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21:1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呼吁不断,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提升了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培养的出口,又遭遇了大学生从学涯进入职涯发展的种种障碍,由此,大学教育的作用遭到质疑。本论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基本思路是:找出问题,试图在宏观理论指导下,整合、扬弃历史资源,展开大学教学新方法的尝试;建立一个宏微结合、历史现实沟通、跨越中外的良性结构,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方法与技能,来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使之得到妥善解决。第一章是立论与综述。立论部分,首先提出问题,目前的大学教学问题严重,从宏观层面说,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更为尖锐与直截的“钱理群之忧”。微观层面而言,存在着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怎么教、如何学;大学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才能恪守教学职能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还具有国际性特点,成为全球大学教育的危机,需要积极稳妥应对;然后,确定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综述部分分析评述相关文献,依次对“大学职能概念”、“大学职能内涵”、“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与评述,得出以...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


《大学之理念》第三章德文版书影邱立波译作推定应是由英文版转译的,此处不知是英文翻译出了问题,还是

德文,理念,大学,历史观


Bildung的翻译,偏差较大的是邱立波翻译的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译者将第三章的标题翻译成“文化”,其中第一段翻译成“文化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状态。凡是某个既定的历史观念所造成的人,都是有文化的。”本文作者查对了德文原文,标题就是“Bildung”,第一段文字为:“Bildung ist ein erworbener Zustand.Gebildet hei?t der Mensch,der einem bestimmten geschichtlichen ldeal entsprechend gepr?gt ist.”其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所谓受过教育的人,是指这样的人,一个被塑造成相应于某个特定历史观念的人。”这里的“Bildung”不应该翻译成“文化”,如果是文化,德文必是用“Kultur”。邱立波译作推定应是由英文版转译的,此处不知是英文翻译出了问题,还是译者的理解有误。再看看其他翻译家的对“Bildung”的翻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基于“互联网+”的视角[J]. 马静.  亚太教育. 2016(31)
[2]浅谈混合学习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J]. 王菲菲.  才智. 2016(28)
[3]自我实现的学习自由赋权及其保障——兼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 马运朋.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27)
[4]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浅析[J]. 罗莹.  高教学刊. 2016(17)
[5]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的思考[J]. 王志军.  职教通讯. 2016(25)
[6]论大学语文教师的现代素养[J]. 朱艳阳,向连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16(36)
[7]关系赋权:社会资本配置的新范式——网络重构社会连接之下的社会治理逻辑变革[J]. 喻国明,马慧.  编辑之友. 2016(09)
[8]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素养发展研究[J]. 赵彩霞.  当代继续教育. 2016(04)
[9]“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 周辉,郑健.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4)
[10]高校教师网络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J]. 王艺.  教育评论. 2016(07)

博士论文
[1]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情感叙事案例研究[D]. 古海波.苏州大学 2016
[2]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 张磊.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面向e-Learning的学习者情感建模及应用研究[D]. 黄焕.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重构研究[D]. 余宏亮.西南大学 2014
[5]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 翁朱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3
[6]基于建模的中美学校德育要素比较研究[D]. 代德伟.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
[7]教师行动学习研究[D]. 王栋.上海师范大学 2013
[8]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 陆晓红.华东师范大学 2012
[9]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D]. 田建平.河北大学 2012
[10]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D]. 任燕红.西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赋权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行为表达机制研究[D]. 张婕.郑州大学 2016
[2]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培养的研究[D]. 丁原.湖南农业大学 2015
[3]网络空间的自我赋权[D]. 陈思曼.苏州大学 2015
[4]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 吴秀娟.扬州大学 2013
[5]优质教学背景下的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D]. 李丹.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清代、民国民间惜字信仰研究[D]. 李娜.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研究[D]. 刘鹏.扬州大学 2011
[8]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 黄丽.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D]. 李景.西北师范大学 2006
[10]职前教师教育信息能力培养研究[D]. 杨银辉.浙江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95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95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e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