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07:54
各省级青少年篮球队是中国男篮后备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然而各省级青少年篮球队为了完成全运会任务,盲目执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迫使青少年运动员过早、过度从事专项化训练,基础不牢导致训练效果一般,伤病率也较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制订并签发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先进的训练理念,以其高训练效果、低运动损伤逐渐被国内顶尖运动员、运动队所认可。然而在许多青少年运动队,对于功能性体能训练比较陌生。功能性体能训练应该逐渐从精英运动员向基层运动员发展,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本研究以备战2017年天津全运会的河北青少年男子篮球队为受试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专家调查法、实验法、实地考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建立了一套针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比赛与训练负荷进行监控,并根据评价与监控结果设计了一套针对我国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实施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案,以期能对我国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开...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测试时间安排
执行相对轻松,反之,如果己方运动员体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地方,技战[89]。.1 河北青少年男子篮球队比赛的运动负荷特征前国内对于篮球运动负荷监控的研究尚属于薄弱环节,大部分集中在了。内负荷反映的是机体所承受的实际运动负荷,是机体对于外部负荷的有不少学者针对篮球运动时的心率[90]、血乳酸[91]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于篮球训练与比赛外负荷的研究较少。外负荷是指运动中外部的各种因加的各种刺激,它是通过完成练习的时间、速度、动作或练习重复次数和指标来进行描述的[69]。之前关于外负荷监控的焦点大都集中在跑动速度],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篮球运动员实际承受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监控的练与比赛需求脱节,一部分运动员的最大潜力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动员却因为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而产生运动损伤,早早的结束了其运
是机体所承受的实际运动负荷,是机体对于外部负荷的综合反映。它由 Banister等人在1975年最早提出[94],最初的计算公式为:Trimp=运动时间 x 运动强度,基于在持续运动中HR 和运动强度的线性关系,在该公式中选择的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中的平均心率。随后经过多位研究者的不断完善,Trimp 由以前的持续性耐力项目负荷的监控指标逐渐发展成为集体项目内负荷监控的可靠指标。虽然已有全球定位系统(GPS)被用于研究集体运动项目负荷特征的先例[95],但是对于卫星无法捕捉的室内项目却不适用,而三维加速传感器可为篮球运动外负荷的研究提供一种新途径,Coe[96]在其研究中证明三维加速传感器的敏感性足以量化篮球比赛的运动负荷。Player Load 是由澳大利亚体育协会设计的一种并非基于距离的修正版矢量,其数值根据三个维度的加速度结合时间得出[97],其中 y 表示矢状轴加速度、x代表冠状轴加速度、z 表示垂直轴加速度(见图 4-2)。与基于距离的矢量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反映一些诸如变向、跳跃等 GPS无法捕捉的位移[9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球类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与灵敏素质的相关性分析[J]. 杨中军. 运动. 2017(07)
[2]高原体能训练对我国高水平优秀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与形态的影响研究[J]. 卓金源,吴赵昭,徐旻霄,罗安民,王卫星,赵杰修,米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3)
[3]运动协调和技术学习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对我国青少年训练的启示[J]. 曹春梅,董刚,刘钰,高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01)
[4]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 潘志国,李元伟. 中国体育科技. 2016(05)
[5]中国青少年训练存在问题与未来出路[J]. 米靖.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05)
[6]我国高水平女子篮球运动员体能与技术的测试与评价[J]. 岳冀阳,崔鲁祥,魏香明,郑守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7]对高校篮球专项学生速度素质训练手段指标评价与模型分析的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篮球专项学生为例[J]. 李文龙.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09)
[8]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体能的特征及训练[J]. 董顺波. 体育学刊. 2015(02)
[9]身体形态、相对力量、原地纵跳与跳深练习高度的相关性研究[J]. 周爱国,尹磊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10]CBA职业球员体能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J]. 黄迎乒,张栋,张玮,翟昕,朱邱晗.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D]. 陆柳.苏州大学 2012
[2]后发优势与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D]. 都娟.苏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疲劳对篮球运动员完成急停跳投动作下肢运动模式的影响[D]. 陶珊.北京体育大学 2015
[2]中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与机能状态研究[D]. 周亚林.云南师范大学 2014
[3]篮球专项学生的步态特征和足底压力[D]. 孙潇.北京体育大学 2012
[4]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途中跑的步态和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D]. 周华.山东体育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603918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测试时间安排
执行相对轻松,反之,如果己方运动员体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地方,技战[89]。.1 河北青少年男子篮球队比赛的运动负荷特征前国内对于篮球运动负荷监控的研究尚属于薄弱环节,大部分集中在了。内负荷反映的是机体所承受的实际运动负荷,是机体对于外部负荷的有不少学者针对篮球运动时的心率[90]、血乳酸[91]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于篮球训练与比赛外负荷的研究较少。外负荷是指运动中外部的各种因加的各种刺激,它是通过完成练习的时间、速度、动作或练习重复次数和指标来进行描述的[69]。之前关于外负荷监控的焦点大都集中在跑动速度],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篮球运动员实际承受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监控的练与比赛需求脱节,一部分运动员的最大潜力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动员却因为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而产生运动损伤,早早的结束了其运
是机体所承受的实际运动负荷,是机体对于外部负荷的综合反映。它由 Banister等人在1975年最早提出[94],最初的计算公式为:Trimp=运动时间 x 运动强度,基于在持续运动中HR 和运动强度的线性关系,在该公式中选择的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中的平均心率。随后经过多位研究者的不断完善,Trimp 由以前的持续性耐力项目负荷的监控指标逐渐发展成为集体项目内负荷监控的可靠指标。虽然已有全球定位系统(GPS)被用于研究集体运动项目负荷特征的先例[95],但是对于卫星无法捕捉的室内项目却不适用,而三维加速传感器可为篮球运动外负荷的研究提供一种新途径,Coe[96]在其研究中证明三维加速传感器的敏感性足以量化篮球比赛的运动负荷。Player Load 是由澳大利亚体育协会设计的一种并非基于距离的修正版矢量,其数值根据三个维度的加速度结合时间得出[97],其中 y 表示矢状轴加速度、x代表冠状轴加速度、z 表示垂直轴加速度(见图 4-2)。与基于距离的矢量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反映一些诸如变向、跳跃等 GPS无法捕捉的位移[9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球类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与灵敏素质的相关性分析[J]. 杨中军. 运动. 2017(07)
[2]高原体能训练对我国高水平优秀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与形态的影响研究[J]. 卓金源,吴赵昭,徐旻霄,罗安民,王卫星,赵杰修,米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3)
[3]运动协调和技术学习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对我国青少年训练的启示[J]. 曹春梅,董刚,刘钰,高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01)
[4]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 潘志国,李元伟. 中国体育科技. 2016(05)
[5]中国青少年训练存在问题与未来出路[J]. 米靖.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05)
[6]我国高水平女子篮球运动员体能与技术的测试与评价[J]. 岳冀阳,崔鲁祥,魏香明,郑守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7]对高校篮球专项学生速度素质训练手段指标评价与模型分析的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篮球专项学生为例[J]. 李文龙.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09)
[8]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体能的特征及训练[J]. 董顺波. 体育学刊. 2015(02)
[9]身体形态、相对力量、原地纵跳与跳深练习高度的相关性研究[J]. 周爱国,尹磊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10]CBA职业球员体能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J]. 黄迎乒,张栋,张玮,翟昕,朱邱晗.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D]. 陆柳.苏州大学 2012
[2]后发优势与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D]. 都娟.苏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疲劳对篮球运动员完成急停跳投动作下肢运动模式的影响[D]. 陶珊.北京体育大学 2015
[2]中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与机能状态研究[D]. 周亚林.云南师范大学 2014
[3]篮球专项学生的步态特征和足底压力[D]. 孙潇.北京体育大学 2012
[4]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途中跑的步态和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D]. 周华.山东体育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603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60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