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07:00
本文关键词:蒙汉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板结、贫富差距拉大、“二代”等现象的出现正在拷问着我国社会公平机制,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均与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我国新时期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方略,并将社会公平发展列为一项突出的目标,众多举措都是围绕着社会公平机制构建而推出的,而其中的核心是如何推进教育公平问题。 从对国内外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理论的文献梳理中发现,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数据背景下展开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更少见以亚洲为背景的研究,我国的人力资本代际传递问题的研究应该具有更加典型的意义。我国国内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将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做为收入、贫困等代际传递问题的一个解释变量,较少真正关注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本身的机制、途径与影响因素,而且比较研究也缺乏广度和深度。本研究选取性别与民族相交叉的视角探讨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问题,必将给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并试图探索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代际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文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理论基础→机制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开发。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机制、动机、经济学模型描述以及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途径,厘清了一些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理论问题。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可以在宏观层面上来进行,其微观传递机制则是在家庭层面来完成的。以家庭为基础所发生的人力资本代际传递行为的动机是复杂的,家庭总效用最大只有在代际互利模式下才能产生,这种互利的出发点或根本动机应该是利他主义驱动的。在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来审视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动机与模式时,男性(父亲)的动机更倾向于以利己为出发点的互利模式,而女性(母亲)则更倾向于利他为出发点的互利模式或者纯粹的利他动机。女性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途径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主要通过遗传、家庭教育以及女性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等通道完成的;间接途径则是女性人力资本以生育率、收入和时间为介质完成了向下一代的传递。 以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宏观机制为基础,以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测算了我国蒙汉族两个群体的人力资本存量,构造了三个相互交叉的代际关系观察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增值率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是不均衡的,性别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存量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并保持着代际间的一致性,而城乡差异在代际间的缩减幅度明显滞后于民族本身的差异和性别差异,说明城乡人力资本存量结构性失衡具有更顽强的惯性。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增值率明显高于男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增值率,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可以带来更大的代际增值效益。 以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微观机制为基础,以调研数据为依据,对蒙汉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依存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女性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总体效应要高于男性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效应,并且在民族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城乡差距因素是影响子代人力资本获得的最显著的因素,农村牧区家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全面处于劣势;汉族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要比蒙古族严重,女性受教育程度处于劣势;做为少数民族这一特征仍会对子代的人力资本获得有微弱的负效应,而这种负效应伴随着城乡差距的巨大影响同步存在。母亲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效应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其间蒙汉族之间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基于本研究的机制分析与实证分析,可以证明在当前我国的现实条件下,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家庭背景因素等先赋条件的依赖,人力资本获得代际固化现象比较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家庭背景因素对个体受教育机会的干预,造成了教育机会不平等,最终影响了个体人力资本获得的公平性。制度安排会显著影响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的模式,最为公平的人力资本代际流动模式——基于能力的自由竞争模式不具备其存在的基本前提,任由最不公平的人力资本代际流动模式——基于机会不平等的承继模式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机制的建立,政策制定可以干预到个体受教育机会,从而减弱家庭背景等先赋因素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更为合理的人力资本代际流动模式——政策干预下的自由竞争模式。针对蒙汉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比较分析中的差异性,本研究认为重视并加大汉族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推进民族地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立能力导向的教育筛选制度等措施将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代际和谐发展。
【关键词】:女性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 蒙汉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D669.6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导论11-2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6
- 1.1.1 研究背景11-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相关概念界定16-19
- 1.2.1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16-18
- 1.2.2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增值率18-19
- 1.2.3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依存度19
- 1.3 基本研究假设:性别、民族与人力资本代际传递19-20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20-22
- 1.4.1 研究思路20
- 1.4.2 结构框架20-22
- 1.4.3 技术路线图22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22-25
- 1.5.1 研究方法22-23
- 1.5.2 论文的创新之处23-25
- 第2章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理论研究综述25-41
- 2.1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理论国外研究综述25-36
- 2.1.1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动机的研究25-26
- 2.1.2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途径的研究26-27
- 2.1.3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研究27-34
- 2.1.4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视角下的政策制定34-36
- 2.2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理论国内研究综述36-39
- 2.2.1 教育代际传递机制与模式的研究36-37
- 2.2.2 教育的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37
- 2.2.3 教育与贫困的代际传递研究37-38
- 2.2.4 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研究38-39
- 2.2.5 少数民族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研究39
- 2.3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理论研究总体评述39-41
- 第3章 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机制与途径研究41-60
- 3.1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机制41-49
- 3.1.1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机制41-43
- 3.1.2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与社会公平机制43-44
- 3.1.3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经济学模型44-45
- 3.1.4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动机45-49
- 3.2 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途径49-58
- 3.2.1 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直接途径49-54
- 3.2.2 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间接途径54-58
- 3.4 本章小结58-60
- 第4章 我国蒙汉女性人力资本存量评估及其代际传递60-80
- 4.1 人力资本存量评估方法概述60-63
- 4.1.1 基于成本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60-61
- 4.1.2 基于收入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61
- 4.1.3 基于教育指标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61-62
- 4.1.4 本研究中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62-63
- 4.2 我国主要年份蒙汉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测算与比较63-73
- 4.2.1 基于教育指数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的应用概述63-64
- 4.2.2 数据处理与计算结果64-66
- 4.2.3 我国蒙汉人力资本存量的比较分析66-73
- 4.3 蒙汉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比较分析73-78
- 4.3.1 “代际”范畴的界定73-74
- 4.3.2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增值率的计算公式及含义74-75
- 4.3.3 我国蒙汉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增值率的计算及比较75-78
- 4.4 本章小结78-80
- 第5章 蒙汉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依存度的实证研究80-110
- 5.1 调查数据:来源与获取结果80-82
- 5.1.1 调查地点的选取80-81
- 5.1.2 调查中符合研究需要的家庭条件的界定81
- 5.1.3 调查数据的结果81-82
- 5.2 蒙汉人力资本代际流动总体描述82-87
- 5.3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依存度的实证分析87-90
- 5.3.1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依存度解析87
- 5.3.2 实证分析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87-89
- 5.3.3 模型拟合结果与讨论89-90
- 5.4 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依存度的实证分析与蒙汉比较90-100
- 5.4.1 实证分析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90-92
- 5.4.2 实证分析与蒙汉比较92-95
- 5.4.3 主要结论与讨论95-100
- 5.5 母亲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效应差异性分析与蒙汉比较100-106
- 5.5.1 母亲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效应的性别差异分析与蒙汉比较100-103
- 5.5.2 母亲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效应的城乡差异分析与蒙汉比较103-106
- 5.6 本章小结106-110
- 第6章 基于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制度安排110-133
- 6.1 制度安排影响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模式110-116
- 6.1.1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两种基本模式110-114
- 6.1.2 合理的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模式:政策干预下的自由竞争模式114-116
- 6.2 基于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制度安排:教育公平116-130
- 6.2.1 多措并举提升汉族女性人力资本代内存量117-121
- 6.2.2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核心举措121-127
- 6.2.3 建立能力导向的教育筛选制度127-130
- 6.3 本章小结130-133
- 结论与展望133-136
- 主要结论133-134
- 论文主要创新点134-135
- 研究展望135-136
- 参考文献136-145
- 附录 蒙汉人力资本代际传递调查问卷145-148
- 致谢148-15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光辉;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经济增长与教育关系的一种实证分析(1981-2000年)[J];财经科学;2003年01期
2 张锦华;;我国欠发达地区教育公共投资低发展陷阱研究——基于代际传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7期
3 周玉;;教育与农村女性代际流动——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期
4 朱翊敏,钟庆才;广东省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2期
5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6 林森;单莉莉;;教育机会平等与低收入阶层代际延续关系分析[J];湖湘论坛;2010年05期
7 梁洪学;“经济人”假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兼评“经济人”假定的客观性[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8 郭丛斌;闵维方;;教育:创设合理的代际流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在教育与代际流动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9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10 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本文关键词:蒙汉女性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