的耦合
5.5.3 产业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4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的总体耦合
5.6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6.1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资源条件子系统的耦合
5.6.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
5.6.3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4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5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7 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7.1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
5.7.2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3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4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5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6 市场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7 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8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6.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6.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6.2.1 经济发展状况
6.2.2 依法行政状况
6.2.3 产业发展状况
6.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6.3.1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6.3.2 森林生产力
6.3.3 林业资源再利用
6.4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6.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6.5.1 示范促进培训与推广
6.5.2 林区居民整体素质
6.5.3 林区民俗特色文化
6.5.4 林区特色旅游资源
6.5.5 林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6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6.6.1 金融机构林业授信
6.6.2 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6.7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7.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分析
7.1.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界定
7.1.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函数
7.1.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标准分析
7.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测度模型的构建
7.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7.2.2 灰色关联度耦合模型
7.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
7.3.1 确定耦合系统分析序列
7.3.2 耦合系数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7.3.3 确立各子系统间的关联系数
7.3.4 计算系数间的耦合关联度
7.3.5 计算子系统间的耦合关联度
7.3.6 计算系数整体耦合关联度
7.4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一以广东省为例
8.1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计算
8.1.1 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8.1.2 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8.1.3 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8.1.4 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8.1.5 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8.1.6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8.2.1 行政经济主分量序参量及其要素间耦合度
8.2.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耦合度
8.2.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
8.3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结果分析
8.3.1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分析
8.3.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各子系统间耦合分析
8.3.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1 依法行政保障对策
9.1.1 建立行政人员法治思维意识长期培育和有限录用制度
9.1.2 健全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倒查与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9.1.3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与多渠道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
9.1.4 建立健全林区依法行政的激励诱导制度
9.2 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对策
9.2.1 持续推进动态产业优化
9.2.2 加强完善生态抚育制度
9.2.3 强化科教兴林互促发展
9.2.4 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9.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3.1 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9.3.2 鼓励与推动林业生产经营创新
9.3.3 加快建立林业金融支撑保障制度
9.3.4 加快建立林业风险保障制度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价值网络系统演进[J]. 孟华,朱其忠. 经济论坛. 2019(01)
[2]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源流、误识及其未来[J]. 方钦. 南方经济. 2018(12)
[3]区域技术吸纳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J]. 陆燕春,张瑾瑜. 软科学. 2018(12)
[4]我国林业行政执法改革问题探析[J]. 于游. 经济师. 2018(12)
[5]1987年前后美国宪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J]. 胡晓进. 史学月刊. 2018(12)
[6]近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新进展[J]. 曾雄佩,信瑶瑶.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06)
[7]南方集体林区县域普惠林业金融发展策略分析——以福建省尤溪县“福林贷”为案例[J]. 邱栩,黄凌云,刘丰波. 中国林业经济. 2018(06)
[8]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若干思考[J]. 王宠. 农业科技通讯. 2018(10)
[9]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汪守权. 绿色科技. 2018(19)
[10]关于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与组织创新的思考[J]. 杨慧平,吴勇,鲍文锋,尹瑞安.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8)
博士论文
[1]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D]. 曹洪华.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严俊杰.湖南农业大学 2014
[3]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豆志杰.吉林农业大学 2013
[4]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 马文学.东北林业大学 2012
[5]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北京林业大学 2012
[6]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 李明.华中科技大学 2010
[7]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法[D]. 徐秉晖.西南政法大学 2009
[8]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 张文龙.暨南大学 2009
[9]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 郭凤城.吉林大学 2008
[10]林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D]. 李尔彬.东北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D]. 吴用.重庆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24293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法经济学理论
2.1.1 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2.1.2 法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2.1.3 法律制度与预期行为刺激
2.1.4 法治政府的经济理性
2.2 依法行政理论
2.2.1 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关系
2.2.2 政府职能与权力清单
2.2.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的界定
2.3 转型经济学理论
2.3.1 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2.3.2 中国的经济转型
2.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的界定
2.4 系统耦合理论
2.4.1 耦合与耦合发展
2.4.2 系统与系统耦合
2.4.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南方集体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5.2 依法行政与可持续发展
2.5.3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6 本章小结
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南方集体林区特征区域划分标准
3.2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1 第一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2 第二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3 第三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共性问题
3.3.2 个性问题
3.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现状
3.4.1 第一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2 第二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3 第三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3.5.1 共性问题
3.5.2 个性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
4.1 辨识关键影响因子应遵循的原则
4.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因子集
4.3 重要影响因子的确定方法
4.3.1 专家群体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及调查
4.3.2 专家群体意见汇集方法
4.3.3 调查结果专家群体意见汇集
4.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筛选关键影响因子
4.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4.2 模型运算与结果
4.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调查结果分析
4.5.1 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共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4.5.2 学界缺乏针对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内生关系的研究
4.5.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4.6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
5.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互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5.1.1 我国宏观决策层面的思想转变与法治实践
5.1.2 世界典型国家经济改革与法治实践的经验例证
5.1.3 国内外学界的理论共识
5.1.4 耦合理论与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与运用
5.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
5.2.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5.2.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协同特性
5.2.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特性
5.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设计
5.3.1 系统耦合的目标
5.3.2 系统耦合的原则
5.3.3 系统耦合的结构
5.3.4 系统耦合的功能
5.3.5 系统的耦合效应
5.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框架
5.4.1 行政经济主分量
5.4.2 资源条件子系统
5.4.3 科技创新子系统
5.4.4 社会环境子系统
5.4.5 市场环境子系统
5.4.6 系统总体框架
5.5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机理
5.5.1 经济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2 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状况的耦合
5.5.3 产业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4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的总体耦合
5.6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6.1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资源条件子系统的耦合
5.6.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
5.6.3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4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5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7 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7.1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
5.7.2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3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4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5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6 市场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7 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8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6.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6.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6.2.1 经济发展状况
6.2.2 依法行政状况
6.2.3 产业发展状况
6.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6.3.1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6.3.2 森林生产力
6.3.3 林业资源再利用
6.4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6.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6.5.1 示范促进培训与推广
6.5.2 林区居民整体素质
6.5.3 林区民俗特色文化
6.5.4 林区特色旅游资源
6.5.5 林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6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6.6.1 金融机构林业授信
6.6.2 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6.7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7.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分析
7.1.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界定
7.1.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函数
7.1.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标准分析
7.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测度模型的构建
7.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7.2.2 灰色关联度耦合模型
7.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
7.3.1 确定耦合系统分析序列
7.3.2 耦合系数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7.3.3 确立各子系统间的关联系数
7.3.4 计算系数间的耦合关联度
7.3.5 计算子系统间的耦合关联度
7.3.6 计算系数整体耦合关联度
7.4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一以广东省为例
8.1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计算
8.1.1 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8.1.2 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8.1.3 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8.1.4 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8.1.5 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8.1.6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8.2.1 行政经济主分量序参量及其要素间耦合度
8.2.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耦合度
8.2.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
8.3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结果分析
8.3.1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分析
8.3.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各子系统间耦合分析
8.3.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1 依法行政保障对策
9.1.1 建立行政人员法治思维意识长期培育和有限录用制度
9.1.2 健全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倒查与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9.1.3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与多渠道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
9.1.4 建立健全林区依法行政的激励诱导制度
9.2 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对策
9.2.1 持续推进动态产业优化
9.2.2 加强完善生态抚育制度
9.2.3 强化科教兴林互促发展
9.2.4 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9.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3.1 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9.3.2 鼓励与推动林业生产经营创新
9.3.3 加快建立林业金融支撑保障制度
9.3.4 加快建立林业风险保障制度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价值网络系统演进[J]. 孟华,朱其忠. 经济论坛. 2019(01)
[2]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源流、误识及其未来[J]. 方钦. 南方经济. 2018(12)
[3]区域技术吸纳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J]. 陆燕春,张瑾瑜. 软科学. 2018(12)
[4]我国林业行政执法改革问题探析[J]. 于游. 经济师. 2018(12)
[5]1987年前后美国宪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J]. 胡晓进. 史学月刊. 2018(12)
[6]近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新进展[J]. 曾雄佩,信瑶瑶.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06)
[7]南方集体林区县域普惠林业金融发展策略分析——以福建省尤溪县“福林贷”为案例[J]. 邱栩,黄凌云,刘丰波. 中国林业经济. 2018(06)
[8]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若干思考[J]. 王宠. 农业科技通讯. 2018(10)
[9]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汪守权. 绿色科技. 2018(19)
[10]关于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与组织创新的思考[J]. 杨慧平,吴勇,鲍文锋,尹瑞安.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8)
博士论文
[1]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D]. 曹洪华.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严俊杰.湖南农业大学 2014
[3]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豆志杰.吉林农业大学 2013
[4]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 马文学.东北林业大学 2012
[5]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北京林业大学 2012
[6]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 李明.华中科技大学 2010
[7]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法[D]. 徐秉晖.西南政法大学 2009
[8]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 张文龙.暨南大学 2009
[9]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 郭凤城.吉林大学 2008
[10]林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D]. 李尔彬.东北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D]. 吴用.重庆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24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2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