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05:42

  本文关键词: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本论文选择绥远地区作为研究区,在借鉴、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在学科整合、方法整合和对“海量”历史文献资料挖掘与利用的基础上,以系统观和区域观,采用历史文献方法、GIS与地图学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及ArcGIS、SPSS、Excel等技术手段,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近代绥远地区城镇兴起与发展、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职能组合结构、等级规模结构以及区域交通网络的变化及其对城镇体系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说明选题依据、相关研究概况、基本史料、研究内容与方法、论文的基本概念及创新之处。 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近代绥远城镇兴起与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并梳理了主要城镇的兴起、发展过程。纵观近代绥远地区的城镇,它们是在环境因素、地理基础以及人文社会背景等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兴起和发展的。政治环境之变迁、清朝对蒙政策的变化是近代绥远地区出现大量城镇的主要社会背景。而内地移民与农耕村落化、地方设治、交通地理优势的突显、宗教商贸活动的频繁以及近代工矿业的开发等,成为城镇兴起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从而在近代绥远地区出现众多厅(县)城、交通要冲城镇或宗教商贸活动中心。 第二章分析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从空间分布看,近代绥远地区的城镇分布极不平衡,东多西少、偏中南集中,且具有平原盆地指向、交通指向突出和“临水”分布的地理分布特征。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该地区城镇分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推移,这在城镇经纬向分布及城镇密度、城镇分布重心的变化上均有所体现。另外,分形研究表明,近代绥远地区的城镇体系具有分形几何特征,以归绥市(归化、绥远二城)和包头市为测算中心计算得出的分维数均满足D2,这意味着该地区城镇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以归绥市和包头市为中心进行自组织演化的,并且城镇体系的各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四周密度衰减的特征,说明近代绥远地区的城镇体系属于以“双核”城市为中心发展的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 第三章论述近代绥远地区城镇职能组合结构。该地区城镇职能大体包括综合性城镇、蒙旗政治中心、商品集散中心、交通渡口城镇、商旅食宿地、工矿型城镇、宗教中心城镇等7种基本类型。城镇职能组合有3种基本类型,即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城镇、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镇和行政—经济职能结合的综合性城镇,其中以行政职能为主和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镇数量较多,而行政—经济职能结合的综合性城镇较少。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类型具有地域差异性;该地区城镇体系中还存在着由距离相近城镇组成的行政—商业型城镇组合,其中一个城镇对另一个城镇起着“门户”、“开口”作用。 第四章以人口和占地规模为指标,对近代绥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定量研究。据研究,近代绥远地区的城镇人口规模和占地规模均不大,虽然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与内地相比远远不及,清末相对人口数量多的归化城、包头、丰镇等城镇,人口也仅有3、4万人,民国时期人数最多的城镇也不过10万人;城池规模也均在22里以下,可见本域城镇体系具有明显的边区特点。但是,区域内部因非均衡发展而己形成了等级规模体系。运用城市金字塔、城市首位度、捷夫(G.K.Zipf)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模型,对人口规模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近代绥远地区的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呈金字塔状分布,城镇规模与城镇数量基本上呈反比,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呈现出以首位城市为主体的下凹式的首位型分布。另外,各城镇的城池规模、街道数量、等级、结构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镇等级和繁庶程度。近代绥远地区虽未出现全国性高等级中心城镇,但是区域内部己出现归绥、包头等较大的城市,成为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 第五章论述区域交通网络的变化及其对城镇体系的影响。交通网络作为城镇空间联结的动脉和近代绥远城镇体系演变的主要驱动机制,其变化深刻影响了城镇空间组织、地域结构及其体系。在近代新式交通出现之前,绥远地区的各大小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通过驿路、民间商路、车驼路以及黄河水路等传统交通道路而实现的。民国年间,近代新式交通、通讯网络的出现,使城镇体系发生变化,尤其是铁路的修通深刻地影响到绥远地区原有城镇区位条件、功能、地位、交通道路格局以及商业网络,使整个城镇空间组织、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形,随之以铁路为中轴线的城镇体系初见端倪,近代绥远社会经济轴雏形形成,绥远在西北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结语总结全文,并申明作者的观点、启示、建议以及今后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近代 绥远地区 城镇体系 历史地理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6;C9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目录12-15
  • 绪论15-29
  • 一. 选题依据15-16
  • 二. 研究现状述评16-20
  • 三. 史料介绍20-24
  •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4-25
  • 五. 基本概念界定25-28
  • 六. 创新之处28-29
  • 第一章 近代绥远城镇兴起与发展29-68
  • 第一节 地理基础和社会背景29-36
  • 一. 地理基础29-31
  • 二. 清朝对蒙政策31-32
  • 三. 移民与村落化32-36
  • 四. 坐商与城镇36
  • 第二节 归化城与绥远城36-42
  • 一. 归化城36-39
  • 二. 绥远城39-42
  • 第三节 地方设治与城镇42-52
  • 一. 诸厅与厅城42-50
  • 二. 诸县与县城50-52
  • 第四节 交通要冲与城镇52-59
  • 一. 包头53-55
  • 二. 集宁55-56
  • 三. 其它水运码头及市镇56-58
  • 四. 其它陆路交通与市镇58-59
  • 第五节 宗教商贸活动与市镇59-68
  • 一. 百灵庙60-61
  • 二. 隆盛庄与张皋61-62
  • 三. 毕克齐与察素齐62-63
  • 四. 河套平原的市镇63-65
  • 五. 其它市镇65-68
  • 第二章 近代绥远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68-84
  • 第一节 近代绥远的自然环境特征68-74
  • 一. 地形地貌68-69
  • 二. 气候与水文69-70
  • 三. 土壤与植被70-71
  • 四. 自然资源71-72
  • 五. 自然灾害及环境危机72-74
  • 第二节 城镇空间分布及其变化74-76
  • 一. 城镇分布密度及其变化74-75
  • 二. 城镇经纬向分布特征75-76
  • 三. 城镇分布重心的变化76
  • 第三节 城镇地理分布特征76-79
  • 一. 平原盆地分布突出76-77
  • 二. 临水分布特征明显77-78
  • 三. 交通指向分布为主78-79
  • 第四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分析79-84
  • 一.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79-81
  • 二. 结果分析81-84
  • 第三章 近代绥远城镇职能组合结构84-120
  • 第一节 城镇政治功能及其中心体系84-93
  • 一. 城镇政治功能及其变化84-87
  • 二. 城镇政治中心体系87-93
  • 第二节 城镇经济职能及其空间组织93-110
  • 一. 商贸服务功能93-101
  • 二. 金融流通情况概述101-104
  • 三. 手工业104-108
  • 四. 交通渡口功能108-109
  • 五. 城镇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结构109-110
  • 第三节 城镇文化职能及其分布110-116
  • 一. 城镇教育机构及其发展110-113
  • 二. 城镇其它文教机关113-114
  • 三. 城镇宗教与民间信仰114-116
  • 第四节 城镇职能体系及其组合结构特征116-120
  • 一. 城镇职能类型116-117
  • 二. 城镇职能组合类型及其特征117-120
  • 第四章 近代绥远城镇等级规模结构120-138
  • 第一节 城镇人口等级规模120-133
  • 一. 城镇人口规模变化120-126
  • 二. 城镇人口等级规模及其结构特征126-133
  • 第二节 城镇占地规模133-138
  • 一. 清末城镇占地规模133-134
  • 二. 民国时期城镇占地规模134-138
  • 第五章 近代绥远交通道路发展与城镇体系变化138-155
  • 第一节 传统交通网络与城镇发展138-144
  • 一. 驿站138-140
  • 二. 民间商路140-143
  • 三. 黄河水运143-144
  • 第二节 铁路及其对城镇空间组织的影响144-147
  • 一. 平绥铁路144
  • 二. 平绥铁路对城镇空间组织的影响144-147
  • 第三节 公路交通和邮电通讯业的发展147-155
  • 一. 民国时期公路的发展147-152
  • 二. 邮电通讯业的发展152-155
  • 结语155-158
  • 一. 研究结论155-156
  • 二. 启示和建议156
  • 三. 今后深入研究的问题156-158
  • 参考文献158-168
  • 附录1 清至近代绥远地区城镇分布重心移动图168-169
  • 附录2 近代绥远地区城镇地理分布图169-170
  • 附录3 清前中期绥远地区政治中心分布图170-171
  • 附录4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政治中心体系图171-172
  • 附录5 近代绥远地区各类商品集散中心分布图172-173
  • 附录6 近代绥远地区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图173-174
  • 附录7 20世纪三十年代绥远地区主要城镇人口规模等级划分图174-175
  • 附录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75-176
  • 致谢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艳红,蔡述明;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2 陈彦光,刘继生;中心地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的相似性分析——关于人—地对称关系的一个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3 王云亭;昆明南郊湖滨地理[J];地理学报;1941年00期

4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5 王平;;清代归绥城市的社会流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阚耀平;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J];干旱区地理;2001年04期

7 张利民;近代华北城市人口发展及其不平衡性[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8 许学强;姚华松;;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J];经济地理;2009年09期

9 陈涛;城镇体系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J];科技通报;1995年02期

10 森川哲雄;叶新民;;十七世纪前半叶的归化城[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Z1期


  本文关键词: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9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3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