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罪”要论 ——以寻衅滋事罪的限制和消减为重点
发布时间:2022-01-17 03:54
第一章是寻衅滋事罪的属性论。“口袋罪”既是立法概念,也是司法概念,兼具立法和司法的属性。通常是指对刑法中一些罪状高度概括、表述极度模糊,或者因司法惯性、惰性、随意性,将指代不明的相关行为装入某一罪名的形象称谓。“口袋罪”具有罪状高度概括和模糊、内容庞杂,内涵外延及边界难以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难以区分,甚至呈现罪征不稳定状态的特点。“口袋罪”当然具有正价值,与我国一定的立法进程与阶段有关,在建构堵截性犯罪成立要件以及打击犯罪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程度和极为有效的立法技术,尤其对避免漏罪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但也有弊端,如与罪刑法定相冲突,容易扩大犯罪边界,以及侵犯人权等,另外在司法操作上也极具难度和障碍。“寻衅滋事罪”属于“口袋罪”,无论从概念界定、“前世今生”、立法司法,还是从容量、遣词造句、和其他罪名区分,都可以得到证成。“寻衅滋事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有“无地位说”、“平等地位说”、“补充性独立地位说”以及“补充性辅助地位说”,本文赞同第四种观点,同时论述了寻衅滋事罪作为兜底性和堵截性罪名具有现实土壤和理论根基。第二章围绕寻衅滋事罪“口袋”属性的限制和消减论述寻衅滋事...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动机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二)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寻衅滋事罪的属性论:典型“口袋罪”
第一节“口袋罪”概述
一、“口袋罪”的性质
二、“口袋罪”概念聚讼和界定
三、“口袋罪”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
四、“口袋罪”历史叙事描述
五、德日“口袋罪”经验的借鉴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属于“口袋罪”缘由
一、寻衅滋事罪之“口袋罪”典型意义
二、寻衅滋事罪属于“口袋罪”的具体原因
第三节“口袋罪”的价值和寻衅滋事罪的地位
一、“口袋罪”的正负价值
二、寻衅滋事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 寻衅滋事罪的出路:“口袋”属性的限制和消减
第一节 立法司法合力限制寻衅滋事罪
一、控制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总体思路
二、抑制寻衅滋事罪的司法总体要求
第二节 以刑法明确性公众认同为纲限缩寻衅滋事罪
一、寻衅滋事罪之罪刑法定明确性公众认同
二、寻衅滋事罪之罪状明确性公众认同
三、寻衅滋事罪之法定刑明确性公众认同
第三节 以法益机能为经克制寻衅滋事罪盲目扩充
一、应当运用法益机能理论指导限制寻衅滋事罪
二、避免寻衅滋事罪保护法益的抽象化
三、实现寻衅滋事罪保护法益的具体化
第四节 以刑法解释为纬抑制寻衅滋事罪扩张
一、寻衅滋事罪刑法立法解释的缺失和弱势
二、寻衅滋事罪刑法司法解释的越权和含混
三、兼论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之界限
四、寻衅滋事罪刑法学理解释的分野
第五节 以其他学科为辅指导寻衅滋事罪的限制和消减
一、社会学分析视角
二、政治学分析视角
三、传播学分析视角
四、伦理学分析视角
五、经济学分析视角
第三章 寻衅滋事罪的规范论:以“小口袋化”为旨趣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和规范理解
一、“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型寻衅滋事罪
三、“强拿硬要、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型寻衅滋事罪
四、“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
五、寻衅滋事罪的立案标准和定罪标准
六、几种情节并不严重的不同寻衅滋事行为方式叠加问题处理
七、寻衅滋事罪情节加重犯
八、认定寻衅滋事罪的其它问题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与有竞合关系罪名之区分
一、“场合决定犯罪性质说”之批判
二、暴力、胁迫程度之迥异
三、其他一般罪名并不排斥寻衅动机
四、“客观归罪化”之否定
五、寻衅滋事共同犯罪中过限责任之承担
六、“罪名转化规则”运用之提倡
七、与存在交叉或者竞合关系具体个罪之关系处理
第三节 寻衅滋事三类责任的衔接和协调
一、寻衅滋事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概述
二、寻衅滋事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关系
三、寻衅滋事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关系
第四章 寻衅滋事罪的关系论:重在“口袋罪”限制的方式方法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与其他“口袋罪”总体关系
一、寻衅滋事罪和其他“口袋罪”的异同
二、限制和消减“口袋罪”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第二节 限缩传统“口袋罪”的方式方法
一、非法经营罪
二、玩忽职守罪
第三节 抑制新型“口袋罪”的方式方法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第五章 寻衅滋事罪的立法论:以“去口袋性”为目标
第一节 成文法国家和地区对寻衅滋事犯罪的刑事法律规制
一、德国寻衅滋事犯罪的立法模式
二、日本寻衅滋事犯罪的刑法规制
三、法国寻衅滋事犯罪的刑法规定
四、意大利寻衅滋事犯罪的规制方式
五、台湾地区寻衅滋事犯罪的法律规制
六、成文法国家和地区寻衅滋事犯罪刑事法律特点和启示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立法完善的方向和进路
一、限定寻衅滋事罪的动机
二、廓清模糊的描述用语
三、增加“本法另有规定的,根据其他规定”的款项
四、设立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时的转化犯条款
五、罚金刑的扩展符合刑罚发展趋势,同时设置保安处分
六、采用渐变式处理方法进行分解合并,最终摈弃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统计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刑法与行政刑法的并立[J]. 李晓明. 法学杂志. 2017(02)
[2]行政犯违法性判断的从属性和独立性研究[J]. 孙国祥. 法学家. 2017(01)
[3]论从业禁止制度在公害犯罪中的适用[J]. 李兰英,曾荣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4]程序性构成要件要素概念的提倡[J]. 卢勤忠.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06)
[5]犯罪的价值判断与行为的归罪模式[J]. 彭文华. 法学. 2016(08)
[6]青少年暴力罪错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东海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犯罪为例[J]. 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与东海县检察院课题组,狄小华,宋金玲.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6(04)
[7]“口袋罪”适用之限制与实行行为定型化之提倡——基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视角[J]. 崔志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04)
[8]寻衅滋事罪规制散布“虚假信息”行为的可行性分析[J]. 江奥立.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6(02)
[9]寻衅滋事罪情节犯的属性认定与限缩适用探究——以拟制抽象危险犯为视角切入[J]. 李川. 法学. 2015(12)
[10]慎刑与规制:评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J]. 周光权. 中国法律评论. 2015(02)
博士论文
[1]寻衅滋事罪问题研究[D]. 张维.吉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寻衅滋事罪适用的扩大化及其限制研究[D]. 胡凡.安徽大学 2016
[2]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的法教义学分析[D]. 李蔚然.华东政法大学 2016
[3]论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认定[D]. 陈亚威.吉林大学 2014
[4]寻衅滋事罪疑难问题研究[D]. 李坤.河北大学 2014
[5]论寻衅滋事罪的立法完善[D]. 米福丽.辽宁大学 2014
[6]“口袋罪”视角下的寻衅滋事罪探析[D]. 刘祥.华东政法大学 2014
[7]“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研究[D]. 郭彦.苏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93993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动机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二)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寻衅滋事罪的属性论:典型“口袋罪”
第一节“口袋罪”概述
一、“口袋罪”的性质
二、“口袋罪”概念聚讼和界定
三、“口袋罪”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
四、“口袋罪”历史叙事描述
五、德日“口袋罪”经验的借鉴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属于“口袋罪”缘由
一、寻衅滋事罪之“口袋罪”典型意义
二、寻衅滋事罪属于“口袋罪”的具体原因
第三节“口袋罪”的价值和寻衅滋事罪的地位
一、“口袋罪”的正负价值
二、寻衅滋事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 寻衅滋事罪的出路:“口袋”属性的限制和消减
第一节 立法司法合力限制寻衅滋事罪
一、控制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总体思路
二、抑制寻衅滋事罪的司法总体要求
第二节 以刑法明确性公众认同为纲限缩寻衅滋事罪
一、寻衅滋事罪之罪刑法定明确性公众认同
二、寻衅滋事罪之罪状明确性公众认同
三、寻衅滋事罪之法定刑明确性公众认同
第三节 以法益机能为经克制寻衅滋事罪盲目扩充
一、应当运用法益机能理论指导限制寻衅滋事罪
二、避免寻衅滋事罪保护法益的抽象化
三、实现寻衅滋事罪保护法益的具体化
第四节 以刑法解释为纬抑制寻衅滋事罪扩张
一、寻衅滋事罪刑法立法解释的缺失和弱势
二、寻衅滋事罪刑法司法解释的越权和含混
三、兼论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之界限
四、寻衅滋事罪刑法学理解释的分野
第五节 以其他学科为辅指导寻衅滋事罪的限制和消减
一、社会学分析视角
二、政治学分析视角
三、传播学分析视角
四、伦理学分析视角
五、经济学分析视角
第三章 寻衅滋事罪的规范论:以“小口袋化”为旨趣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和规范理解
一、“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型寻衅滋事罪
三、“强拿硬要、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型寻衅滋事罪
四、“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
五、寻衅滋事罪的立案标准和定罪标准
六、几种情节并不严重的不同寻衅滋事行为方式叠加问题处理
七、寻衅滋事罪情节加重犯
八、认定寻衅滋事罪的其它问题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与有竞合关系罪名之区分
一、“场合决定犯罪性质说”之批判
二、暴力、胁迫程度之迥异
三、其他一般罪名并不排斥寻衅动机
四、“客观归罪化”之否定
五、寻衅滋事共同犯罪中过限责任之承担
六、“罪名转化规则”运用之提倡
七、与存在交叉或者竞合关系具体个罪之关系处理
第三节 寻衅滋事三类责任的衔接和协调
一、寻衅滋事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概述
二、寻衅滋事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关系
三、寻衅滋事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关系
第四章 寻衅滋事罪的关系论:重在“口袋罪”限制的方式方法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与其他“口袋罪”总体关系
一、寻衅滋事罪和其他“口袋罪”的异同
二、限制和消减“口袋罪”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第二节 限缩传统“口袋罪”的方式方法
一、非法经营罪
二、玩忽职守罪
第三节 抑制新型“口袋罪”的方式方法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第五章 寻衅滋事罪的立法论:以“去口袋性”为目标
第一节 成文法国家和地区对寻衅滋事犯罪的刑事法律规制
一、德国寻衅滋事犯罪的立法模式
二、日本寻衅滋事犯罪的刑法规制
三、法国寻衅滋事犯罪的刑法规定
四、意大利寻衅滋事犯罪的规制方式
五、台湾地区寻衅滋事犯罪的法律规制
六、成文法国家和地区寻衅滋事犯罪刑事法律特点和启示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立法完善的方向和进路
一、限定寻衅滋事罪的动机
二、廓清模糊的描述用语
三、增加“本法另有规定的,根据其他规定”的款项
四、设立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时的转化犯条款
五、罚金刑的扩展符合刑罚发展趋势,同时设置保安处分
六、采用渐变式处理方法进行分解合并,最终摈弃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统计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刑法与行政刑法的并立[J]. 李晓明. 法学杂志. 2017(02)
[2]行政犯违法性判断的从属性和独立性研究[J]. 孙国祥. 法学家. 2017(01)
[3]论从业禁止制度在公害犯罪中的适用[J]. 李兰英,曾荣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4]程序性构成要件要素概念的提倡[J]. 卢勤忠.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06)
[5]犯罪的价值判断与行为的归罪模式[J]. 彭文华. 法学. 2016(08)
[6]青少年暴力罪错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东海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犯罪为例[J]. 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与东海县检察院课题组,狄小华,宋金玲.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6(04)
[7]“口袋罪”适用之限制与实行行为定型化之提倡——基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视角[J]. 崔志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04)
[8]寻衅滋事罪规制散布“虚假信息”行为的可行性分析[J]. 江奥立.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6(02)
[9]寻衅滋事罪情节犯的属性认定与限缩适用探究——以拟制抽象危险犯为视角切入[J]. 李川. 法学. 2015(12)
[10]慎刑与规制:评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J]. 周光权. 中国法律评论. 2015(02)
博士论文
[1]寻衅滋事罪问题研究[D]. 张维.吉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寻衅滋事罪适用的扩大化及其限制研究[D]. 胡凡.安徽大学 2016
[2]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的法教义学分析[D]. 李蔚然.华东政法大学 2016
[3]论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认定[D]. 陈亚威.吉林大学 2014
[4]寻衅滋事罪疑难问题研究[D]. 李坤.河北大学 2014
[5]论寻衅滋事罪的立法完善[D]. 米福丽.辽宁大学 2014
[6]“口袋罪”视角下的寻衅滋事罪探析[D]. 刘祥.华东政法大学 2014
[7]“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研究[D]. 郭彦.苏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93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93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