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刑法谦抑理论研究 ——以法哲学为思考路径

发布时间:2021-12-19 13:40
  法哲学与法理学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适用上存在共性,刑法谦抑属于刑法哲学的范畴,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法理学色彩。刑法谦抑的理论研究旨在探寻国家刑罚权的正当性根据和适用维度,以期在法的社会防卫价值和人权保障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刑法谦抑理论研究在刑法哲学和法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起步较晚,在重刑主义和刑罚万能论的影响下,我国刑事法治的发展与国际社会还存在一定差距。刑法谦抑的引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刑法理念奠定了基础,其对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人权的推崇和对报应主义、威慑主义等传统刑法理念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重刑主义和刑罚万能论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为我国刑事法治的未来发展找到了突破口。刑法谦抑的法理内涵、价值追求与合理性根据作为理论前提,重新审视我国刑法理念,并在借鉴西方国家刑法谦抑实现之主流路径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刑法谦抑实现路径的最终选择。刑法谦抑是法哲学家们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在各自所处时代及其拥有的实证知识、人文精神、逻辑和法则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刑法之于人类社会的存在根据和发展方向的解读,从而得出的关于探寻刑法适用之合理维度的推论性总结。...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刑法谦抑之法理解读
    第一节 刑法谦抑之语义辨析
        一、刑法谦抑的内涵
        二、刑法谦抑的外延
    第二节 刑法谦抑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价值和法律价值
            (一)一般价值
            (二)法律价值
        二、核心法律价值:正义、自由和效益
            (一)价值追求之一:正义
            (二)价值追求之二:自由
            (三)价值追求之三:效益
    第三节 刑法谦抑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一)刑法的调整范围逐渐紧缩
            (二)刑罚方式走向文明与缓和
        二、制约功能
            (一)禁止类推解释
            (二)反对模糊立法
        三、评价功能
第二章 刑法谦抑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自然法学派奠定刑法谦抑的萌芽
        一、霍布斯:对可宥恕的情形不能定罪
            (一)人性论与契约精神
            (二)严格限制国家刑罚权
            (三)可宥恕的情形不能定罪
        二、孟德斯鸠:刑法是公民自由的根本保障
            (一)刑法保障公民自由
            (二)刑法不规制思想
        三、贝卡利亚:刑罚应当具备必要的限度
            (一)刑罚的正当性溯源
            (二)刑罚人道主义
            (三)呼吁废除死刑
    第二节 分析法学派促进刑法谦抑的成型
        一、边沁:功利主义与刑罚的量度
            (一)刑罚论的哲学基础
            (二)刑罚的量度及原则
        二、韦伯:刑法的紧缩是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必然结果
            (一)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必然性
            (二)刑法紧缩源于法律秩序的有限性
        三、平野龙一:紧缩刑法机能的再思考
            (一)应注重个体需求
            (二)无涉思想和道德
    第三节 自由主义法学推动刑法谦抑的发展
        一、自由主义兴起与“非犯罪化”
            (一)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二)“非犯罪化”紧缩“犯罪圈”
        二、刑罚权正当性思辨与“非刑罚化”
            (一)刑罚权正当性思辩
            (二)“非刑罚化”紧缩刑罚体系
    第四节 刑法谦抑的演变规律和根本原因
        一、规律之一:以保障和发展人权为宗旨
            (一)限制刑法扩张
            (二)改革刑罚体系
            (三)建立恢复性司法制度
        二、规律之二:以实现社会法治为目标
            (一)刑法谦抑与形式法治
            (二)刑法谦抑与实质法治
        三、规律之三:以限制国家刑罚权为根本途径
        四、主要原因:国际人权运动对刑法谦抑的重新诠释
            (一)摆脱了哲学的束缚
            (二)提供良好的宪治环境
            (三)营造限制和废除死刑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 刑法谦抑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古代“慎刑”观——传统基础
        一、“慎刑”观的法理解读
            (一)刑主礼辅
            (二)德主刑辅
        二、“慎刑”观为刑法谦抑提供本土立足条件
            (一)思想基础
            (二)理论基础
            (三)“慎刑”观与刑法谦抑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依法治国——政治基础
        一、依法治国理念的法理解读
            (一)预示着“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二)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契合
            (三)主张法治不能过度依赖刑法
        二、依法治国理念为刑法谦抑搭建政治平台
    第三节 宽严相济——政策基础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理解读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刑法谦抑搭建政策平台
            (一)正当性根据
            (二)搭建实践平台
第四章 刑法谦抑视角下中国刑法理念的审视
    第一节 人权保障理念
        一、人权保障的法理解读
        二、审视中国刑法人权保障理念
            (一)保障犯罪人人权观念的确立
            (二)中国刑事立法人权保障理念
    第二节 形式理性理念
        一、形式理性的法理解读
            (一)形式理性提升法律思维
            (二)形式理性演进历程
        二、审视中国刑法形式理性理念
            (一)犯罪概念的形式理性辨析
            (二)犯罪构成符合性的形式理性判断
    第三节 轻刑化理念
        一、轻刑化的法理解读
            (一)轻刑化概念辨析
            (二)轻刑化理念的合理根据
        二、审视中国刑法轻刑化理念
            (一)刑罚幅度和类型配置有待改善
            (二)死刑观念有待改善
            (三)紧缩刑法对经济犯罪的规制力度
第五章 我国实现刑法谦抑的挑战和路径
    第一节 刑法谦抑实现的判断依据
        一、犯罪划定的效益性、有效性和人道性
        二、刑罚配置的正当性和宽容性
    第二节 刑法谦抑在当下中国实现的障碍
        一、刑法思维工具化
        二、犯罪划定扩张化
        三、刑罚配置严苛化
    第三节 刑法谦抑实现的中国路径
        一、“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的本土审视
            (一)审视中国的“非犯罪化”
            (二)审视中国的“非刑罚化”
        二、向市民刑法的转变
        三、市民刑法对我国实现刑法谦抑的意义
            (一)奠定宪治基础
            (二)奠定思想基础
            (三)奠定制度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法谦抑主义与责任主义的契合[J]. 张泽.  法制博览. 2019(24)
[2]论稳健型刑法立法观[J]. 黄云波,黄太云.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9(03)
[3]我国轻罪刑事立法现象及其实践路径探究——对刑法修正的批评所引发的思考[J]. 李森,陈烨.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04)
[4]新时代的人权法理[J]. 张文显.  人权. 2019(03)
[5]重回刑法谦抑主义:反思社会治理中的泛刑罚化[J]. 李树远,于佳虹.  金陵法律评论. 2017 (01)
[6]刑法谦抑性与刑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契合[J]. 王纪昭.  法制博览. 2018(35)
[7]现代法律德性转向及其中国启示[J]. 杜宴林,胡烯.  法学. 2018(10)
[8]刑法活性化下谦抑性之再解读[J]. 张艳焯.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9]论刑法上的谦抑主义[J]. 徐瑶.  法制与社会. 2018(22)
[10]社会变动背景下的刑法价值选择——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视角[J]. 高正旭.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刑罚理论视阈下刑法谦抑性研究[D]. 冯艳丽.浙江理工大学 2015
[2]论我国刑法的谦抑性问题[D]. 范小天.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论我国现行刑法人权保障的完善[D]. 赵银祥.中国政法大学 2009
[4]也论刑法谦抑[D]. 李慧.中国政法大学 2004
[5]试论刑法的谦抑性[D]. 叶慧娟.郑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44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44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4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