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末至民国初期是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内忧频现、外患不断,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伴随着西方“男女平等”、“女性教育”等文明观念的传入,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在清末的中华大地上缓慢萌芽,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在民间逐渐兴办起来。于是,一系列专门为女子学堂打造的新式女子教科书应运诞生。腐朽没落的清政府虽一再抵制新式女子教育,但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在1907年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官方的学制系统。为了掌控新式女子教科书市场,清政府成立了学部编译局自编女子教科书,并对民间出版的各类教科书实行严格的审定。民国成立后,女子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女子教科书的编写也因此走向规范、成熟与繁荣。随着五四运动对“男女平等”的倡导,以及男女合校运动的展开,女子教科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1922年,中华民国政府确立了不分性别、男女同校的单轨学制,女子教科书完成其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 近代的中国被描述为一个“被全球化”的时代,资本主义扩张、帝国主义入侵,以及知识和实践的全球流通,中国被“抛入”世界之中并与异质文化频繁接触、对抗和互动。此时国家、民族、个人身份都处在一个根本性的“再构”之中,女子教科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既是这种“再构”直接和有效的工具,又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水乳交融,积极参与了历史文化塑造。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检阅清末民初二十几年间的女子教科书,考察其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进行论文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到研究的缘起、意义,与论文相关的关键概念的界定,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评述,在此基础上理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对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历程进行历史性梳理,认为女子教科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895-1906年是女子教科书的初创期,1907-1911年是女子教科书逐步规范期,1912-1919年是女子教科书的成熟期,1919-1922是女子教科书的衰落期。全景式阐述了女子教科书的概貌。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作为文章的理论性章节,搭建起女子教科书与文化之间的桥梁。首先阐释教科书的文化本质和功能,认为教科书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作为一种对象化的文化存在,它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功能。其次,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文化特征体现在文化对象的针对性、文化的时代转型性和文化的中西冲突性三个方面。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四、五两章。通过对清末民初二十几年间各类女子教科书的文本阅读,考察这些文本所进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笔者认为,女子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坚持传统的“道德教化优先于才学培养”观念。尽管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在才、德观念上有了一些变化,但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却仍然沿用了传统文化的惯习——将女子道德发展置于比才学更重要的地位;(3)女子教科书无论是在内容选择还是在编写形式上处处体现出“家为国本”这一传统理念;(4)女子教科书体现出尊孔崇儒与孝道仁义思想的传承;(2)在女性性别理想上,仍然带有传统的“男外女内”的影子。女子教科书的文化创新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女性身体观念发生了由“家”到“国”的转变;(2)引入“国家”、“社会”观念,塑造现代“女国民”形象;(3)倡导“科学”、“民主”的教育观;(4)提倡自由、平等、自立、自强。 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反思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总结提炼其对当下教科书更好地发挥传承创新功能的启示。笔者认为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变革;促进了女性的解放;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女子教科书的传承与创新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在促进妇女自我觉醒的程度上还是很有限的。第二,之所以出现了以女性为中心的各类教科书,是出于女子学堂教学的需要,而非要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教科书文化。第三,道德成为女子教科书文化选择的要旨。女子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首要考虑的是女性的德性发展,而不是女性的个性发展。第四,女子教科书出于强国保种的文化要求,在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强化女性的传统特质,这就限制了女学生的自我认知。第二方面,运用归纳的方法,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女子教科书到现代一般教科书,认为在发挥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时,首先要考虑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结合实际,包括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其次保持文化的开放性,在传承与创新中广泛吸纳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之长;再次,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展现女性新形象,体现女性个性。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对女性形象建构的基本模式及其深层的思想文化内涵,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同时,提出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包容和开放的胸怀,兼取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精华,这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脚步始终稳健前行。
【关键词】:清末民初 女子教科书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9;G423.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54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15-17
- 一、缘于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社会文化热点的思考15-16
- 二、教科书的文化功能及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独特性16-17
- 三、教科书研究团队的指引与个人的经历17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17-19
- 一、理论意义18
- 二、实践意义18-19
- 第三节 关键词界定19-27
- 一、清末民初19-20
- 二、女子教科书20-22
- 三、文化22-26
-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26-27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27-49
- 一、关于教科书的文化研究27-33
- 二、关于近代女子教育及女子教科书的研究33-49
- 第五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49-54
- 一、研究内容49-51
- 二、研究思路51-52
- 三、研究方法52-54
- 第二章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之演进54-79
- 第一节 新式女子教科书的出现(1895-1906)54-62
- 一、清末新式女子教科书出现的历史背景与契机55-57
- 二、官方意志的违背——学堂、书坊女子教科书的涌现57-61
- 三、与旧式女子教育传统相“决裂”——高度自觉的新奇与新派61-62
- 第二节 女子教科书的逐步规范(1907—1911)62-66
- 一、女子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学部的教科书审定制62-63
- 二、学部审定教科书63-65
- 三、女子教科书的规范化特点65-66
- 第三节 女子教科书的日趋成熟(1912—1919)66-73
- 一、民初教育宗旨与学制的变革66-67
- 二、教育宗旨教科书67-73
- 三、女子教科书的现代性特点73
- 第四节 女子教科书的衰落与退出(1919-1922)73-79
- 一、女子教科书退出的历史背景74-77
- 二、五四运动后女子教科书的出版概况77-79
- 第三章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之文化阐释79-97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文化属性79-84
- 一、女子教科书——文化的载体与传承工具80-81
- 二、女子教科书——对象化的文化存在81-83
- 三、女子教科书——一种独立而特殊的文化现象83-84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文化本质与功能84-93
- 一、女子教科书的文化本质85-89
- 二、女子教科书的文化功能89-93
- 第三节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文化特征93-97
- 一、文化对象的针对性94
- 二、文化的时代转型性94-95
-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性95-97
- 第四章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文化传承97-161
- 第一节 “重德轻智”——中国传统德才观的传承与演进97-108
- 一、“德才有序”——教科书中不平等的“德”与“才”98-102
- 二、“女子无才便是德”——“重德轻智”在女性身上尤甚102-108
- 第二节 “家为国本”观念的传承与演进108-120
- 一、“家”、“家族”、“家法”意识的强化109-112
- 二、为女性绘制的“家庭”蓝图112-120
- 第三节 尊孔崇儒与孝道仁义观念的传承与演进120-144
- 一、讲孝道、怀仁爱、达信义122-137
- 二、事舅姑、义夫君、睦妯娌137-144
- 第四节 内外有别——女性性别理想的传承144-161
- 一、女性角色:“女”、“妇”、“母”—“贤妻良母”、“国民之母”145-151
- 二、女性素养:从“德、言、容、工”到“婉顺、慎言、俭饰、女红’151-157
- 三、女性行为:“妇人主中馈”——“女从以教职”157-161
- 第五章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文化创新161-231
- 第一节 “国家化的身体”——身体观的变革161-180
- 一、国民健康的身体——“强国保种”的应有之义162-174
- 二、女性身体的“国有化”性质174-180
- 第二节 国家社会观念的渗透——从“国民”到“女国民”180-201
- 一、“国民”意识培养——“无论我是女是男,我都有责任保卫中国”181-190
- 二、“女国民”——女性公民形象的塑造190-201
- 第三节 “科学”与“民主”的新教育观表达201-215
- 一、提倡科学,破除迷信201-204
- 二、知识图景的呈现204-212
- 三、劝勉:“女子宜求学”212-215
- 第四节 自由、平等、自立、自强观念的涌现215-231
- 一、每个人都要自由与自立216-224
- 二、女性需要平等、自立和自强224-231
- 第六章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反思及启示231-239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反思231-236
- 一、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推动作用231-235
- 二、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局限性235-236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启示236-239
- 一、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结合实际236-237
- 二、保持文化的开放性,在传承与创新中广泛吸纳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之长237-238
- 三、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展现女性新形象238-239
- 结语239-241
- 参考文献241-259
- 附录259-261
- 后记261-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朱志勇;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4 杨红辉,黄正泉;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J];船山学刊;2004年02期
5 石鸥;;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6 石鸥;;开现代教科书之先河的《最新教科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7 石鸥;张斯妮;;蔡元培与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8 石鸥;曾艳华;;小课本大宣传——根据地教科书研究之一[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9 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对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项目的设计与运作[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1期
10 乔素玲;近代中国女学与日本[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皇友衍;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晶;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兰英;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新宇;化学教科书中元素知识的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78172.html