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智慧教育史论

发布时间:2021-11-13 01:48
  智慧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根本存在方式。首先,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以来,旨在培养知识人的知识教育大行其道。但知识与知识教育远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关涉价值判断、伦理道德与意义建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智慧教育。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人类拥有更多闲暇,但同时也会加剧人的异化与片面发展,因此呼唤智慧教育。再次,智慧具有本体论价值,智慧教育可以使人成就智慧人生、走向美好生活。因此,教育要从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智慧人,要超越知识教育追求智慧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是本研究重要的理论基础。智慧伴随着人类实践的诞生而诞生、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技发明、制度变革、文化创新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智慧和智慧教育都是具有历时性的概念。智慧教育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态与阶段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智慧是人基于个体的需要,在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三个领域内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智慧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启迪与影响受教育者,使其能够在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三个领域中求真、求善、求美,从而培养人的智慧,致力于...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知识教育与智慧教育
        1.1.2 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
        1.1.3 智慧人生、美好生活与智慧教育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智慧”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智慧教育”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1.4.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
2 智慧与智慧教育
    2.1 智慧的思想源流
        2.1.1 哲学领域的智慧
        2.1.2 心理学领域的智慧
        2.1.3 佛学领域的智慧
    2.2 智慧的概念界定
        2.2.1 智慧的本质属性
        2.2.2 智慧的类型划分
    2.3 智慧教育的概念界定
3 古代的智慧教育
    3.1 古代智慧教育的历史考察与总体特征
        3.1.1 古代学校中的智慧教育
        3.1.2 古代家庭中的智慧教育
        3.1.3 古代社会中的智慧教育
    3.2 古代智慧教育形成的深层根源探究
        3.2.1 传统小农经济制约下的匮乏经济
        3.2.2 官僚政体下的专制政治统治
        3.2.3 儒家文化主导下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
    3.3 古代智慧教育的评价
        3.3.1 古代智慧教育的闪光点
        3.3.2 古代智慧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4 近现代的智慧教育
    4.1 近现代智慧教育的历史考察与总体特征
        4.1.1 近现代学校中的智慧教育
        4.1.2 近现代家庭中的智慧教育
        4.1.3 近现代社会中的智慧教育
    4.2 近现代智慧教育形成的深层根源探究
        4.2.1 商品经济体制下经济的蓬勃发展
        4.2.2 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
        4.2.3 以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发展
    4.3 近现代智慧教育的评价
        4.3.1 近现代智慧教育的闪光点
        4.3.2 近现代智慧教育应避免的极端化倾向
5 智慧教育的未来展望
    5.1 走向和谐的智慧教育
    5.2 和谐智慧教育的目的
    5.3 和谐智慧教育的构成内容
        5.3.1 未来以求真为旨趣的知识教育
        5.3.2 未来以求善为旨趣的道德教育
        5.3.3 未来以求美为旨趣的审美教育
    5.4 和谐智慧教育的可能之路
    5.5 和谐智慧教育的保障条件
        5.5.1 充足的闲暇
        5.5.2 文化土壤的孕育
        5.5.3 自由的生命律动
6 结语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492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92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7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