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8:03

  本文关键词: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是社会变迁的体现与缩影,也是教育发展的构件与载体。随着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转型和变革,中国广大村寨的教育亦跟随村寨社会前进的脚步步入了现代化进程。村寨教育作为村寨社会的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多样的起伏与波澜,它时而繁荣兴盛,时而踌躇停滞。村寨教育的变迁历程标注着村寨社会变迁与转型的路径,保留了村寨教育实践改革和教育思想演进的印记。时至今日,村寨教育依然蕴藏着鲜活的生命力,延续着发展和变迁的历史使命。肇兴侗寨便是这样一所经历了中国乡村教育数百年变化发展历史,至今仍在思索、前行和变化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肇兴侗寨地处黔、桂、湘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25个乡镇之一。作为侗族聚居之地——“肇洞”的中心地区,自明洪武六年建寨至今,这里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变迁历程,根据村寨学校教育盛兴衰亡的曲折经历,肇兴侗寨的教育变迁历程可大致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历史阶段,即建寨之初至明弘治1504年之前的时期,此阶段肇兴虽然已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还未被纳入到国家统一的行政版图之中,属于化外之地尚无学校,当时的村寨教育就是寨内社会教育。明朝弘治1504年,明王朝出于政治需要和军事安全的考虑,下旨要求贵州省州、府所在地设立府学、书院,在类似肇兴侗寨的人口聚居“大乡巨堡”设社学、义学或私塾,标志着肇兴侗寨教育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被纳入到中央集权教育体系之中;清王朝延用前朝的文教政策直到清末1905年,“随着“废科举、兴新学”新政的实施,肇兴侗寨传统学校停办,但新式学堂却并未建立起来,乡民们无校可上,侗寨教育进入了停滞时期。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肇兴侗寨建立了第一所现代学制小学,标志着该村寨教育步入了现代化进程;1949年以后,村寨学校由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接管,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学校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也随时代要求不断的变化,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954年发展成为一所完小;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学校处于不断的混乱和调整之中,在文革中达到极致,学校教育活动陷入了低谷,更是一度停办;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到来之后,学校从低谷中开始慢慢复苏,并逐步走向现代化。与此对应,面向肇兴侗寨农民的夜校农中自1951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开门办学的宗旨,发展至今成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虽历经波折,却在普通学校教育难以维继之时,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绩,为肇兴侗乡及周边地区培养的大量人才,发挥了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个体的功能。肇兴侗寨教育变迁历程,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教育变迁的缩影和代表,面对政权更替、教育改革和文化转型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变革,对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及改善民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村寨教育的变迁,反映出了村寨乡民对村寨教育的需求随时代更替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鉴于此,研究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借鉴文化哲学、政治文化学和教育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肇兴侗寨的历史文化、村寨教育、社会变迁等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不同历史时期下村寨的社会发展状况及教育需求、村寨教育的特点、变迁历程、促使其发生变迁的原因等内容进行细描;对村寨教育变迁的整个历程进行历史透视,总结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基本规律;对村寨教育的根本属性进行了理性反思和讨论,提出教育是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必须的生命活动,其目的是提升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而国家统一教育要求与个体需要之间背离是侗寨教育发生变迁的深刻根源。最后,循迹于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历史,沿着理论求索的轨迹,探寻其背后隐含的教育规律,以滴水见太阳,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出理性的思考:要辩证认识国家统一教育要求与基层农村实际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实现国家教育目标基础上,满足农村的实际教育需求;要树立以改善民生为本的民生价值观、整体发展观,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要在多元文化的现实背景下建立互补共进的多元文化交流机制,以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滋养促进教育发展;还需进一步重视发挥政策制度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以期在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和谐发展,并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Research on Transition in Education of Dong Village
【关键词】:教育变迁 教育需求 村寨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59.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导论12-40
  • 一、问题的提出12-15
  • (一) 出于对民族村寨教育命运的思考12
  • (二) 实现教育改善民生的现实诉求12-14
  • (三) 寻找民族村寨教育生长的“乡土理论”14
  • (四) 倡导实践导向的研究策略14-15
  • 二、个案选择15-17
  • 三、文献综述17-25
  • (一) 国内外已有研究梳理17-23
  • (二)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23-25
  • 四、本研究的基本设想25-40
  • (一) 研究内容25-26
  • (二) 研究思路26
  • (三) 研究方法26-40
  • 第一章 肇兴侗寨的地理、社会与文化空间40-68
  • 一、地理区位:生存空间的拓展与延伸40-42
  • 二、建制沿革:行政区域的演化与流变42-45
  • 三、族群文化:民族身份的归属与认同45-58
  • (一) 族群、文字45-46
  • (二) 生活习俗46-52
  • (三) 宗教和节日52-58
  • 四、经济活动:日渐卷入市场经济体系58-68
  • (一) 经济结构类型发生变迁58-59
  • (二) 市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59-64
  • (三)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新规划64-68
  • 第二章 肇兴侗寨学校介入前的教育状况68-88
  • 一、学校介入前肇兴侗寨社会发展状况及教育需求68-71
  • (一) 原始公社末期的社会发展状况69
  • (二) 维系生存与温饱的低级教育需求69-71
  • 二、学校介入前肇兴侗寨教育基本状况71-81
  • (一) 村寨家庭教育71-73
  • (二) 村寨社区教育73-81
  • 三、学校介入前肇兴侗寨教育的特点81-83
  • (一) 天人合一的教育价值取向81
  • (二) 偏重伦理的内容选择81-82
  • (三) 经验化的社会教育原则82
  • (四) 封闭型的社会教育形式82
  • (五) 约定俗成的社会教育制度82-83
  • 四、学校介入前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外部制约因素83-88
  • (一) 刀耕火种式的生产实践水平制约肇兴侗寨教育变迁83-84
  • (二) 边缘、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肇兴侗寨教育变迁84-88
  • 第三章 肇兴侗寨传统学校延伸时期的教育状况88-104
  • 一、延伸时期肇兴侗寨社会发展状况及教育需求88-91
  • (一)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封建私有制社会88-90
  • (二) 国家、社会本位教育需求的转向90-91
  • 二、肇兴侗寨传统学校教育介入后的基本状况91-97
  • (一) 肇兴侗寨传统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与内容91-94
  • (二) 肇兴侗寨传统学校教育的曲折变迁历程94-97
  • 三、肇兴侗寨传统学校教育的特点97-100
  • (一) 强调伦理教育97-98
  • (二) 重文轻技的内容98
  • (三) 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98-99
  • (四) 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99
  • (五) 学在官府的贵族倾向99-100
  • 四、没有学校转向传统学校教育延伸百年的原因100-104
  • (一) 明清军事政治需要促使肇兴传统学校教育发生变迁100-102
  • (二) 个人生计需求转向国家本位促使肇兴教育变迁102-103
  • (三) 村寨人口分布格局制约肇兴传统学校教育的延伸103-104
  • 第四章 肇兴侗寨现代学校嵌入后的教育状况104-152
  • 一、现代学校嵌入后肇兴社会发展状况及教育需求104-106
  • (一) 逐步进入开放的半耕社会(农工社会)104-105
  • (二) 逐步确立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105-106
  • 二、肇兴侗寨现代学校嵌入后的教育基本状况106-126
  • (一) 肇兴侗寨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107-109
  • (二) 肇兴侗寨现代学校教育的曲折变迁历程109-126
  • 三、肇兴侗寨现代学校教育变迁的特点126-135
  • (一) 关注生存转向重视发展127
  • (二) 培养劳动者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7-128
  • (三) 文字下乡转向文字上移128-130
  • (四) 日益显著的边缘化倾向130-133
  • (五) 变迁过程的不平衡性133-135
  • 四、学校嵌入后肇兴教育曲折变迁的主要原因135-152
  • (一) 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135-136
  • (二) 政权更替与各种教育政策促使肇兴教育发生变迁136-138
  • (三) 侗汉文化差异促使肇兴教育发生变迁138-142
  • (四) 个人教育需要及价值观变化促使肇兴侗寨教育发生变迁142-144
  • (五) 村寨人口质量与结构的变化导致肇兴教育发生变迁144-152
  • 第五章 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历史透视152-170
  • 一、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一般原理探析152-164
  • (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物质基础152-154
  • (二) 政权更替与制度变革是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政治因素154-156
  • (三) 多元文化及信仰差异是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重要原因156-161
  • (四) 肇兴侗寨教育变迁是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161-163
  • (五) 科学技术普及是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智力支持163-164
  • 二、肇兴侗寨教育需求与教育变迁的关系透视164-167
  • (一) 村寨社会需求变化推动村寨教育发生变迁165
  • (二) 村寨个体需求变化推动村寨教育发生变迁165-166
  • (三) 村寨教育的盛衰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水平基本一致166-167
  • 三、国家教育需要与个体教育需要之间的矛盾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的根本原因167-170
  • (一) 个体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167-168
  • (二) 人的需要与国家统一教育需要之间的矛盾是肇兴教育变迁的根本原因168-170
  • 第六章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定位与选择170-204
  • 一、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171-173
  • (一) 统筹兼顾国家统一教育要求和地方、民族的特殊要求171
  • (二) 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历史又面向未来171-172
  • (三) 追求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172-173
  • 二、立足村寨现实教育需求的选择173-179
  • (一) 民族地区教育与民族村寨的关系174-175
  • (二) 民族村寨教育要满足人与国家发展的需要175-177
  • (三) 民族地区广大农村教育的科学定位与选择177-179
  • 三、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的教育发展策略179-204
  • (一)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科学定位与选择的理性思路179-186
  • (二)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策略186-189
  • (三)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具体策略189-204
  • 结语204-208
  • 主要参考文献208-222
  • 附录222-234
  • 后记234-2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菊样;;坚持“三贴近”原则 提高民族地区党报传播能力——以《宁夏日报》为例[J];今传媒;2011年11期

2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年12期

3 江时学;边缘化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4 滕星 ,杨红;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蒋立松;清前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学、义学发展述略[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04期

6 黄胜;蒙秋明;陈凌;王双宏;田穗;;发展贵州毛南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应处理好几对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7 邓灼;;为了幸福的明天——我省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综述[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7年09期

8 陈庆;;踏上奔向幸福的民生快车[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2年01期

9 黄玉捷;社区整合: 社会整合的重要方面[J];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10 阮成武;;新中国60年教育定位变迁及价值转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文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6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包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周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建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毛毅静;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燕;内蒙古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高桂兰;英国的民族政策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启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肇兴侗寨教育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63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9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