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徽书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0:14
本文关键词:清代安徽书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极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过重要作用。安徽古代书院历史悠久,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宋元时期的肇兴阶段,明代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至清代达到了全面繁荣。 本论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统计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清代安徽书院的建置数量、时空分布、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组织管理、学术变迁、综合个案和晚清书院改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六章,另有附表5、附录1。 导论部分就选题的意义、学术史、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清代以前安徽书院的历史渊源。本章考证了两宋、元代和明代安徽书院设置的具体数量和地理分布。宋元时期安徽书院的一大特点,即是与理学学术关系密切,不少著名的程朱理学家在安徽书院留下足迹。明代安徽书院的时空分布均呈现新特点,并且讲会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征,徽州府甚至形成了书院讲学的网络,在全国影响颇大。明代安徽书院南北差距较大,选取徽州府和凤阳府作对比研究,从中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二章,清代安徽书院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差异。本章首先通过尽量系统搜集原始资料,考证出清代安徽书院的总数和建置详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清代安徽书院地理分布的状况、区域差异的特点及其原因。清代安徽书院的绝对发达地区为皖南文化区,其中徽州府书院尤为突出;皖中文化区和皖北文化区书院的发展较皖南文化区相对落后。清代安徽书院区域不均衡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文化背景、区域经济水平、区域学术水准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别是几种主要影响因子。 第三章,清代安徽书院的办学经费及组织管理。本章通过系统爬梳地方志和书院志,分析清代安徽书院办学经费来源的类型和支出运营状况。此外,本章对清代安徽书院的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清代安徽书院的组织结构中呈现出系统性,有教学系统、教辅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等等。清代安徽书院的组织管理系统有序,并且还配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第四章,清代安徽书院的教育教学和学术变迁。本章讨论清代安徽书院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特色,以期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有益经验。并梳理了清代安徽书院学术发展演变的历程。清代安徽书院中的讲会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学术传播,对学派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选取清代安徽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及安徽学政朱筠与清代安徽书院学风的变迁为例,以期管中窥豹,更加细致地把握清代安徽书院的学术传承与变迁。 第五章,清代安徽书院的综合个案研究。本章选取安庆敬敷书院、洋川毓文书院和徽州府属紫阳书院,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剖析,以期从不同侧面更生动地展示清代安徽书院发展的多样性。安庆府敬敷书院是清代全省教育学术活动之中心,引领安徽其他府、州、县书院的发展,并且与桐城派的传衍有着重要的联系。宁国府洋川毓文书院是清乾嘉时期安徽讲求汉学书院之翘楚,通过对其研究,可以有力地观察书院与学术之间的血肉联系,揭示两者互动之影响和意义。徽州府属紫阳书院不仅是徽州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组织,同时通过教学内容、祭祀仪式、讲会制度以及与徽州地方势力的紧密结合,从而具备了区域社会控制的功能,成为区域社会文化控制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六章,晚清安徽传统书院的近代转型。本章全面梳理晚清安徽书院改制的历程,考证晚清安徽书院改设学堂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安徽传统书院改设学堂的成效。晚清安徽书院改制的效果并不理想,新旧教育冲突严重,多地甚至发生“毁学”现象。反思书院改制的进程和效果,我们认为有积极意义,但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尤其是书院精神并未得以保留和传承,,这也是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清代 安徽 书院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9.29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导论11-28
- 第一节 选题意义11-12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2-23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23-24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24-28
- 第一章 清代以前安徽书院的历史渊源28-54
- 第一节 宋元时期安徽书院的肇兴29-35
- 第二节 明代安徽书院的繁荣与衰落35-54
- 第二章 清代安徽书院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差异54-75
- 第一节 清代安徽书院的地理分布54-65
- 第二节 清代安徽书院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65-75
- 第三章 清代安徽书院的办学经费与组织管理75-99
- 第一节 清代安徽书院的办学经费75-93
- 第二节 清代安徽书院的组织管理93-99
- 第四章 清代安徽书院的教育教学与学术变迁99-120
- 第一节 清代安徽书院的教育教学99-110
- 第二节 清代安徽书院与学术变迁110-120
- 第五章 清代安徽书院的综合个案研究120-147
- 第一节 清代安徽省教育学术活动的中心:安庆敬敷书院120-128
- 第二节 清代安徽书院与汉学的传播:宁国府洋川毓文书院128-137
- 第三节 清代安徽书院与地方社会控制:以徽州府紫阳书院为中心137-147
- 第六章 晚清安徽传统书院的近代转型147-164
- 第一节 晚清安徽书院改制的历程及成效147-160
- 第二节 晚清安徽书院改制的反思与评价160-164
- 结语164-169
- 参考文献169-180
- 附表180-217
- 附表1:明代安徽书院建制沿革表180-185
- 附表2:清代安徽书院建制沿革表185-204
- 附表3:清代安徽三大文化区书院时空分布一览表204-207
- 附表4:清代安徽政区沿革表207-211
- 附表5:晚清安徽省书院改学堂一览表211-217
- 附录:1906—1911 年间《申报》中有关安徽“毁学”的报道217-223
- 致谢223-224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224
本文关键词:清代安徽书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9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