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及评价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及评价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龙舟项目是体能主导类耐力性竞速项目。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决定龙舟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龙舟体能训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竞技龙舟激烈的比赛要求,本研究通过对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进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量法等主要研究方法,[1]分别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身体形态评价模型、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身体机能评价模型、我国优秀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模型、我国优秀龙舟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型,运用评价体系对龙舟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进行评价,并从系统论的多维角度出发,根据运筹学层次分析原理对龙舟运动员的体能系统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初步提出了“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这一崭新课题,并尝试深入研究探索了其理论框架与内涵。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初步提出了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框架。 根据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应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对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的体能指标及评价体系、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体系、体能训练内容、方法群与原则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体系构架包括:训练的方法体系、目标体系、周期体系、恢复体系、内容体系。每个训练子体系下属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再度细化,或是再进行重新的组合,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独立的,几个系统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包容、相互影响。 2.对构建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构成要素、设计原则进行研究,从龙舟运动的比赛特征、生理学特征、运动素质特征、神经类型和心理品质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等几个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给予说明;详细介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初步探索出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 从影响运动员体能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分析筛选出了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运动素质指标,并分别确立了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评价模型、身体机能评价模型、运动素质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体能评价的模型。 4.根据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通过对我国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研究分析出影响我国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发展的几个因素,特别是在现代龙舟竞技对体能的要求愈来愈强,体能训练的科学系统、训练模式、现代科学手段、科研设备的运用、运动员组成结构文化知识、教练员执教水平等方面对体能的影响较大。不能根据龙舟运动的技术特点制定专项体能训练计划,造成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较低。而且现阶段我国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还面临着对体能训练重视不足、体能训练时间较少、缺少专门的训练手段、体能训练缺乏现代科技手段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我国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对策:确保体能训练科学化;确保体能的协调发展;注重科学选材;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龙舟 体能训练 体能评价 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5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前言11-21
- 1.1 问题的提出11-13
- 1.1.1 我国龙舟运动的简史与发展概况11-12
- 1.1.2 龙舟运动的发展趋势12-13
- 1.1.3 世界龙舟运动的竞争格局13
- 1.2 选题依据13-14
- 1.2.1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实施体能训练系统化的需要13
- 1.2.2 专项体能在龙舟运动竞技能力中的重要性13-14
- 1.2.3 体能的评价与体系的建立是调控龙舟运动专项体能的现实理论14
- 1.2.4 小结14
- 1.3 文献综述14-17
- 1.3.1 体能的定义及其构成研究14-15
- 1.3.2 龙舟运动员体能理论研究匮乏15-16
- 1.3.3 龙舟运动员体能各方面的研究成果16-17
- 1.3.4 小结17
- 1.4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17-19
- 1.4.1 影响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发展的因素17
- 1.4.2 现阶段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7-19
- 1.5 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意义19-21
- 1.5.1 研究的目的19
- 1.5.2 研究的意义19-21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25
- 2.1 研究对象21
- 2.2 研究方法21-22
- 2.2.1 文献资料法21
- 2.2.2 访谈法21
- 2.2.3 问卷调查法21-22
- 2.2.4 测量法22
- 2.2.5 数理统计法22
-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22-25
- 2.3.1 研究思路23-24
- 2.3.2 研究的技术路线24-25
- 3.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25-28
- 3.1 调查对象25
- 3.2 调查方法25
- 3.3 调查结果25-28
- 3.3.1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年龄及训练年限25-27
- 3.3.2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地域分布27
- 3.3.3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日常训练情况27-28
- 4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体系28-63
- 4.1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价值28-30
- 4.1.1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28-30
- 4.1.2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价值30
- 4.2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基础30-36
- 4.2.1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生物学基础31-33
- 4.2.2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动力学机制33-35
- 4.2.3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学特征35-36
- 4.2.4 小结36
- 4.3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构架36-63
- 4.3.1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构建37-39
- 4.3.2.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体系构建39-52
- 4.3.3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周期体系构建52-56
- 4.3.4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目标体系的构建56-57
- 4.3.5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恢复体系的构建57-62
- 4.3.6 小结62-63
- 5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构建63-97
- 5.1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63-64
- 5.1.1 龙舟运动的比赛特征63
- 5.1.2 龙舟运动的生理学特征63
- 5.1.3 龙舟运动的运动素质特征63
- 5.1.4 龙舟运动的综合特征63-64
- 5.1.5 小结64
- 5.2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组成64-65
- 5.2.1 评价指标64
- 5.2.2 指标权重64
- 5.2.3 评价标准64-65
- 5.3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65
- 5.3.1 客观性原则65
- 5.3.2 简捷性原则65
- 5.3.3 相对独立性原则65
- 5.3.4 可测性原则65
- 5.4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的体能评价体系模型65-91
- 5.4.1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身体形态评价模型65-72
- 5.4.2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身体机能评价模型72-78
- 5.4.3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模型78-84
- 5.4.4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型84-91
- 5.4.5 小结91
- 5.5 体能评价模型构建对体能训练的指导意义91
- 5.6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实证研究(东北电力大学龙舟队训体能训练方案的研究)91-97
- 5.6.1 东北电力大学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现状评价91-93
- 5.6.2 东北电力大学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确定体能训练目标体系93-94
- 5.6.3 东北电力大学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94-95
- 5.6.4 东北电力大学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训练效果分析95-96
- 5.6.5 小结96-97
- 6.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对策研究97-100
- 6.1 确保体能训练科学化97
- 6.2 确保体能的协调发展97-98
- 6.3 注重科学选材98
- 6.4 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综合素质98
- 6.5 小结98-100
- 7.结论与建议100-102
- 7.1 结论100
- 7.2 建议100-102
- 参考文献102-105
- 附件105-120
- 致谢12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明;;对安徽省普通高校男篮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有效成分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吕超;邓云玲;;我国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专项能力典型指标与专项成绩的多元回归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王玉杰,张潼,李晓红;关于武术女运动员身体形态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刘曙;试论运动员选材中的小概率事件[J];安徽体育科技;1997年04期
5 刘曙;对安徽省1997年重竞技体育夏令营运动员心功能指数与选材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1998年01期
6 叶立生,黄超群,杨茂德;体操运动员选材的模糊评估系统[J];安徽体育科技;1998年02期
7 王光寻;试析少儿田径项目的早期专门化训练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8 王更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选拔问题[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9 马乾美,孙海明;少年击剑运动员选材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10 周志所;;对女子手枪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分析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赖勇泉;李良;曾志雄;孙豪;;我国高水平奥运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田径运动训练专类选材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孟杰;;对青春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儿童少年骨形态发育水平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陈志强;;浙江省大学女生体质综合评价[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4 曹士云;白莉;王大伟;陶成;;2009哈尔滨“大冬会”科技攻关和科研服务体系的优化与构建[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葛青;;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运动相关基因与越野滑雪选材关联性研究及枣黄饮对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周桂琴;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郭树涛;我国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王忠山;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能技能的年龄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李永瑞;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6 张瑛秋;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7 董伦红;体育信息管理的理论构建及应用系统开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宋晓东;中科院知识分子的锻炼行为及其干预策略[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9 黎德章;越南足球、羽毛球和武术套路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10 隗金水;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松;黑龙江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特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志奇;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1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余初孺;安徽省少年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调查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楠;层次分析法在篮球运动员选拔与技术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崇飞;河北省散打教练员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秦志明;河北省竞技跆拳道裁判员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牛洪超;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全勇;举重运动员中级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雯雯;河北省少年(10-12岁)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建平;山东省射击项目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及评价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