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07:07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在整体上存在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个体)机制三大类。政府机制通过劳动立法、劳动行政监察和其它行政手段,对劳动关系的协调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政府机制不能针对各个特殊劳动者之权利保护直接产生作用,也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权利底线之上要求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更多的权益。政府机制还在“诺斯悖论”的支配下,同样存在自身利益问题,以及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和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发生对劳动关系的破坏作用。而市场机制则在众所周知的局限下容易产生失序状况,并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害,导致劳动者在社会分配份额逐步走低的情况下,还要面临劳动权益受侵的巨大风险。社会协调机制则是在经济民主和社会协商理念的指引下,尊重劳动者的团结权、民主权利和协商解决纠纷的自主权,把劳动关系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置于社会各方力量的监督之下,促使劳动者群体和用人单位群体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增进劳动效率与公平,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何谓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机制?现有研究中虽多有提及,但未见对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完整界说。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就是非政府、非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主体对劳动关系直接作用所形成的机制,其基本构件包括劳资团体、压力团体、自愿组织、街头抗议行动和社会精英表达等对劳动关系所形成的协调行为;其制度基础存在于宪法、劳动法律法规、其它法律法规、政策和国际法规范中。从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国家的实践看,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是一国劳动关系协调的常态机制和最为重要的机制,也是对劳动者利益的最大保护方式。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诸多不和谐的表现,有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显得十分尖锐,突出体现为劳动者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连续20多年走低,劳动保障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平等就业、同工同酬、体面劳动等原则未见彰显反见践踏,劳动者的被剥夺感日见强烈;笔者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的非正常集体行动多发,有些群体劳动争议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和相当负面的社会影响,一再触及社会敏感神经并探及公众的心理底线。对此,政府部门花费了大量的资源进行协调和治理,基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也一再抓紧,甚至通过“欠薪入罪”以惩处不良雇主,促使劳动关系朝良性的轨道运行,但效果却难言满意。从劳动关系协调的角度看,作为劳动者代表的工会组织发力不够,劳动者自身在企业中的民主管理地位低微,以及其它社会组织对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受阻,实际就是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挥作用不够,使得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矛盾凸显。 以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为主导协调劳动关系是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并在类型上形成了美英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森模式、以德法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和以韩日为代表的东北亚模式。盎格鲁萨克森模式整体上强调对劳动关系的市场协调,强调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自主协商,社会组织多以压力方式间接作用于劳动关系;莱茵模式在政治权力架构内建立较为完整、细致的劳工保障制度,社会团体包括劳工组织、雇主组织、消费者组织等直接作用于劳动关系;东北亚模式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典型,是以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为前提下的、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关系运行模式。各国在发展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上的实践,实际都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多方因素的产物,对他国具有借鉴意义但不可复制。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整体思路,就是要培育和发展社会协调机制,并提高其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的地位。通过制度松绑、制度创新作为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起点和重点,促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社会协调机制的相生相长。在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内部,处理好运动型社会协调机制与组织型社会协调机制、劳方主导的社会协调机制与资方主导的社会协调机制、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与企业外部的协调机制等几对机制间的关系,在政治可控的范围内推进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发展。 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完善集体谈判机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机制、社会责任运动机制、民间调解机制和其它社会力量协调机制,通过过渡性的制度安排逐步推进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建设,全面促进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发展,建成多元互动、民主理性、自主协商的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 本文的命题在于,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应该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公正的最重要方式。这个机制内部存有运动型协调机制与组织型协调机制互相激励、企业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相互依赖、劳方主导机制与资方主导机制相互竞争等不同关系,它们共同制约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影响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机制、集体谈判机制、社会责任运动机制、民间调解机制和其它社会力量协调机制等的立法方针和制度装置。
【关键词】:劳动关系 社会协调机制 集体谈判 职工民主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民间调解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5;D9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导言14-32
- 1.1 问题的提出14-16
- 1.1.1 问题的范围14-15
- 1.1.2 为什么研究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机制15-16
- 1.2 研究的背景16-20
- 1.2.1 社会背景16-17
- 1.2.2 政策背景17-18
- 1.2.3 法律背景18-20
- 1.3 文献的回顾20-26
- 1.3.1 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研究状况20-21
- 1.3.2 对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研究状况21-26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框架26-30
- 1.4.1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26-27
- 1.4.2 研究方法27-29
- 1.4.3 本文的基本框架29-30
- 1.5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30-32
- 1.5.1 研究的目标30
- 1.5.2 研究的意义30-32
- 第2章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基本问题32-60
- 2.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概念与特征32-34
- 2.1.1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概念32-33
- 2.1.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概念33
- 2.1.3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特征33-34
- 2.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应然地位34-40
- 2.2.1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框架34-35
- 2.2.2 政府干预机制的作用空间及其局限35-38
- 2.2.3 劳动合同的局限38-39
- 2.2.4 社会协调机制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应居主导地位39-40
- 2.3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构件、制度手段与类型40-54
- 2.3.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构件40-43
- 2.3.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的基本机制43-47
- 2.3.3 社会协调机制的制度手段47-51
- 2.3.4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类型51-54
- 2.4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法律依据54-60
- 2.4.1 宪法行政法中对劳动关系社会机制的规定54-55
- 2.4.2 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55-57
- 2.4.3 政策中对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宣导57-58
- 2.4.4 国际法规范中的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58-60
- 第3章 域外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启示60-81
- 3.1 盎格鲁萨克森模式60-68
- 3.1.1 英国劳动关系中的社会协调机制60-62
- 3.1.2 美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发展62-66
- 3.1.3 盎格鲁萨克森模式下的启示66-68
- 3.2 莱茵模式68-75
- 3.2.1 德国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机制68-72
- 3.2.2 法国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72-74
- 3.2.3 莱茵模式下的启示74-75
- 3.3 东北亚模式75-81
- 3.3.1 韩国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75-77
- 3.3.2 日本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机制77-79
- 3.3.3 韩日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启示79-81
- 第4章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弱化的表现和原因81-99
- 4.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弱化的具体表现81-88
- 4.1.1 集体谈判机制虚化严重81-84
- 4.1.2 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机制薄弱84-85
- 4.1.3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机制有待发展85-87
- 4.1.4 民间调解机制有待完善87-88
- 4.1.5 其它社会组织对劳动关系协调的不足88
- 4.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弱化的社会原因88-94
- 4.2.1 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是决定原因88-90
- 4.2.2 治理结构的制约90-91
- 4.2.3 市场化改革中对社会力量组织化的忽视91-92
- 4.2.4 社会自发力:尚未充分善用的社会资源92-94
- 4.3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弱化的制度根由94-99
- 4.3.1 制度进路的整体考量94-95
- 4.3.2 对过渡行为的制度型塑95-96
- 4.3.3 制度的前瞻性设计96-99
- 第5章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整体策略99-128
- 5.1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走向99-107
- 5.1.1 运动型社会协调机制将会明显增长99-101
- 5.1.2 运动型的协调最终依赖于组织化的谈判来实现权益101-102
- 5.1.3 职工民主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102-104
- 5.1.4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将越来越大104-106
- 5.1.5 民间调解机制的发展态势106-107
- 5.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重点与难点107-115
- 5.2.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重要基础107-110
- 5.2.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重点110-113
- 5.2.3 制度难点: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社会协调的相生相长113-115
- 5.3 不同类型社会协调机制的关系及其组合115-121
- 5.3.1 运动型协调机制与组织型协调机制的关系115-117
- 5.3.2 企业内部协调机制与外部协调机制间的关系117-119
- 5.3.3 劳方主导的协调机制与资方主导协调机制间的关系119-121
- 5.4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的政治空间、政治风险及其规制121-128
- 5.4.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的政治空间121-123
- 5.4.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的政治风险123-125
- 5.4.3 政治可控下的机制建设125-128
- 第6章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具体机制的立法完善128-152
- 6.1 集体谈判机制的转型与立法重点128-135
- 6.1.1 集体谈判模式的转型128-129
- 6.1.2 集体谈判主体的培育129-131
- 6.1.3 集体谈判程序的完善131-133
- 6.1.4 罢工立法的模式选择与规制策略133-135
- 6.2 企业民主管理机制的基础作用及其法律保障135-139
- 6.2.1 扩大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135-136
- 6.2.2 建立较完备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体系136-138
- 6.2.3 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制定中的民主程序138
- 6.2.4 增强企业职工民主制度的实效性138-139
- 6.3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制化路径139-146
- 6.3.1 积极应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139-142
- 6.3.2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机制境内化142-144
- 6.3.3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实现企业社会责任144-146
- 6.4 劳动关系民间调解机制的丰富与进路146-149
- 6.4.1 凸显民间调解的优先地位146
- 6.4.2 开放的多元民间调解模式146-147
- 6.4.3 明确自愿调解与强制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原则147
- 6.4.4 加强对民间调解机制的制度建设147-149
- 6.5 其它社会力量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化149-152
- 6.5.1 群团组织在劳动关系中的协调功能149
- 6.5.2 国际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149-150
- 6.5.3 民间组织和互助组织对劳动关系的协调150-151
- 6.5.4 知名学者、律师和其他公益人士对劳动关系的协调151-152
- 结论152-155
- 参考文献155-166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完成的科研课题及学术论著166-168
- 致谢168-1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松;;论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路径及经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洁婷;;者米乡苦聪人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3 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8年03期
4 辜胜阻;;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问题,促进城镇化发展[J];城乡建设;2008年09期
5 谢德成;王天玉;;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目标及规范重点[J];当代法学;2010年02期
6 "社会协商机制的法律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组;孙建;洪英;卜开明;;社会协商机制的法律体系建构研究[J];中国司法;2011年12期
7 刘志云;;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兴起及其督促机制的完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王全兴;谢天长;;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推进论纲[J];法商研究;2012年03期
9 王春娣;;论社会协商机制——以行业协会为视角[J];法学家;2005年04期
10 侯玲玲;曹燕;;劳动派遣关系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学评论;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洙德;从公司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64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